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wù 己jǐ 庚gēng 辛 壬rén 癸guǐ
第二講:乙
漢字的本質是象形,世界上各民族最早使用的也都是象形字。比如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書字、瑪雅文字等等。但這些民族都先后放棄了“象形文字”而改用“拼音文字”。因為拼音文字書寫簡單,易于推廣、學習。像英語,就只有26個字母,怎麼變也只是這些字母的組合變化。它的構詞變化只是外部的變化,漢字就復雜太多了。
楔形文字
瑪雅文字
圣書字
漢字的字形至少有兩級的變化,第一級是偏旁部首,這是認字的基礎;第二級是筆畫筆順,這是寫字的基礎。這些都是內部結構的變化,反映出我們中國人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與西方人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在建筑學上要把兩個構件結合在一起,我們用“
榫卯(sǔn mǎo)結構”,西方人用“釘子、鉤子”。榫卯是要造一個內部結構,把兩個東西結合為一個整體,除非你破壞這個內部結構,否則你就很難拆解它。
外部的組合變化,讓英語單詞越來越多,目前已經達到了60萬到100萬個,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新的單詞還在日新又新的增加著。漢字就不一樣,古漢字一字多用我們就不用說了,現代漢語的構詞法也是在古字的后面加上一個頂多兩個字,一個新的詞匯就誕生了。
像電燈,電話,電影,電報,電腦,電冰箱,電動車,不管什麼新玩意兒,只要是電力驅動的它就通吃。另外,國家語委公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字表一共才3500個字,但它能夠覆蓋99%的書面文字資料。
我們今天解的是十天干中甲乙相貫的“乙”字,它是個象形字。乙,在十天干中排第二位。
為什麼他排第二位呢?因為“甲”字是下面出頭,生命才剛開始萌發出來(所以“甲”排天干的第一位,表示生命開始萌生之意),向下扎根,這個下潛的生命力就是“乙”。
乙氣下潛,穿破甲殼,伸出頭來就是“乙”。(所以“乙”排天干第二位)
《說文解字》上解釋說:
“乙,象春草木盤旋而出,陰氣尚僵(強),難出之象也。”
為什麼難出?因為剛柔始交,陰勝陽弱,生命處在掙扎之中(還未完全脫離母體),《易經》中的卦象叫做“屯(zhūn)”。
屯卦
屯卦的解釋大致如下:“屯,囤聚。”屯卦的主卦是震卦,客卦是坎卦 。震卦的卦象是雷,"春雷一聲驚萬物",震卦代表新生。坎卦的卦象是水,水總是往下流。
"屯"原指植物萌生大地。
萬物始生,充滿艱難險阻,然而順時應運,必欣欣向榮。
《說文》上又說:
“乙承甲,象人脛。”
意思是說:“甲”,象人的腦袋;“乙”,象人的脖子,仔細想一想還真是。
“乙”字,是個豎著寫的“一”。
一,是靜態的乙。乙,那就是動態的一。
所以說“一動成乙”,元氣的運動變化就是“乙”這個字。(這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物質層面的,元氣之氣,本不是這個“氣”,應該是這個“炁”(讀音同"氣"),這個字代表的是“先天之氣”,是代表哲學意義上的 “氣”。)
乙,在字典里是個部首,凡是帶有豎彎鉤的字都收在這一部,比如空氣的氣、乞討的乞、之乎者也的也、七八九的九、霍亂的亂、乳汁的乳等等,都在“乙”部。
中國最早有一部“訓詁學”的專著叫《爾雅》,《爾雅》里邊說:
“魚腸之謂乙。”
乙字,彎彎曲曲的象魚腸,但這種說法漢朝以后就已經不用了!
此外,“乙”字還是古代讀書的一種符號。古時候讀書,是從上面往下讀下來,在停止的地方,常常用“乙”字做符號。現在的編輯修改文稿,在要加字的地方還是用這個符號,術語叫做“圖乙”。
講了這麼多,只要我們記住,“乙”是元氣的流動變化,“一動成乙”,是生命之氣生出之后的掙扎狀態就可以了!
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廣老師講國學”頭條號,我會不斷的更新,同時也歡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評論或轉發收藏,因水平有限,難免訛誤,還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進步。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0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