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家都誤以為這句話出自《易經》,這是一個大眾對于國學的天大誤解。實際上,這句話并不出自《易經》,而是出自于《易傳·文言·坤》。
這里我就要說一下“經”和“傳”的區別了。“經”,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教科書,被古人認為是絕對真理。而“傳”,就屬于教輔書,幫助我們分析解釋闡述“經”里的含義。
就好比如《春秋》,孔子所作的《春秋》就屬于“經”,而《轂梁傳》、《公羊傳》、《左傳》(統稱“春秋三傳”)就是“傳”,“三傳”圍繞著《春秋》做出解釋。“春秋三傳”各有各的特點,解釋也不同,所以經常相互攻擊。
說回《易經》和《易傳》,
《易經》才是現存的最原始的文獻,而《易傳》則主要是戰國時期的一些學者為《易經》所作的解釋和闡發,在時代上至少也要晚于《易經》幾百年。……我們可以把《易經》和《易傳》的關系想像成:明朝人寫了一本教科書,從清代到我們現代,很多人都給這本書編寫了不同的教輔,然后,教科書和這些教輔被合編在了一起,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所以,我們在讀《周易》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把《易經》和《易傳》分開來看。《易經》的內容很簡短,全是占卜的話,而《易傳》卻借著占卜闡發了很多哲學思想。
(熊逸《周易江湖》)
比如大家都知道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很多人也認為這句話出自《易經》,其實并不是,嚴格來講這句話是出自《易傳》,更嚴格來講就是出自《易傳》中的《大象》。
《易傳》一共有十篇文章,分別是:《大彖》、《小彖》、《大象》、《小象》、《系辭上》、《系辭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這十篇文章統稱“十翼”,“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輔助”之義。
在很早以前,《易經》和《易傳》是分開的,后來才被人混編在了一起,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如果有興趣學習《周易》的小伙伴,鄙人在這里提個醒,讀《周易》時,一定要把《易經》和《易傳》分開看,要不然會混淆的。
接下來容鄙人說一句題外話,很多人都把《易經》和《易傳》混為一談,他們沒有專業知識,這也就罷了,就連現在那些所謂的“國學大師”也分不清《易經》和《易傳》,這也算是“國學大師”?鄙人有時候真是搞不懂,他們是來搞笑的吧?
某“國學大師”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出自《易經》
OK,說回“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很多人在解釋這句話的時候都扯上了佛教的“因果報應”,“因果通三世”,認為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麼,這個說法正不正確呢?我們先按下不表,看完這篇文章,答案自然就出現了。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句話我們一定要看仔細,這句話是以什麼為單位?
答案是“家”。
我一直都在說周朝和秦漢以后的朝代不一樣,周朝是一個封建制的社會。周天子往下分封自己的兄弟和重臣(通常會有聯姻關系),形成諸侯國。而諸侯繼續分封自己的親戚和重臣,就是卿大夫。卿大夫繼續往下分封,直到貴族的最后一級,士。在春秋時代,只有貴族才可以參與戰爭,士,也就是士兵一詞的來源。
封建制讓周天子到士都成為了一家人,大家之中有小家,也可以說是宗法制,大家族嘛。
周朝分封制下的諸侯國
