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稱“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稱謂表明他們是嶺西的土著民族。雖然毛南族人口較少,但他們卻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于世。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國云貴高原的茅南山、九萬大山、鳳凰山和大石山一帶,而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帶山區更是被稱為“三南”,素有“毛南之鄉”之稱。
毛南族使用毛南語,一般認為屬于漢藏語系侗臺語族侗水語支。傳統上毛南族沒有文字書寫系統,而是用漢字音義拼記或以漢字為基礎創造新字來記錄毛南語的民歌和宗教誦本等,這些“土俗字”只有師公和少數學者認識。2010年后出現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毛南文字拼音方案。現流傳于部分毛南族知識分子中。文字詳情見“毛南網”。句法特點粗略來說屬SVO類型(即主語+動詞+賓語),如Maenz(他/她)bai(去)her(集市)“他/她去趕集/趕墟”;中心語位于修飾語之前,如mus(豬)naem(黑)“黑色的豬”。
現代政治經濟詞匯多為西南官話借詞,而老的漢語借詞多為平話借詞。語音方面,一般認為有8個聲調(實際只有6個能區別意義的調值);毛南語的聲母系統(80多個聲母)比漢語(約20個聲母)、壯語(約30個聲母)等要復雜。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受過學校教育者通漢文。毛南地區小學、中學采用漢語課本,用漢語普通話講授,但小學老師討論教案多使用毛南語。毛南族聚居的中心區--下南鄉政府日常語言通常是毛南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政府官方語言是漢語西南官話。毛南族的另外一個分支(約占人口1/3)聚居于貴州南部的平塘、獨山等縣,通用“揚黃話”,所以也叫“揚黃人”。
毛南族信仰多神多教。明末之前,以信奉原始宗教為主。清初,正一派道教傳入毛南族聚居區,開始幾種宗教同時流行。以后,道教在同毛南族文化,尤其是原始宗教、文化及其他民間信仰的合流中,占據了主要地位,形成以敬神跳神(還愿)為主的所謂“武教”,以打齋送終為主的所謂“文教”,以及由兩班人馬合作的水陸道場。掌管敬神法事者,毛南人稱為“博套”,即師公;掌管送終法事者叫“先生”,即道士。第三種是專司驅鬼招神的巫師,稱為“匠暮”,其余是降神法童、風水先生、鬼谷先生(兼占卜等)。前三種,他們各有一套經書,如師公有唱本誦詞(巫語);道士有《開路歌》、《挽歌》及佛經;巫師有巫語集。師公的誦詞多為長短句,歌詞有三、四、五、六、七字句,極少數不等的長短句。道士的唱詞有五言句并七言句,經書的句式則長短不一。這些唱詞、經書和巫語有相當一部分屬韻文,講究格律,同毛南族的民歌民謠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它們的形式、唱曲為群眾喜聞樂聽。其書寫文字,大部分用漢字直書,一部分用假借字。誦唱時,師公與巫師多用廣西宜州市德勝鄉漢語方言,兼用毛南語和壯語;道士用廣西柳州普通話,唱詞用毛南話。近百萬字的唱詞、經文及巫語,不只含有大量的宗教資料,傳統的韻文與散文作品,而且保存了許多民俗、歷史并語言文字方面的材料,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毛南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群山懷抱,與山中的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住的干欄樓,底層的干欄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進入樓內的臺階是石條;干欄樓的房基和山墻是整齊的石塊;甚至門坎、曬臺、牛欄、豬欄、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壘砌或雕鑿的。
毛南族人民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而建,多為1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最大的也不超過百戶。住房一般是瓦頂泥墻,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并于前面建有曬臺,下層關養牲畜和堆放雜物,保持“干欄”建筑的特點。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的婚姻大都由父母包辦,有“不落夫家”和“轉房”等遺俗,寡婦再嫁也受到種種限制,已基本改變。人死實行土葬,請道公“念經送葬”。
服飾與附近的壯族相似,男女都喜歡穿著藍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對襟衫。婦女穿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及滾邊褲子,留辮梳髻。喜戴手鐲、銀牌等飾品,尤其喜歡戴花竹帽。小姑娘系一塊繡著精美花紋的長方形圍腰。“頂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產品中的精品,帽頂編幾十個蜂窩眼,內襯以油紙及花布。在環江縣中南的南木村,世傳銀器絕技,所打制的銀手鐲、銀項圈、銀麒麟、“五子登科”帽飾,花紋樸實優美,做工精細,頗受姑娘們喜愛。
毛南族男女人戀愛自由,但婚姻卻不能自主,婚姻常由媒人牽線搭橋。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男方父母先看中女方,托媒人求婚。另一種是雙方互相不認識,全靠媒人搭橋,然后算命先生算,看雙方的八字。
毛南族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和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還長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紅薯,并作為入秋以后的輔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地區蔬菜較多,四時不斷,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紅薯葉、豆莢、芭蕉芋、青菜和蘿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單獨蒸食。
肉類來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豬、牛、雞、鴨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節有殺狗食肉的習慣。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肴,認為一些肉和菜,特別是雞,煮得過熟就會走味。唯獨對鴨以煮爛熟為宜,在烹飪上有“雞生鴨熟”之說。
毛南族喜歡的酸食品很多,其中以“腩醒”,“甕煨”,“索發”為最普遍,稱為“毛南三酸”。
“腩醒”:把豬、牛肉切成薄片,用生鹽粉拌勻咬透,留兩三天。用香糯蒸熟,放在簸箕里涼冷,與肉片揉搓均勻,放在壇里壓緊密封。三個月后便可用。
“甕煨”:為了能隨時吃到酸食品,家家戶戶還有一種特殊的鹽水壇。毛南話叫“甕煨”,可腌制多種瓜菜。
“索發”:把洗清的釘螺用豬油干炒,待透熟發香后,趁熱倒入壇里,然后密封。三個月就可以揭蓋吃用。毛南語叫“索發”。
除了“三酸”外,還有酸辣椒、酸番茄、酸 頭、酸蘿卜等。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說。有的人家還自己用高粱、玉米釀制。但以市場出售的瓶裝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歡飲茶,暑天常以濃茶解暑。走遠路時經常隨身帶“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倫白切香豬是毛南族一道名菜,用當地產香豬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還有甜紅薯;螺螄酸,蒜頭酸水,鴨血醬,豆腐肴。
在節日里,毛南族喜歡用開水涮牛肉待客,即按本地的習慣,在火塘上擺置一口鐵鍋,進餐時大家圍攏在鐵鍋的周圍,將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后蘸配料下酒,這是毛南族民間最常見的宴請形式。正月初一這天不能罵人或說粗話;家有病人時用兩根棍子叉在門口,外人不得進入;不能用腳踏灶,燒柴時必須把粗的那頭先送進灶內。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