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鹽田區文化藝術中心展覽館,上千份婚書撲入眼簾,從記錄了生辰八字、三代親屬的清朝"訂婚大吉帖",到寫滿"情敦鶼鰈,愿相敬之如賓""祥葉螽麟,定克昌于厥后"等美好祝福的民國婚書,再到以"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為主題詞的新中國結婚證,為市民講述百年來的愛情與詩意。
這場"一覽百年婚書 · 邂逅浪漫鹽田"婚書文化展,是在廣東地區的首展,從 5 月 17 日展至 28 日。展出的千余份婚書,題材囊括訂婚證、結婚證、離婚證、少數民族婚書等,年代從清朝道光年間到改革開放,這些婚書見證著媒妁之言與自由婚戀觀念的交匯,蘊含著人民群眾積極向上的婚姻觀、價值觀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從古至今,男女婚姻都是終身大事,口說無憑,婚書為證。"展品中年齡最大的婚書已經‘ 196 歲’了,是清朝道光五年(公元 1825 年)的婚書。"本次展覽的承辦方負責人——深圳市勵德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創始人、婚書收藏愛好者李永良介紹,這份婚書尺寸為 95×27 厘米,紅紙墨書,封面是燙金的龍鳳吉祥圖,工整的毛筆楷書為整份婚書賦予莊重的氣息,婚書上清楚記錄了新娘的生辰八字,介紹人、主婚人、祖父母甚至曾祖父之名,唯獨不見男女當事人的姓名。李永良解釋道:"封建時期締結婚姻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甚至在洞房花燭夜才能知道對方長什麼樣子。八字相合、門當戶對是當時姻緣能否結成的關鍵因素。"
相比簡約的清朝婚書,民國時期的婚書受到西方思想影響,文字內容上不再體現生辰八字、聘禮等,取而代之的是"情敦鶼鰈""祥葉螽麟""永結鸞儔,共盟鴛蝶"等華麗辭藻,并普遍繪有龍鳳呈祥、鴛鴦戲水、富貴牡丹等吉祥飾物。
"這一時期的婚書不僅有了新郎新娘的名字,材質也更加豐富,出現了絲綢、絹帛等材質的婚書,有的還邀請名家作畫或刺繡,樣式十分精美。"李永良說,"而且新人還會拍結婚照,他們身穿西裝、婚紗,手捧鮮花,不仔細看還以為是現代婚紗照呢。"
到了新中國成立后,婚書的時代特征開始鮮明起來。當發現結婚證上出現石榴、玉米、麥穗等元素時,便可知道這是上世紀 60 年代的結婚證。"此時的人民勞動生產熱情高,有的結婚證上還會印‘同心偕老,勞動致富’。"李永良介紹,而結婚證上出現的五角星、五星紅旗等圖案,則為結婚證賦予莊嚴、肅穆的時代氣息。
改革開放后,結婚證漸漸由獎狀式改成本子式,方便攜帶。2004 年,我國開始啟用新式婚姻登記證,統一了封皮等用料,還增加了多種防偽技術,證件內芯印有統一編號。
一位觀眾表示:"在我眼里,這里的每一份婚書,都可以被稱為是‘愛情的文物’。特別是在結婚還需要打報告的時期,透過那一份份結婚申請報告,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深意切。"
"接下來,希望可以在深圳落地一個婚俗文化體驗館,將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婚俗文化文創化,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婚姻的美好與詩意。"李永良說。
深圳晚報記者 李嫻 / 文 鄭志鵬 / 圖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