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萌芽于遠古的新石器時期,那時候的人們對大自然的認知,尚處在懵懂、未開化階段,面對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洪水猛獸這些自然現象,人類非常的害怕和困惑。此時,傳說中的人文圣祖伏羲氏出現了,那時還沒有文字,人們靠結繩記事。伏羲氏仰觀于天,俯法于地,觀鳥獸狀以類萬物之情,他把所見到的事物,以及天地萬象的變化規律,通過畫卦的形式記錄下來,最早的《八卦圖》誕生了,這也是《易經》的最早起源。
伏羲先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最通俗的理解:中間一黑一白兩個陰陽魚組成一個圓圈,白色是陽魚,黑色是陰魚。白魚中的黑點,代表陽中有陰(純陰),黑魚中的白點代表陰中有陽(純陽)。陰陽魚有頭有尾頭尾相連,代表陰陽互相轉化的過程,也就是指任何事物從發生、發展、高潮,到結局和尾聲的一個自然規律;最外邊的八個漢字是后人加上去的,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種事物,八種事物占位為四面八方,實橫線代表陽(1),虛橫線代表陰(0),八種事物按順序旋轉進行陰陽變化,反應的是一天中不同時辰的冷暖變化以及黑天白夜的轉換過程,也能反映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季節的變換以及氣候特點。
三圣圖
《八卦圖》反映的是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她讓原始的人們從懵懂無知中走出來,主動探索世間萬物,人類的文明也就隨之開始了。從伏羲氏發明了《八卦圖》,到《易經》的成書,有著“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的說法。到了中古的商朝時期,甲骨文的完整體系基本形成,文王拘而演《周易》,在監獄里把伏羲的八卦推到六十四卦。到了近古的春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竹簡文,老圣人孔子五十學易,韋編三絕,為《周易》做了傳文,轉文是解釋經文用的。《易經》自從成書后直到今天也沒有變化,如果沒有孔子的貢獻,《易經》也許就真的成了徹頭徹尾的天書。
韋編三絕
為什麼《易經》生澀難懂,充滿了神秘色彩。《易經》是用象、數、理來描繪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的,大到無形,小到無我,中間千變萬化,不可語焉。由于《易經》編碼的模糊概念,非有既無(1和0)的二進制編碼,雖然難于理解,卻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間。這也是現在電腦《二進制》以及《模糊數學》的理論基礎。所以沒有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沒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要想完全讀懂《易經》,是非常困難的!
《易經》描述的太極是萬物之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學說是《易經》的核心所在,宇宙萬物,不出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運行于宇宙,道彌綸于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本規律,陰陽合則生,陰陽離則滅,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佳。把握陰陽就能統御整體,陰陽具有廣義、相對、動態的含義,因分析事物的不同而賦予了不同。
太極雕像
《易經》是中華文明的根,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對我國的政治、軍事、農業、中醫、天文、歷法、數學、哲學、武術、建筑、等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是一部真正擁有人類智慧的寶典。即便當今人類很多的科學理論,依然沒有超出《易經》易理的描述與預測,它預言了宇宙學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果殼》、《暗物質》、《膠子》、《弦理論》等現代前沿科技成果。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進化論、量子論、相對論都不知不覺地受到了《易經》易理的影響,當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暗與古人合的現象。然而這并不能否認中國古代先賢深邃的智慧和前瞻性。
《易經》既不是迷信,更不是玄學,因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易經》的人分為易理和象數兩個流派。易理派側重于闡述《周易》文義和道里,陰陽變化、五行生克關系、卦象及爻位的辯證關系、卦辭的理論依據等,這些形成了易學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代表人物孔子、老子、王弼等;象數派側重于卦象、卦變的研究,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導人事吉兇、看風水等學術類別。不得不強調的是,象數派,產生過兩大危害:一是無限膨脹象數,導致易學研究陷入神秘主義和繁瑣主義的深淵;二是助長了占卜問卦迷信風氣。直到現在,這兩方面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它穿鑿了《周易》本身根本沒有的一些東西,這些是我們應該堅決摒棄的。
清華大學 校訓碑文
《易經》的開篇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最后讓我們用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要求我們, 艱苦奮斗,砥礪前行!也歡迎有疑問和不同觀點的朋友,積極發表意見,以便我們共同探討!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