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21時35分,迎來清明節氣,“萬物齊乎巽(xùn),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正值人間最美四月天,梨花風起,游子尋春,習習祥風,祁祁甘雨,宜插柳踏青,陌上放歌;宜放鳶逐春,盡享春色;宜念念不忘,慎終追遠。
《清明到了》
作者/申賦漁
節選自《光陰:中國人的節氣》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在古人眼里,即便是火種,傳承的時間長了,也會熱力下降,變得衰弱,所以必須“改火”。古人選擇在暮春的一天,熄了舊火,鉆木生出新火。
“朝來新火起新煙。”內侍們一早從深宮中魚貫而出,舉著蠟燭,把新火賜給皇帝的近臣,弄得整個皇城輕煙繚繞——清明到了。
清明是個祭祀祖先的大日子。在前一天,就要準備好豐盛的酒食,有乳酪、糕點、面餅,還有鮮花水果。等天大亮了,用擔子挑著,一家人,相互攙扶著,往郊外的祖墳走去。路上早已行人如織了,沿途小販的叫賣聲不絕于耳,特別是在靠近墳地的野地里,竟如鬧市一般。偌大一個空地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紙做的豬馬牛羊、亭臺樓閣。
人們在墳前擺上祭品,嘴里禱告著,燒起紙錢。紙灰如白蝴蝶般漫天飛舞開來,喃喃的禱告慢慢帶了哭腔,跪拜一地的家人,終于失聲痛哭。哭聲勾起了各自的懷念,一旁小路上的行人,臉上也滿是哀戚,一言不發,低著頭匆匆而過。
日影西斜,大人們收好杯盞,呼喚著走遠的孩子。死的哀傷與生的歡愉在此刻奇妙地融合。孩子們聚在了一起,抱著一條腿,單腿彈跳著,捉對兒沖撞,正高興地玩著“斗雞”的游戲。姑娘們也跑到小河邊上,仔細挑選著一根好看的柳條,插在發髻。“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不插柳條的人,會老得很快。
從郊外往城里走的時候,三三兩兩放紙鳶的人,已經割斷手中的線,讓它飛走。紙鳶背上的絲弦,發出古箏的長調,漸漸遠去。斷線的風箏將帶走一切的不如意。
城墻外面的空地上,“拔河”的比賽還沒有結束,你來我往,喊聲震天。然而并沒有多少看客。大多數人,都在不遠的地方,圍看一群人的“射柳”。裝著鴿子的葫蘆,懸掛在隨風搖曳的柳條上,射手把弓拉得如滿月般,猛一松手,箭正中葫蘆,受驚的鴿子沖天而起,頓時彩聲雷動。
穿城而過,隔著高高院墻,常常會聽到如銀鈴般的笑聲。因為清明節也是秋千節,年輕的女孩大多聚在后花園里,向高處蕩著秋千。“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墻外的少年,黯然回家。并不是人人都有許仙的好運。正是清明這天,他在斷橋遇見了白娘子。
城里家家戶戶,早已用面粉和著棗泥,做成燕子的模樣,拿柳條穿著,一串串掛在門楣上,名為“子推燕”。
介子推是隨著晉文公逃亡的功臣。回國之后,因為不愿與小人為伍,躲到綿山。晉文公放火逼他出來。不料,他寧被燒死,也不肯出山為官。此后每年的這一天,人們不忍生火,并稱之為寒食節。寒食節與清明靠得很近,漸漸地,二節便合而為一了,甚至,變成了清明節的緣起。
圖/視覺中國
清明三候
清明一候桐始華:桐始華的“桐”,指的是白桐(泡桐),和風撩動純白的桐花,美好如約而至。在古代詩文之中,與桐花花期相近的梨花更為顯赫,所以清明風也被稱為梨花風,“梨花風起正清明”。
清明二候田鼠化為鴽(rú):從字面意思看,“田鼠化為鴽”是說老鼠變成了鵪鶉那樣的鳥兒。但這其實是因為清明時節陰氣潛藏陽氣漸盛,喜陰的田鼠躲回洞穴,喜陽的鴽鳥開始出來活動。
清明三候虹始見:清明時節多雨,雨過春深,則見虹霓,七彩霓虹架橋,定格起春日最美瞬間。
清明·習俗
祭掃
掃墓祭祖,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節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清明也是傳承好家風的時候。
踏青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郊游、觀賞春色的大好時節。
插柳戴柳
過去在清明這天,家家都要在門前掛上柳條,有的人還要在頭上戴上柳枝。插柳于戶,可以驅邪祈福;戴柳于首,寓意留住青春。蘊含著人們對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來的殷切期盼。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俗語說的“清明前后點瓜種豆”也是這個道理。
放風箏蕩秋千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時,人們會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再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寓意“放晦氣”。唐代蕩秋千已十分流行,白居易《寒食夜》里就寫道“春風擺蕩禁花枝,寒食秋千滿地時”,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清明養生
【衣】清明時節,時暖時寒,乍陰乍晴,穿衣宜“上薄下暖,薄厚搭配”,也可多穿幾件,有備無患。
【食】宜食清淡甘潤之物,少吃發物(如羊肉等),多吃時令蔬菜(如菠菜等),注意養肝護肝。
【睡】春困是人體一時不能適應季節的變化,發生大腦血流量改變而出現的生理現象。要解決春困,不一定要多睡,經常開窗透氣,適當增加戶外活動等,都有助于保持頭腦清醒。
【防】春日百花盛放,柳絮紛飛,對花粉過敏的人應盡量躲避花粉,居住上也要注意清潔打掃,及時更換床單被罩等。
文/央視新聞整編
圖/視覺中國
清明·絮語
人間四月,惠風和暢,煙柳垂空,天地清明。
何為清明?《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好一個“清潔而明凈”!當梨花盛開,綠柳抽芽,和風拂面,撩動的何止天地萬物,更彈撥起勃然躍動的春心,仿佛不做點什麼,便是對這大好光景的辜負和浪費。
所以有了“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瀟灑快意,有了“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的乘興而去,有了“豪家游賞占頭船,趁得風輕放紙鳶”閑情雅致……
而清明,又不僅僅是一個澄澈和暖的節氣,它還是一個追思故人的節日。這一天,人們祭祖掃墓,追念先人,或插一枝楊柳,在風中靜聽紙鳶空鳴;或望一朵流云,向青草更青處行去。無論是“年年陌上生春草,歲歲清明思故人”的傷感,還是“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的哀慟,都將萬般深情,盡付天地。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在這個慎終追遠的日子里,我們不能忘的,還有那些用犧牲和熱血換來今天平靜、美好生活的先賢英烈。
在清明,人們祭奠過去,也催護新生,“行人折柳寄相思,又見春風換故枝”。
就讓我們懷揣思念,且歌且行,再度出發。
文/央視新聞
圖/吳冠中畫作
監制丨馬文佳 主編丨王若璐
編輯丨楊瑜婷 技術支持丨i排版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