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初冬時節,總會有賣煤的駝隊從門頭溝來到椿樹胡同的林家門口。
大女兒林海音站在父親身后,看他買下兩麻袋“烏金墨玉”。
30多年后的一天,林海音偶然聽到了駝鈴聲,思緒也隨之飛向了遙遠的童年。
那時的北京,混亂又貧窮,有錢人小心翼翼,窮苦人更是命如草芥。
動蕩年代里,一些人,一些事,給年幼的林海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為孩子瘋掉的秀貞、有追求自由的蘭姨娘、還有命運坎坷的宋媽……
念及北京城南的人物景色,42歲的林海音寫下了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
她化身為“小英子”,為我們講述一個個充滿感悟的故事。
林海音曾說:“人生就像爬山一樣,看起來要走許多崎嶇的路,但最終會到達山頂。”
讀懂《城南舊事》中的人生智慧,命運里的很多苦難,便不再是我們通往幸福的阻礙。
01 人心難測,別高估感情。
上世紀30年代,為了不被日本殖民,英子一家從臺灣遷居北京。
這年,英子6歲,住在琉璃廠西口的椿樹胡同,她即將在北京度過第一個冬天。
如果沒有在惠安館門口多看一眼那個“女瘋子”,她的生活仍舊是跟著母親去騾馬市買鴨蛋粉,揣著幾顆八珍梅,跟在仆人宋媽身邊鬧。
但那天路過惠安館的時候,“女瘋子”沖她招手笑,英子瞬間被這個臉色發青,鼻頭泛紅的女人吸引。
隨后,在女人與英子的交往中,她的故事浮出水面。
她叫秀貞,父親是給惠安館看大門的長班,他們一家住在臨街的幾間房里。
幾年前的一個冬天,有個叫思康的窮學生來到惠安館。
他是館主陳先生的老鄉,住在跨院堆煤的小屋里。
秀貞見他衣著樸素,讀書刻苦,就判定他是個老實本分的人。
她每天去送水,一來二去,二人便熟絡起來。
在一個大雪的夜里,趁長輩不在,思康暖了一壺小酒,邀秀貞一敘。
酒意濃時,他握住秀貞的手,說:“跟了我吧。”
秀貞抵不住他的甜言蜜語,將身心交付。
俗話說:“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人心難測,沒有深入的了解,就輕易相信,就給了對方傷害我們的權利。
尤其是當我們涉世未深,太容易被迷惑,看不清面具之后那張真實的臉。
單純的秀貞正是如此,她僅憑自己的直覺,就認定了思康這個人,還懷了他的孩子。
不久后,思康借口回鄉準備提親,就再也沒有回來。
秀貞終究是看錯了人,高估了這段感情。
她認為的郎心似鐵不過是一時興起,她認為的知書識禮不過是道貌岸然。
可無論怎樣,日子還得繼續,千難萬難都得自己受著。
幾個月后,秀貞生下了一個女兒,但在生產當天,孩子就被抱出去丟了。
接連失去愛人和孩子,秀貞一夜之間瘋了。
胡同里的街坊對她避之不及,除了善良的小英子。
在英子的幫助下,她找到了失散的女兒,并帶她連夜登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車。
時至今日,秀貞仍心存幻想,帶著女兒去尋那個負心漢。
英子望著她們遠去的背影,她不知道前方會有什麼等待著這對苦命的母女,只覺火車的汽笛聲尖得怕人。
郁達夫曾說:“無理智的感情,是無鞍鐙的野馬。”
在感情中,一旦頭腦發熱,喪失理性,便無法洞見復雜的人性,對感情作出錯誤的預判。
相信生活的美好和人心的良善本沒有錯,但世事浮沉,人心難測,我們永遠無法看準所有的人。
想要歲月靜好,唯有在復雜的世界里,做個有底線的好人。
學會保護自己,凡事留有退路,別低估人性,別高估感情。
02 人生實苦,別低估自己。
秀貞的出逃,在胡同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少有條件的人家都搬走了。
其中,就包括英子一家。
英子的新家坐落在新簾子胡同,一個充斥著洋行和戲園子的繁華地段。
就在英子苦于無人陪玩時,蘭姨娘從天而降。
她本是施家的姨太太,幾天前和老爺夫人鬧了一通,自己跑了出來。
因與林家是舊識,便暫居此處。
她性格明朗,言談爽快,一下子打破了林家的沉悶。
最讓英子開心的是,蘭姨娘可以帶她去城南游藝園,還能給她做各種小玩意兒。
然而,如此明媚的一個人,卻有著滄桑的身世。
3歲那年,為了給哥哥治病,她被母親賣了。
16歲,被人從蘇州帶到北京,在胭脂胡同受了四年的苦。
20歲,又被六十多的施老爺買回家做姨娘。
當她和英子說起這些痛心的往事,總是忍住不哭,勉強地笑著。
面對不幸的命運,蘭姨娘沒有沉淪墮落,反而是不停地抗爭著。
就像前幾天,她忍受不了施家的虐待,毅然決然地離家出走。
蘭姨娘的人生,就像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所寫的:
命運總是不如人愿。
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
