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奇(1923-2021)攝于2021年。
楊奇先生逝世,享上壽百歲,中國習俗有謂“喜喪”。他的百年人生,親歷社會從憂患到小康的全過程,那是榮光,無所遺憾。楊奇先生自然是人瑞和國瑞的象征。
我慕名在早,但識面奉手卻在他離休新華社香港分社秘書長之后。其時先生將屆古稀,但腰板直挺,耳不聾,眼不花。說舊事如數家珍,記憶力依然強勁。
當年我對楊奇先生的仰慕,是因得知1941年香港發生的《文藝青年》事件。其后更知楊老是香港淪陷時期和解放前夕組織“大營救”和“大北上”的主角人物。
王仿子《1937—1949年的香港出版業》有談及《文藝青年》事件。錄如下:
由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的幾名文藝青年——陳漢華、楊奇、麥烽、彭耀芬等于1940年9月創辦的《文藝青年》(半月刊),在1941年新年特大號上發表《一個斗爭年頭的前奏》,號召“擴大與鞏固我們的文化統一戰線,同日寇、漢奸、托派,以及準備投降、分裂、倒退的反動文化作堅決的斗爭”。接著在第10、11期合刊上又針對國民黨對于“皖南事變”的歪曲宣傳,編寫發表《新四軍解散事件討論大綱》,由此激怒了國民黨在港特務。他們通過港英政府的政治部到承印《文藝青年》的大成印刷公司搜查,4月2日兩名便衣警察找到楊奇的辦公處,企圖帶楊奇到政治部“問話”。幸而楊奇當天早上已離開香港,正在前往東江游擊區途中,遂使港英當局的企圖落空……然而追查大成印刷公司承印《文藝青年》和《皖南事變真相》一事并沒有結束,大成的經理常書林被驅逐出境。
以上所引,見載于《王仿子出版文集續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頁329-330)。至于“大營救”和“大北上”行動則知者眾多,在此不再詳說了。
總之,這位我想象中的英雄,我們相見時,卻是一位彬彬有禮,衣著考究的老人。
我們的交往,主要在他自新華社香港分社秘書長離休之后,又被李俠老拉去《大公報》出任社長那幾年。其時筆者剛創辦問學社、翰墨軒未久,經常穿梭于海峽兩岸。楊老每逢歲晚,輒賜贈盆花,并倩人扛到小軒,物重情亦重。又屢邀約參加新華社香港分社的國慶及新年酒會。但我們真正的見面請教,則是在他邀約的飯局,客人往往有名畫家,如黎雄才等。
我曾面詢他當年的“大營救”和“大北上”事跡,但他沒夸耀自已,謙靜得頗像東漢大樹將軍馮異。后來先后送我《香港淪陷大營救》和《風雨同舟》兩書,前者是搶救滯港的文化精英和軍政名流秘密撤離淪陷區。后者就如其書名副題所說,是“接送民主群英秘密離港北上參加政協始末記”,兩書的作者,正是楊老。
楊老雅好書畫,與許多書畫家有交往。記得楊老給我說過,林風眠在港時,楊曾動員林老返大陸。但林老表示,有生之年絕不過羅湖橋。所謂不過橋,就是不入境的意思。
這令我奇怪:楊老在香港的“搶救”和“動員”,又何止千百之數?而事過數十年,楊老卻下意識地提起了這位倔強的林風眠?但楊老的提出,其意中是有此一事,但絕無對或者錯的意思,也許,只是出于對林風眠的一種關懷吧?我想,這正是一個高尚革命者的靈魂。
楊老返穗之后,就疏于音問了。但他老人家仍然時常來港,許是治病、探親,偶爾還會遇到。奇怪的是,每次見到他老人家時,總是精神奕奕,面色紅潤,完全看不出有什麼病痛。
楊老在廣州住先烈路,與曾敏之上下樓,曾老過世前(二〇一四年杪),曾來電話囑寄拙著《舊日風云》給他及楊老,我當即遵辦。然曾老溘然歸道山,而楊老則于二〇一五年一月三日函謝,并感概云:“書中人物,不少亦是我之故友,惟所寫生活情節,則往昔多未知悉。”更表示讀得很有興味,更在夸獎鼓勵。
楊奇致許禮平手札(2015)。
去年五月,我撰《犧牲在朝鮮戰場的香港人陸朝華》一文,托楊老女婿偉明兄轉請求教如下:“近日研究陸朝華,陸通過一位‘端納’幫忙,于一九四九年五月十四日乘湖北輪北上天津北京,參加南下工作團。一九四九年十月參軍(三十八軍政治部),一九五一年二月七日在朝鮮犧牲。想請問楊先生認識端納嗎?一九四八、四九年,陸朝華通過端納和喬冠華接觸,推想端納與《華商報》有關。所以想到請教楊先生。”
一個月后,偉明兄傳來楊老答復:“認識端納,他英文很好,四八、四九年期間他在喬冠華領導下工作,主理一份英文周刊,但端納不在華商報工作。楊先生不認識陸朝華,沒有這人的印象。”
據楊老提供的線索,我查得端納本名,并附上照片,再請楊老確認。又是托偉明兄轉楊老:“端納是否原名張彥,辦的英文周刊是《中國文摘》嗎?”
幾天后得到答案:“端納的確是張彥,所辦之英文周刊名稱《中國文摘》,直屬喬冠華先生領導。八九十年代之相片有印象。”得到楊老這些明確信息,才敢據之增訂拙文。
楊奇的兩部著作。
去年疫情時,來往港穗不方便。趁偉明兄仍在廣州陪伴楊老之便,再請轉呈問題:“偉明兄:如方便,還有一事請教令岳丈。約一九四〇年香港中環擺花街有一大成印刷公司,常書林是經理,幕后是陳彬龢。承印《文藝青年》等書。一九四一年皖南事件發生,大成印刷了宋慶齡柳亞子等具名的告海外同胞書,兩日內印幾萬份,被港英當局控告,初判罰四百元,后判常書林驅逐出境十一年。聽說《華商報》曾報道此事。不知楊公有沒有印象。陳彬龢與常書林是連襟,常的女兒叫常婷婷,后來是易錫和介紹去《新晚報》做校對,五七年嫁曹驥云。”“還有一項,《天文臺》三日刊的陳孝威,政治面貌如何,令岳怎樣評價他?”
三天后(2020年7月4日)得到回復:
禮平仁兄:早晨,今朝陪岳丈,將你上述舊時往事之信息給他閱讀,不戴眼鏡,不必放大,字字讀出,真令吾折服。他憶述如下:
(1)對常書林及陳彬龢有印象,他倆均不是廣東人,陳比我年長十多歲;
(2)常婷婷不認識,但曹驥云與我在四九年于《華商報》共事,曹是外省人;
(3)《文藝青年》是我主辦,時為40年到41年三月,之后我就進入內地東江游擊區;
(4)陳孝威是我在《天文臺》三日刊的老板,他是一位國民黨早期的將軍,但抗戰開始后已淡出軍政界,辦刊物了。我是該刊的校對,時年十八歲。
以上憶述,僅供參考。
楊老百歲人瑞,仍在誨人不倦。
許禮平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0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