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命好大事什麼意思

解夢佬
八字命好大事什麼意思

請聽題:秦國能富強,靠的是儒家,還是法家?你認為,會說的和會做的,哪個更重要?

儒家能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不僅與其提倡的仁政思想有關,更與儒家特別善于說話有關。

是的,你沒看錯,與我們一貫認知不同的是,儒家的人特別會說話。比如,儒家最經典的著作叫《論語》。

你不奇怪嗎?為什麼叫“論語”呢?有人認為“論”是“倫”的通假字,所以是倫理的意思。然而,讓人信服的是清朝學者趙翼的解釋:語者,圣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

也就是教科書上的解釋:《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儒家師徒不僅愛說話,還要記下來。

自古儒家有“真三不朽”的說法,即“立德、立功、立言”。注意,圣人是要“立言”的,也就是圣人之言。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儒家的圣賢們是很會說話的。

八字命好大事什麼意思

你以為我要拿子貢舉例?其實我想說的是孟子。

在我心目中,孟子的口才在諸子百家里,可以排到前三,我甚至想歌頌他為“辯論之神”。或許你會拍案而起說我胡鬧,可是人家孟子自己都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意思是說,俺是不得已才熱衷于辯論的啊。

本文且不說孟子在《滕文公下》中玩的把戲,用“賦稅”和“偷雞”做類比,故意偷換概念。這兩天,古代的魏國的國都大梁,也就是現代的開封地區接連暴雨,讓我想起了魏惠王和孟子的一番對話。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對于魏國也算是盡心盡力了,黃河以北遭遇水患,就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水患也是這樣。可是寡人發現,鄰國的君主們,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為什麼呢?”

恕阿信直言,魏惠王應該去找法家的人請教,畢竟魏國的富強跟“變法”有直接關系,先有“李悝變法”,再有“吳起變法”。

現在明白為什麼商鞅會在魏國了嗎?戰國時期,魏國才是最早變法的諸侯國,也是受益者,一度在魏惠王的父親魏武侯魏擊時期達到巔峰,制霸中原,后來的超級大國,秦國和齊國被打的蹲在角落里,大氣不管出一口。

商鞅實際上是在魏國學手藝的,學完了以后才去的秦國,施行的商鞅變法,而且“商鞅變法”的很多內容是抄魏國變法的作業。

梁惠王問政孟子,就好比是,跟瞎子問路——找錯人了。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魏武侯把強大的魏國留給了魏惠王,可是魏國的實力卻不斷地下滑。像極了很多老板眼看著慘不忍睹的業績干著急,便饑渴地找個成功學“大濕”詢問對策。

魏國的問題出在了哪里?古今畢竟統一的說法是,魏國的式微是人才儲備出了問題。比如,公叔痤把商鞅留給了魏惠王,結果他自己把商鞅拱手讓給了秦國。我們稍微盤點魏國遺失了的那些絕世人才:吳起、孫臏、商鞅、張儀、公孫衍、樂毅、范雎。特別是孫臏幫齊國打殘了魏國,商鞅的助力下,給魏國埋下了滅亡的種子。也因此有了“亡才失魏”的說法。

因此,如果你的企業出了問題,業績不斷下滑,請相信我,主要問題就出在了人才上。上天其實很眷顧魏惠王,把一個又一個不世出的人才推送到他面前,哪怕抓住一個也行啊,結果魏大哥粗暴的說:小學生才做選擇題,成年人的選擇是,我都不要。然后深情地看著孟子說:我覺得你是個人才。

孟子確實是個人才,但是個辯論的人才。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魏國實力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問題,用人才去改革政治,用人才去合縱連橫,用人才去遠交近攻。

可是,孟子給的答案是什麼呢?

八字命好大事什麼意思

孟子說:王好戰,請以戰喻。

什麼意思呢?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很顯然孟子并沒有,也沒打算直接回答問題,而是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入手,逐漸引向自己想表達的觀點。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孟子很努力地想把魏惠王忽悠瘸了。

戰國時期的人禍是戰爭,魏國想立足是不得不加入到戰局中去的。魏國雖然強大,但由于地理原因,導致“天災”頻發,諸如黃河泛濫,使得魏惠王不得不積極賑災。

而孟子則忽略了“天災人禍”,直接用比喻的方式指出魏惠王還不夠努力,是“五十步笑百步”,這其實就是鬼谷子的“以象動之”的把戲,即用“象”來打動對方。孟子做了個“逃兵”的象,告訴梁惠王他還不合格,因為不夠盡心。像極了你問成功學“大濕”,你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不成功的問題時。“大濕”則會告訴你,你還不夠努力。