《國語·晉語八》叔向為韓宣子歷數的欒氏家族的故事也是“余慶”與“余殃”的極佳例證:欒武子身為晉國正卿,土地不足百頃,祭器也不齊備,一心發揚美德,贏得了諸侯的愛戴與戎狄的歸附,使晉國得享安寧。所以當欒武子弒殺晉厲公,犯下弒君這樣的大罪,卻未被國人責難,自身安然無恙。及至欒武子死后,其子欒桓子一改乃父之風,驕橫無度,貪得無厭。以欒桓子的所作所為,實在應該招致滅頂之災,然而仰賴父親欒武子的美德余蔭,竟然得以善終。到了欒桓子的兒子欒懷子,不效乃父而效乃祖,行事常以美德善念。照理好人當有好報,而欒桓子當年種下的惡因在兒子身上結成惡果,致使欒懷子被迫逃亡楚國。
《國語·晉語八》同樣記載了欒懷子被迫逃亡的前因后果,而此事的主謀,晉國大夫陽畢,所給出的理據恰恰與叔向的上述邏輯如出一轍。其時晉平公憂慮于兵患頻發,大夫陽畢為之籌劃一勞永逸的定國之策說:“籌劃的關鍵在于教令明確,教令明確需要有足夠的權威,樹立權威則在于君主您自己。您不妨選拔那些世代有功于國而后代衰微的世家子弟,給他們安排官職,把前代奸臣的后人找出來除掉,這就會提高您的威望,使您長保君權。……欒氏欺瞞晉國人已經很久了,欒武子就是敗壞宗族的罪魁禍首,他當年弒殺厲公來增加自己宗族的勢力。您現在只要誅滅欒氏,人們就會畏服您的權威;您只要選擇瑕、原、韓、魏等功臣的后人,給他們官爵和賞賜,人們就會感念您的恩德。恩威之施恰到好處,國家自然安定。”
(熊逸《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
上面這個故事里,爺爺(欒武子)一心發揚美德,贏得了諸侯的愛戴與戎狄的歸附,使晉國得享安寧。因此當爺爺弒君時,未受到該國人民的譴責。而爸爸(欒桓子)一改乃父之風,驕橫無度,貪得無厭。以欒桓子的所作所為,實在應該招致滅頂之災,可卻得到了善終。而孫子(欒懷子)不效乃父而效乃祖,行事常以美德善念,卻因為爺爺和爸爸的過錯而莫名其妙躺槍,被國君趕出國。爺爺和爸爸種下的惡因,孫子得到了惡果,這個故事很好的體現了當時的宗法制社會,也就是所謂的“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這個制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父債子償”,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很難理解這個制度,但是在社群主義立場和家族視角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秦漢以后,宗法制解體,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小家族,“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現象還存在著。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相信這句話大家都聽過。最近去世的二月河先生筆下的雍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雍正還在做四阿哥的時候,有兩個包衣奴才他特別器重,一個是年羹堯,另一個是李衛。在雍正繼承皇位之后,這兩個人也“雞犬升天”了。年羹堯的最高官職做到了平西北大將軍,而李衛則是兵部尚書、浙江總督等職。
電視劇《康熙王朝》李衛劇照
歷代恩蔭以宋代為最。趙翼《廿二史劄記》有一節專論宋代恩蔭之濫,提到當時恩蔭最濫時,一人入仕,則子孫親族俱可得官,甚至連門客和私人醫生都有官做。
(熊逸《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
與恩蔭相反的則是連坐,既然恩蔭可以名正言順惠其家人,惡報為什麼就不可以呢?大家可能對“連坐”這個詞很陌生,但是,看過古裝電視劇的人都知道,某個人犯了什麼錯,于是皇帝就要把他株連九族,要把無辜的人一起殺掉,這就是“家”的概念。
是的,如果先人的親、能、功等等可以蔭及家族與子孫的話,那麼罪過是不是也應當適用同樣的原則呢?也就是說,是否連坐、滅族之類的殘忍手段也和“八議”享有同樣的道德依據?
