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小孩到三歲左右,就基本能看出其青少年時期是什麼樣子;而到七歲時,則基本能看出他一生是什麼樣子。
這種說法有什麼根據?
我用《易經》規律,和大家分享一個觀點:一個人的認知,是他命運的先兆。
1、三是變數,七是成數。《易經》的規律,物極必反,周而復始。
那麼,一個周期,有多長?
《易經》中沒有明確說明。但是通過河圖、洛書的規則,以及“七日來復”的說法,我們可以推理出來。
這個周期,不是用“時間”來衡量的,而是用“成數”來衡量。
河圖,十,代表一個完整的周期。
比方說,你做一件事,做成功的話,就是十全十美。
如果事情還沒做成,別人問你,進度如何?
你可能會回答:遠著呢,才做完三成。
通過這個通俗說法,你就能理解,《易經》的周期,不是以時間為標準的,而是以“成數”為標準。
三是變數。你剛做了三成,事情最終能不能成,還說不定呢,有變數。
如果你完成了70%,那麼事情就基本定了,后面只是順水推舟的事。所以,七是成數。
上文說到的“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剛出生的孩子,心智頭腦,基本是一張白紙。這個孩子,在一天一天中,逐漸形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看法,其主導者,是父母(撫養者)的每日言傳身教,是家庭的影響。
所以到三歲時,孩子對這個世界,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有自己的意愿。
但是三,是一個變數。孩子的認知,還在不斷改變。
一直到七歲,孩子的認知,基本穩定、鞏固。認知一旦形成,就很難轉變。這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會追隨其一輩子的原因。
2、小時候的認知,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大多數成年人,都受小時候的認知影響。只是他/她們自己,并沒意識到。
通過2個真實的例子,你們就能理解。
我有一個初中同學,她學習成績很好,穿衣打扮,有自己的品味。在大家的心目中,她是一個時尚達人。
然而,人到中年時,有一次深入聊天,才發現她身上有一個很大的命運枷鎖(詛咒)。
她回憶說:“小時候,有一天早上,媽媽幫她梳頭。媽媽一邊梳,一邊嘆氣,唉!你怎麼長那麼丑呀!”
媽媽隨口說的一句話,深深地銘刻在她年幼的頭腦,往后三十多年,她都活在自卑中。她認為自己很丑,始終不自信。打扮,只是掩飾內心的自卑。
我對她說,你被你媽媽隨口說的一句話,耽擱了半輩子。現在,是時候,掙脫這個枷鎖(詛咒)了。你很優秀,你應該真正自信起來。
3、一個人的認知,是他命運的先兆。命運可以改變,但是很難。難就難在,人在小時候形成的認知,太根深蒂固了,非常難扭轉過來。
只有通過漫長時間的自律,不斷地自我暗示,不斷地自我修正,不斷地突破和更新自己的認知,一個人才能主導自己的命運。
另一個案例,也是一個漂亮的女孩子。
她又漂亮,又會賺錢,可惜有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形成的枷鎖,導致她不自信,養成討好型人格。這讓她在感情中,吃了很多苦頭。
小時候,父母離異,而且父母離異以后,互相仇視,爭吵不斷,而她作為唯一的孩子,夾在其中,兩邊都受氣。
于是,就導致她的認知中,逐漸形成一種負面的、沖突的、完全沒有安全感的缺失型人格。這就是她命運的枷鎖。
除非她自己學會療愈,釋放過去的負能量,不要把父母的錯誤,承擔到自己身上;推翻舊的認知,建立和穩固一種全新的認知和思想。
否則,這輩子,她都會被命運的枷鎖,緊緊鎖住,終其一生不得解。驗證七歲看老的說法。
盡管我多次開導她,給她指明方向,從實踐來看,她兜兜轉轉,很難轉變。
這是正常的。一個人幾十年形成的認知,想要幾個月,幾年,就破解,那是幾乎不可能的。
我作為過來人,自己親身實踐的經驗是:要持續至少7年時間,才能真正地打破一個舊的人格枷鎖,得到重生。
人有兩次生命:第一次生命是出生,父母給你的生命,家庭環境灌輸給你的認知;第二次生命,是意識的覺醒,或者說開悟。
你開悟以后,父母給你的那個生命,是一個舊的人格;新的意識,會替代舊的人格,不再受原生家庭的束縛。從此,你的人生,你來主導。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8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