那麼:什麼樣的努力才算努力?為什麼忽略客觀現實,魏惠王問的問題是“為什麼魏國人口沒增多”,孟子則舉了個譬喻,忽略了“天災人禍”的客觀現實,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打仗逃兵,來形容魏惠王并沒有盡心“賑濟百姓”和對待百姓。試圖回答梁惠王因為對百姓還不夠好,沒有施行仁政,所以人口沒增加。有人說孟子是光罵不幫忙,其實孟子已經很努力了,他建議魏惠王應該鼓勵農耕,發展漁業,保護林業。

看起來很正確,我們不妨看一下商鞅抄魏國的作業“立法重賞罰,開荒重農耕,爵位重軍功,政治重效率”。同樣是發展“農業”,商鞅則是下“墾荒令”二十條鼓勵開荒,增加土地面積。減少“中產階級”,增加農民數量。

再比如,同樣是鼓勵農耕,孟子一句“不違農時”就概括了,商鞅則意識到了官僚對農民的影響,提出“百官之情不相稽,則農有余日;邪官不及為私利于民,則農不敗”的觀點,即,加入如官僚的政務不相互拖延,那麼農民就會有充裕時間來耕田。奸邪的官吏沒有時間到百姓中謀私利,那麼農民就不會受到危害。農民就不會受到危害,就會有充裕時間來從事農業生產,那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這就是業余和專業的區別,孟子只給了不切實際的方法和想當然的結果。商鞅不僅給了可執行的方法,也給了可實現的結果。論說話,現實主義的商鞅恐怕說不過理想主義的孟子。論做事,理想主義的孟子又做不過現實主義的商鞅。

如果是你,你想富國強兵,你會用孟軻,還是商鞅?在戰國時期,你會用王道,還是霸道?

當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圖強時,魏惠王卻跟孟子坐而論道。用什麼樣的人才,成就什麼樣的事業。真正的人才不僅能口若懸河的說到,更能腳踏實地地做到。我突然想起了黎叔的那句臺詞: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鬼谷子的忠告:別總想著自己獨占好處,真正的精明人懂得分享利益

原創2021-07-19 00:15·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八字命好大事什麼意思

歷史的某一時刻,有時候挺荒誕的,讓人忍俊不禁。

尤其是當人面對利益的時候。

自打韓、趙、魏三個反骨仔除掉了老大智伯以后,中國歷史便迎來了戰國時代。

春秋和戰國的區別就在于,春秋時代大家嘴上還講點仁義道德,雖然私底下也干著爾虞我詐的事兒。但是到了戰國時期,爾虞我詐就直接成了桌面上公開的話題了,大家信奉的是“干就完了”。

“三家分晉”事件也同樣證明了在亂世,孔子的“禮制仁政”充其量也就是夢想而已。

你說韓、趙、魏實力排名是怎麼樣的?顛倒過來就是,魏國大于趙國,趙國大于韓國。

如果這個排行榜讓魏武侯知道了,他肯定是不高興的,因為魏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雄霸中原,比如吊打秦國。

你沒看錯,是吊打秦國。彼時的戰國版圖上,魏武侯可以雄赳赳氣昂昂地說一句:

還有誰?

秦獻公則會蹲在角落里,臉上堆滿諂媚的笑容說:大哥,您忘啦,我還請您吃過飯。

然而,意外總是來得讓人猝不及防,魏武侯一直忙著南征北戰,制霸中原時,一直忙事業,卻把安排接班人的事兒給忘了。

于是在公元前371年,魏武侯崩了,魏國上下頓時傻眼了,大家最熟悉的歷史劇情,奪位之爭開始了,弟弟魏緩覺得哥哥魏䓨不行,應該讓自己繼承家業。

這個魏緩明顯是有點不識抬舉了,弟弟跟哥哥爭繼承權,名不正言不順。在我們外人眼里,也無非是兄弟兩為分家產鬧不愉快的家務事。

可是,你不奇怪嗎?到底是誰給了魏緩勇氣的?是梁靜茹嗎?當然不是。

魏緩的身后隱約晃動著一個人的人影,他是誰呢?

在公布答案之前,我們不妨做個思考題:韓國,趙國,魏國三個反骨仔的關系是朋友,還是敵人呢?

其實檢驗一個人是敵是友,最好的時機莫過于,在你落難時,他的反應如何。彼時正當魏䓨和魏緩哥倆為繼承權鬧的不可開交時,魏國來了兩個不速之客,隔壁的趙老大和韓老大,笑容滿面的出現了。

他們是來說和的?怎麼可能。

有時候弱小的人未必就是善良的人。看見魏國內斗,最弱小的韓懿侯動了心思,套用鬼谷子的一句話“墻壞于其隙”,墻壁的坍塌往往是因為縫隙的存在,發現魏國內亂,于是敏銳的洞察到“魏亂,可取也”。

這句話好理解,趁你病,要你命。

然而,弱小的韓國恐怕是搞不定魏國的,怎麼辦呢?肯定是找人入股啊。

韓老大找誰呢?當然是趙國。實際上,趙成侯早就盼著這一天了,他就是隱藏在魏緩身后的人影。

《竹書紀年》記載: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

趙成侯原本的計劃是,扶植魏緩上位,然后借機控制魏國。正愁搞不定魏國時,韓國來拉投資了。

于是兩家一拍即合,決定合伙創業,“三家分晉”的續集“兩家分魏”的故事又將上演。

濁澤之戰爆發。

八字命好大事什麼意思

結果如何呢?