事實上即便是鼓吹仁政的孔子也提出過支持連坐的主張。在以往被認為是王肅偽作的《孔子家語》里,孔子對弟子冉有如是說:“大罪有五種,殺人是最輕的一種。這五種大罪及其相應的懲罰是:逆天地者罪及五世,污蔑周文王、周武王者罪及四世;逆人倫者罪及三世,謀鬼神者罪及二世,殺人者罪及自身。”(《孔子家語·五刑解》)
(熊逸《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
不止是連坐、滅族,有的祖宗犯了事,就連其子孫也不能到朝廷做官。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有“禁錮奸臣子孫”一條,羅列掌故,如唐太宗下詔,禁錮宇文化及、司馬德堪、裴乾通等人的子孫,不許他們做官。至德年間朝廷大赦,惟不赦安祿山黨羽及李林甫、楊國忠、王鉷的子孫。宋高宗即位,詔令稱蔡京、童貫、王黼、朱勔、李彥、梁師成、譚稹皆為誤國害民的奸佞,子孫不得做官,章惇的子孫也不可仕于朝廷。明太祖也有詔令,稱宋末蒲壽庚、黃萬石的子孫不得仕宦。
(熊逸《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
在宗法制的大家族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才得以真正體現。
還有一件事值得一說,就是很多朋友逢年過節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可能就會圍著你問,哎呀女朋友找了嗎?哎呀孩子準備生了嗎?你可能會覺得她們是多管閑事瞎操心,這明明是你一個人的事。其實在她們看來,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樣。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她們不是在多管閑事,她們認為,你的事并不只是你的事,而是整個家族的事。我們這一代人,是以個人為中心,認為這是我們的私事,可是上一代人卻不同,她們沒有擺脫家族制的那種思想。所以說,逢年過節回家,理解下她們,不要嫌煩。
所以說,中國宗法制下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和佛教的“因果通三世”是格格不入的,一個是以家族為單位,無論是好事壞事都會波及到子孫,而佛教是以個人為單位,“因果通三世”的這個“三世”并不是指三代人,是指三次輪回轉世,你上上輩子種的因,可能這輩子才得到果報。
什麼?一定要讓這句話在現代社會中有用途?好吧好吧,那也不是不行的。假如我在黨政機關中有一官半職,官場新人來找我幫忙(行賄),我來者不拒(受賄),而且還主動幫忙,等我退休了之后,這些官場大爺都念著我的好,都來主動幫我兒子,于是我兒子便在官場中平步青云,一飛沖天!
當然了,如果你按照我說的這樣做,可能會被當成腐敗份子抓起來,到時候請不要來怪我哈!
OK,關于“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事先說到這,下面我借著這篇文章來說一說《周易》的幾個問題。
首先,《易經》是怎麼來的?
傳統的說法是:伏羲創作了八卦,周文王把八卦兩兩重疊,發展出了六十四卦,這就完成了《易經》。
八卦
我們學歷史的都知道,凡是伏羲時候的事,三皇五帝啊什麼的,壓根靠不住;周文王雖然時代晚了不少,可情況其實也是一樣。所以說,這些事情根本不必當真。
那麼《易經》到底是怎麼來的?
近年來,我國出土了許多甲骨文,那些可都是珍貴的考古資料。所謂甲骨文,就是殷商人拿烏龜殼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燒烏龜殼,從燒出來的裂痕看占卜結果,然后再刻在龜殼上。周人也不起烏龜殼怎麼辦?沒關系,我們用蓍草(專門算卦的一種草)。所以,《易經》很可能就是周人取代甲骨占卜的一種簡化的方法!
那麼,用《易經》算的卦準嗎?
準!百分之兩百的準!
我舉個例子,今天我出門之前有位大師給我算了一卦,說我出門會有血光之災,可我不聽勸,硬要出門,出門之后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這就代表著《易經》不準嗎?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假如我一輩子都過的順風順水,安享晚年,得以善終,這就可以蓋棺論定了嗎?不行。假如我的兒子一輩子也過的順風順水,這只可以蓋棺論定了吧?還是不行。直到我子子孫孫不知道多少輩,終于遇到了事情,這才應驗了當年的鐵口神算!
畢竟,我不是代表我自己,而是整個家族。
這并不是在笑話它,事實確確如此!
那麼,《易經》到底是怎麼算卦的呢?
用《易經》算卦,需要用到五十五根蓍草。當然,我們找不到蓍草,用圍棋子代替也行,沒有圍棋子用火柴也行。要算上一卦,就必須要經過多次的演變和推算,平均算一卦要花費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所以說,什麼子平八字、諸葛神算、邵康節的《皇極經世》、梅花易數、陳摶老祖的河圖洛書、京房和焦贛、等等等等,都不是周易正宗。除了周易,上面說的這些東西都是很靠后的,越附會越復雜,也就越讓人找不著北。記住,以后遇到算命的,只要他問你生辰八字,就不是正宗的周易!只是周易的名號最老,招牌最硬,他們都愛打著周易的名號到處忽悠人。
某法師鼓吹邵康節《皇極經世》
呃……說句實話啊,其實《易經》的真正算卦方法已經失傳了,現在我們的這套方法是古人半蒙半猜搞出來的。有多古呢?只有宋朝那麼古,而且還是朱熹搞出來的!
沒辦法,有總比沒有的好。
當然,這種方法是不靠譜中最靠譜的一個。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