你的食指更長還是無名指更長?相信不少人都在網上看到過與此相關的不經之談。例如食指比無名指長的人情商高,或者無名指比食指長的財運更好。
盡管這些說法看上去就和看手相一樣不靠譜,但令人驚訝的是,一部分科學家執著地想要發掘指長的奧秘。據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統計,截至6月份,今年已經有20多篇與此相關的研究論文發表。
如果他們的研究結論正確,那神奇的食指比無名指長度就關系到一個人是否更容易罹患早發性心臟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沾染酒癮或者中年發福。
至于背后的科學邏輯,堅持此類研究的學者相信,食指比無名指長度反映了胚胎時期接觸到的睪酮、雌激素水平,影響到大腦和身體發育。
娘胎里決定的?
食指比無名指長度,也稱“指長比”,通常記作2D:3D。男性的指長比普遍更小,即男性的無名指通常比食指更長。這個發現由一位德國解剖學家在1970年代最早報道出來。
不過,真正把指長比帶入學術界的是英國斯旺西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約翰·曼寧(John Manning)。1998年,曼寧和一家利物浦的生育診所合作研究人體對稱性。他發現,男性右手的指長比越低,睪酮水平往往越高。
此外,他們還發現2歲以下的兒童也存在指長比的性別差異。曼寧推測,這種差異在出生前就決定了,體現出子宮里的激素水平。
用簡單的單一變量來進行研究,天生就充滿誘惑力,就像閱讀本文的讀者,也禁不住要看向自己的手掌。
畢竟,子宮中激素水平與后天的攻擊性、性取向、自閉癥、成癮性相關的論點還是很有市場的,而直接從早期胚胎中取樣十分危險。如果指長比真的能作為某種反映胚胎環境的變量,自然再好不過。
關于指長比,曼寧寫了60多篇論文和2本專著,但并沒指望引起世人關注。如今,這個由曼寧開創出的領域已經發展得超乎想象。在短短20年間,就有1400多篇論文旨在用指長比分析性格、認知能力、性取向等個性,或者預測心血管疾病、癌癥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的風險。一些研究人員甚至嘗試過測量洞穴壁畫上留下的手印的指長比,以推測作畫的藝術家是男性還是女性。
為了測量指長,科學家們動用了掃描儀、影印機、卡尺和X光機。不過,也有一些研究直接采用被試的自測數據,快速而廉價,BBC就曾贊助過一項在線調查,收集了逾24萬人的自測指長比。
性別差異是一種錯覺?
另一方面,指長比研究也招來了大量疑惑的目光,針對研究方式、研究邏輯等不同角度的批評紛至沓來。
例如,一些學者懷疑指長比的男女比例差異根本就是一種錯覺。在前述BBC在線調查中,男性和女性的右手指長比分別為0.984和0.994,差別甚微。比外,被試的地理分布和種族背景都會影響到指長比。
另一些懷疑者則駁斥整個領域都建立在虛無的理論根基上,研究結論普遍不可重復。在他們看來,研究指長比和研究顱相學并無差別。
人類胚胎的手指大約在孕期的前三個月開始成形,這意味著,要直接檢驗激素水平和指長比的相關性,必須從早期胚胎中取樣,在操作上很不現實。一些研究人員因而轉換思路,試圖通過動物實驗找到間接證據。
例如,美國佛羅里達大學2011年發表在PNAS上的一篇論文報道稱,他們給懷孕的小鼠注射雄激素或雌激素,在小鼠出生三周后測量它們的后爪。實驗結果表明,收到雄激素刺激的雌性幼崽的第四趾更長,指長比較低;相反,受雌激素刺激的雄性幼崽的第四趾更段,指長比較高。
研究人員認為,性激素可以“黑進”小鼠的基因回路,控制骨骼生長。
然而,德國明斯特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試圖重復上述實驗時,卻得到了相反的結果:提高孕鼠的雄激素水平會生出指長比更高(更“雌性化”)的雄性后代,降低雄激素水平則會生出指長比更低(更“雄性化”)的雌性后代。
此外,兩項大型研究掃描了與手指長度相關的基因變異,并未發現雄激素在其中起到作用。
更有一些統計學家提醒道,研究一個“比例”本身就很容易產生誤導性,因為它混淆了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在統計學上可能毫無意義。
布拉德查爾斯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弗萊格(Jaroslav Flegr)對兩項指長比研究的數據進行了測試,發現它們并未在統計學意義上達標。對這些數據進一步的數學分析表明,指長比的性別差異倒是可能與手掌的大小有關:男性的手掌通常更大,而隨著手掌大小的增加,無名指變長的幅度會比食指更大。
弗萊格在2017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發現,控制了手掌大小這個變量后,男女性的指長比差異出現了翻轉。
美國埃默里大學的神經內分泌學家沃倫(Kim Wallen)認為,把指長比和孕期激素強行掛鉤的研究從根本上動搖到何謂“實驗證據”。7年前擔任《激素與行為》期刊編輯的時候,他就決定不再接受與此相關的論文。
在雙方各執一詞、雞同鴨講的局面下,像沃倫這樣的審稿人并不能完全澆滅指長比研究的熱情。今年已經有20多篇相關論文問世。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