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所謂的“易學大師”,打著《周易》的旗號宣稱自己,號稱能夠占卜吉兇,殊不知,用《周易》占卜的門檻實在太高,而《周易》的真正價值,絕不僅僅是占卜那麼簡單。
提起《周易》,映入腦海中的就是“卜算”一詞,的確,《周易》在古代被大家廣為推崇,是四書五經中的“五經”之一。西漢的董仲舒能用《周易》的陰陽五行學說解釋出現的天災;孟喜能用《周易》推算氣候的變化,判斷人事的吉兇;相傳在周代用《周易》推測王朝的演變更迭……
因此,今人看到《周易》,往往好奇它的卜算,當看著釋義,好不容易讀懂了《周易》中的卦象時,便宣稱自己能用《周易》占卜了。自稱“易學大師”。
先不談《周易》本身的晦澀難懂,各個所謂《周易》解讀者的真實水平如何,因而這樣的所謂占卜有何意義,單說一點:如今提起《周易》,我們大多數人想到的似乎是——“卜算”。
的確,《周易》源于卜筮,但作為漢民族的“大道之源”,流傳千年,若是單從占卜角度來看待《周易》,而忽視了其中包含的哲理,就得不償失了。
《周易》到底有什麼用?《周易》絕不只是算卦這麼簡單。算命卜卦,只能算是《周易》研究的旁支末流而已。
《周易》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其提供了一種世界觀與方法論。也就是教會了我們如何看待問題。
我們可以從字面上將“周易”二字進行拆分:
“周”字有三重含義:
周代、周人、周民族,根據現代學界研究,一般認為《周易》(64卦及卦爻辭)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辭為周公所作。周遍、周到、周密、周全,《周易》涵括宏富,與軍國大事、家長里短均可產生聯系,其內蘊的思想認識也體系完整。周而復始,《周易》把握現象中的本質規律,循環往復。同樣,“易”字也有三重含義:
簡易,將天地萬物歸納進六十四卦中,化繁為簡;變易,世間萬事萬物在不斷變化;不易,事情變、現象變,然背后之規律不變。所謂周易,即用最簡單之符號與系統,來認識、概括、掌握和闡釋不斷變化之現象(變易)與背后永恒不變之本質規律(不易)。且,此種認識、把握,亦為周遍、周到、周全、周密,可周而復始。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系辭上》
《易經》與《易傳》
《周易》分兩部分:《易經》與《易傳》。當然,亦有人以為,《周易》僅指《易經》。
《易經》為占卜之書,應為周代初期之作品,或可上推至殷周之際。 《易傳》為哲學著作,應為戰國末期至秦漢初年之作品。 前后相差約八百年。
《周易》之啟示歷經千年,《周易》所帶給我們的,更應該是一種經驗和智慧。對待《周易》,我們不必極力追求以卦象預示未來,指引人生,而更重要的,是掌握其思想啟示。 此啟示可約略概括為:憂患意識、理性態度、變革精神、中庸原則。
憂患意識不憂患,無《易經》
《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幽囚之中,周文王自然大有憂患,故而《易經》中多憂患之思。
易中天以為,周人之特點即為憂患,原因有二:其一,周民族為農業民族,生產周期長、風險大;其二,周滅商的勝利得之甚速,子月出兵,丑月滅商,因而周人對“天命靡常”感受分外真切。
但是,憂患意識,并不是一味悲觀,提心吊膽、疑神疑鬼,而是要“居安思危”,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理性態度因為有周人有理性,所以雖然《周易》起源于卜筮,但是由于其深刻的思想內蘊,巫術變為了哲學。
然而,巫術雖因理性之勝利變為哲學,但也可因感性之勝利而變為藝術,因愚昧之勝利而變為迷信。
因此,應保持理性態度,讓《周易》沿著哲學的道路繼續前進。《周易》之學紛繁復雜,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讀卦所能涵蓋的,切莫過于相信鼓吹《周易》之卜算效用的人,使得《周易》變為迷信之學的武器。
變革精神《周易》一直強調變革,其中的“易”即為變易、變革。
《象》曰:天地不交,否。
否和泰,都是《易經》上的卦象。否為“壞,惡”之意;泰為“通達、安適、寬裕、美好”等意。
《易》中,但凡吉卦,均含變化之意。但凡不變之卦,皆含不順利之意。
既然世界永遠在變,既然變化有規律可循,何不主動掌握規律,引導變化向好的方向發展,主動尋求變革?
因此,把握時機,求新求變,讓事物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變革精神,今日仍不過時。
中庸原則而如何變?怎樣變?變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首先,窮極則變:在窮困艱難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改變現狀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其次,與時偕行:把握時機進行變通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易·損》
再次,恰到好處:即中庸原則,執兩用中,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適宜的辦法
“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禮記·中庸》
文化典籍語言艱澀,古奧難懂,但其蘊含的精神卻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寶貴財富。讀《周易》,看卜算,不如感其精神,傳其啟示。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9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