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東社區境內有三十多條老街巷,它們是這個古城的歷史見證,深藏著很多故事。今天我們說說忠孝一條街、文武兩祠堂——縣東街。
古城中心鎮淮樓西側,曾是山陽縣衙所在之處。明清兩朝,淮安府駐節山陽縣城。
鎮淮樓向南走,一座三思橋居于南門大街交通要道,淮安人俗稱這一地段為“舊縣市口”。
南門大街以西為縣西街,以東為縣東街。
縣東街還留存數幢晚清民國的老民居。
100多年的歷史,這里明清時期的古樸青磚已剝落成殘墻,但厚重的歷史文化并沒有隨著建筑的老去而淡去,相反很有生氣。
走近它,可以看到在門梁下方,有“喜”“壽”“福”等字樣,寓意“進喜”“進壽”“進福”,這里的人們用這種方式企盼生活的美好。
老街的民居在裝飾上以磚雕、石雕及花紋多樣的格扇門窗和樓梯欄桿為主。
街南側有太平街、關帝巷、小麒麟巷與系馬樁巷和大麒麟巷相通。這一個個如毛細血管般的小巷的背后,深藏著諸多傳奇的故事。
縣東街是淮安城內為數不多,建有“文武”祠堂的街巷。關天培祠位于縣東街中部,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1933年至1946年間被毀,1954年按東廂房式樣原址修復成了現今供人瞻仰的祠堂,古樸肅穆。
關天培,淮安人,出生貧苦,曾任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是近代民族英雄。
關天培在任廣東大清水師提督期間,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1839年11月,侵華英軍挑起穿鼻洋海戰,關天培身先士卒,屢創英軍,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1841年2月25日,英軍乘海水漲潮,發動進攻。關天培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率部死戰,親操火炮,怒呼殺賊,壯烈犧牲。
關天培愛國忠君,更熱愛自己的民族、國家,他以命相搏,以死相爭,在最終沒有任何援助的情況下,壯烈殉國,死而不倒,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淮安人在縣東街建了關天培祠堂。
推開前門,從祠堂前斑駁琉璃的石鼓進入,映入眼前的是一個古色古香的花墻小院。
如今的祠堂有大殿3間,殿中有塑像。庭院大門口上方有“關忠節公祠”匾額,門前掛有林則徐撰的挽聯。這幅挽聯還有一段曲折的經歷。當年林則徐聽到關天培殉難的噩耗,悲痛欲絕,憤而揮筆寫下的一副挽聯: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雙忠同坎土稟,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
各位仔細觀瞧現在的這幅挽聯,上聯中的“何人”被改成了“何時”,這又是怎麼回事?原來當年的對聯矛頭直指琦善等一伙賣國賊,制作此聯懸于祠堂中時,為了避免惹起禍端,策略地將“何人”改成“何時”。現懸于關祠的林則徐的挽聯就是修改后的了。
祠堂殿內神臺上內安放著關天培官服塑像,正氣凜然,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兩旁是兩個侍從塑像,一侍從手持寶劍,一侍從手托兵書。
旁邊則有記載他生平事跡的資料。
祠堂院內的長廊的墻上,懸掛著十二幅圖文,介紹了民族英雄關天培的生平事跡。
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這里的肅穆、蒼涼,和對英雄大義凜然、不畏強敵、最終為國捐軀的那份敬仰。關天培抗英的英雄事跡,一直在淮安流傳。
古城曾有流傳一副對聯:“馬上文,胯下武,枚里韓亭,彪炳經綸事業;石邊孝,海底忠,徐廬陸墓,維持名教綱常。”其中“徐”指徐節孝祠,“陸”指陸公殿,她們是縣東街上一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歷史建筑。
徐積,北宋聾人教官,以孝行著聞,蘇軾稱之為“古之獨行也,於陵仲子不能過。”
徐積確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孝子。徐積三歲父亡,因其父名字中有一個石,便終身不用石器,走路遇到石頭,避而繞行。服侍母親非常孝順,母去世,七天不進米漿,在母親墓旁蓋了小草棚,守墓三年,神宗皇帝數次召見議事,都以耳聾不能當官回絕,身處鄉里,但知曉國家大事。他去世后,被皇帝賜謚“節孝處士”,因此也有稱其徐節孝。
明嘉靖《節孝先生像贊》碑。
《宋史》記載:徐積廬墓,哭不絕聲。以父名石,避路而行。
他的敬孝之舉,感動了當時的官府百姓,故當其去世后,在其家鄉淮安建了祠堂,名曰"徐節孝祠",以示祀之。徐節孝祠始名徐夫子廟,宋嘉定(1208-1224)間宋守苗公仲淵建,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重建,現徐節孝祠為清代重修。
徐節孝祠位于縣東街5號。解放后徐節孝祠先后被五金廠、標準件廠征用。一九八五年五月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當時徐節孝祠還存有房屋十七間,均為硬山頂,抬梁式。分朝南前后兩排及東西兩廂。
飯店的位置是徐節孝祠中的家會堂,當年這幾間房供奉著徐家祖先的牌位。家會堂的西邊是祠堂的大門,大門八字開,一進大門是一棵木棗樹。家會堂的東面是徐節孝祠的大殿,大殿的里面供奉著徐積的像和偈頌石碑。
據說縣東街巷頭原來有一個牌坊,上書“千世留芳”,還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下馬石。忠孝街的得名就是因為街里有一個節孝千秋的徐節孝祠和一個忠義千秋的陸秀夫陸公殿。
大殿東邊的樓房位置原來是陸公殿,是家鄉人們為紀念宋朝忠烈陸秀夫所建。
陸秀夫與文天祥、張世杰并稱“宋末三杰”,宋朝時,淮安叫楚州,陸秀夫是楚州建湖人,為南著名的民族英雄。
南宋末年,陸秀夫和張世杰等將士們共扶河山,同撐危局,1279年2月南宋末代皇帝和陸秀夫、張世杰被元軍逼到了崖山絕境,在退無可退的絕望情形下,陸秀夫背著南宋皇帝,投海自殺。隨行十多萬軍民,扶老攜幼慷慨赴死,太后楊氏隨之投海,突出重圍的張世杰也投海自殺。
陸秀夫和十萬軍民用他們的丹心在崖山書寫了中華民族史上最悲壯的一頁,陸公殿是家鄉給陸秀夫鐵血丹心的最好褒獎,讓他和徐節孝祠做鄰居,再加上街上的關天培祠,讓縣東街忠孝兩全。
如果哪一天,你來到老淮安,不妨來縣東街走一走。我會在縣東街首的白虎橋上等你,陪你一起駐足于每一個青磚白瓦之間,感受這座古城的慢生活,和那一段段鮮活的古城舊事。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3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