創業初期,學好數學是很有用的,1+1>1,韓國+趙國>魏國,套用鬼谷子的話叫“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合伙人共謀有相同的欲求就會關系親密,是因為都對雙方都有利可圖。

是的,魏國大敗。

原本魏國只是兄弟分家產的家務事,升華成了諸侯兼并戰爭。見韓趙聯軍已經兵臨城下,剛剛在內斗中占據上風的魏䓨慌了,怎麼辦呢?

會有人幫魏國嗎?目測是不會有的,彼時列國都等著看好戲,坐等魏國滅亡,就像當年魏國滅中山國那樣。就像當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一樣,既然事不關己,于是高高掛起。

韓懿侯和趙成侯心里簡直樂開了花,只要瓜分了魏國,自己就是人生贏家了,就是戰國最靚的仔了。可是如何分配利益呢?兩家開了個會,趙成侯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老韓,咱們一不做二不休,把魏䓨給干掉,然后立魏緩當魏王,再讓魏國割地給咱們,豈不爽歪歪?”

趙成侯這一招妙啊,魏緩是他扶植起來的,只要魏緩當了魏王,割點土地給韓國,就當打發個叫花子了,到時候趙國就可以笑瞇瞇的把魏國納入囊中吃獨食了。

可人家韓懿侯又不是傻子,你想吃獨食?想得美。于是樂樂呵呵地說:“老趙此言差矣,咱們都是厚道人,怎麼能直接殺魏王,分割魏國的土地呢?這也太貪心了吧。你看,咱們不如這樣,直接把魏國一分為二,你一半,我一半,你看怎麼樣?”

趙成侯強忍住不快說:“我覺得你說得不對。”

韓懿侯什麼態度呢?史料記載:寡人伐開心(懿侯不悅),然后呢?歷史上最滑稽的一幕發生了,韓懿侯居然主動撤兵了,你沒看錯,居然主動退兵了,這撥操作還是挺秀的,你想吃獨食是吧,好啊,哥們我不玩了。

請聽題:韓懿侯這麼做是任性嗎?我們只能用“不成熟”來形容,畢竟他也剛上位兩年。但是,阿信想說的是,他并沒有做錯。

趙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吃獨食,只要趙國控制了魏國,你猜下一個倒霉蛋會是誰?自然是最弱小的韓國。這一出“三家分晉”游戲,他們的老爺子們已經玩過一次了,之所以老爺子們能成功,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現如今呢,魏國已經快廢了,朋友也即將成為敵人。

與其讓趙國成為最后的贏家,不如留著魏國,制衡趙國。韓懿侯退兵以后,趙成侯見勢不妙,也只得惺惺而去。

于是乎,歷史上總被孟子教做人的諸侯,也是戰國第二個稱王的魏惠王魏䓨終于深深呼了口氣道:

嚇死寶寶了。

八字命好大事什麼意思

電影《中國合伙人》里有這麼一句臺詞,讓人記憶深刻:永遠不要和朋友合伙開公司。

為什麼呢?因為諸多時候,友情經不住利益的誘惑,理想經不住現實的沖擊。說大白話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利益有限,分配利益的時候大家都分少點沒關系。讓人不安的就是,在巨大利益的面前,總有人想吃獨食。現代的創業者們往往都是可共患難,卻很難同富貴。

創業初期,當公司處于困難的時候,人和人之所以合作,是追求“1+1>2”,大家可以一起努力奮斗,而當公司有了一定的發展規模,有了一定規模后,往往會因為權力及利益而發生沖突。當其覺得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相符時,就會感覺不公平,內心失衡,想得到更多,因而發生種種矛盾,于是“1+1<2”了。

現代的創業者們便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像“韓趙聯軍”的滑稽鬧劇,雙方關系破裂,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得到,最終雞飛蛋打,雙輸。

也正如鬼谷子說得“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有共同的需求但是關系疏遠,這是因為只對一方有利。看著合伙人們因為分配利益而反目成仇,讓人忍不住地感慨:

人別總想著自己撈好處,真正的精明人懂得分享利益!

本文由鬼谷道、鬼谷子智囊團創始人鬼谷信原創出品,更多精彩內容可私信回復“鬼谷秘籍”,贈送您道藏鬼谷子智慧內參秘籍。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8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