人生實苦,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段至暗的路,充滿了荊棘與恐怖。
但如履薄冰的日子,往往能激發出內心的能量,賦予我們與命運抗爭的斗志。
別低估自己的心力與斗志,迎難而上,苦難最終會隨風而逝。
到英子家時,蘭姨娘不過25歲,娉娉婷婷,笑語嫣然。她的溫存與細致,俘獲了英子父親的心。
但她清醒地意識到,再委身林家,會傷了所有人的心,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所以,當英子撮合她和進步青年德先時,蘭姨娘欣然接受。
她的思想不斷進步,擺脫了身份的束縛,更加熱情地投入生活。
她不要再當舊社會的“蘭姨娘”,她要成為德先口中敢向惡勢力反抗的“密斯黃”。
如今的“密斯黃”,摘下了麻花髻上的茉莉花,剪了齊耳短發,舉手投足間自信地像個女學生。
最后,她隨德先遠赴上海,去追求她應有的幸福。
三毛曾說:“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里,其中并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人生實苦,別低估自己對抗苦難的潛能,做自己的擺渡人,才能到達彼岸。
03 世事無常,別主動退場。
搬來北京的這兩年,英子先是送走了秀貞,后又告別了蘭姨娘。
這些“離別”讓她怏怏不樂,但年幼的她尚且不知,漫漫人生路上,還有一道坎兒難過,那就是“無常”。
等英子親歷了宋媽的事兒,她才恍然明白: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態,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宋媽,起初是英子四弟的奶媽,后來成了林家的傭人。
她心地慈善,待人寬厚,對林家的孩子視如己出,也一直惦念著自己的一雙兒女。
來林家四五年的光景里,她只能向來要錢的丈夫打聽孩子們的近況。
宋媽的丈夫,是個游手好閑的懶漢,為了賭錢,逼著她出來干活。
英子最看不起這種人,給他起了個外號——“黃板兒牙”。
這天,“黃板兒牙”駕著驢車又來要錢,宋媽想跟著他一起回去看看孩子們,“黃板兒牙”才支支吾吾地說了實情。
原來,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了;而小女兒,也被“黃板兒牙”賣給了一個趕車的。
這對兒女,是宋媽心里的希望,她沒日沒夜地做活,也全是為了這倆孩子。
可是,好好的兩個孩子,就在“黃板兒牙”的只言片語中,不復存在了。
作家田維在《花田半畝》中寫道:
遺憾是常常的,孤獨是常常的,生來是品嘗苦味,生來便是看盡無常變幻。
世事無常,生死難測,這是誰也不想觸碰的事實,但也是躲不過去的宿命。
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頭百姓,面對無常,我們能做的,只有隨遇而安,重整旗鼓。
宋媽攤在床上哭了幾天后,就像往常一樣做活兒,還是那麼勤勤懇懇,盡心盡力。
她照舊替四個孩子打水洗澡,給每個娃娃摸痱子粉,搖著扇子哄他們入睡。
只是,她做活兒的時候不再哼著小曲兒,而是心事重重地皺著眉頭。
不久后,英子媽做主,讓宋媽跟著“黃板兒牙”回家,再要個孩子。
英子媽鼓勵她,過去的都過去了,人得向前看。還囑咐她,等生了再抱著孩子一起回來。
一個作家曾說:“真正的幸運在等待有資格享受的人。”
想獲得幸運之神的青睞,就要在厄運來臨時,給自己一份堅守的定力,一份悲傷過后繼續前行的勇氣。
面對苦難,別主動退場,幸運才會在不經意間降臨。
04
歲月溜走了,英子也長大了,但往事余韻悠悠,充滿感悟的回憶不會消散。
冬日暖陽下,駝鈴聲漸行漸遠,林海音握著筆,對自己說:“把他們寫下來吧,讓心靈里的童年永存下來。”
這些她思念的人、感懷的事,隨著《城南舊事》的刊印,一次次煥發新生,點醒了無數人。
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
愛情很美好,但任何感情都應留有退路,不高估任何一種關系,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生活很美好,但前提是我們接納了人生的“苦澀”,并有勇氣靠自己把“苦”化為“甜”;
人生很美好,即使無常是人生的常態,但只要保持淡定,不主動退場,總有時來運轉的一天。
《銀魂》中有句話說得好:“真正堅強的人,都懷揣著痛苦和悲傷,帶著它們笑著前行。”
作者:瑾山月
來源: 國學文化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8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