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棣州,現名先棣州,又稱 北舊州,位于惠民縣辛店鄉鏡 內,南距黃河九公里,距徒駭河 三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7°22 ′,東經117°38′。據文物部門 考訂,這里地下沉睡著一座千年 古城,古城遺址南北長約12公 里,東西寬0.9公里,城周長4.2公 里,田間有大堂、殺場、南門臉等 地名。
民間歇后語,流傳先棣州
走進惠民縣辛店鎮,問起過路 的行人,無人不知先棣州,因為在 他們生活中一直流傳下來一句和 先棣州相關的歇后語。 “一直有個 傳說啊,陷棣州--沒成(城)。”剛剛 走進惠民縣辛店鎮先棣州村,在村 頭遇到一村民告訴記者。
當記者再想詢問較為詳細的 內容時,該農民笑著搖頭,我們現 在幾乎沒有什麼印象了,關于先棣 州的一些故事說的也比較少了,漸 漸地也就忘的差不多了。 “你們要 是想知道多一點,得找村里的老人 問問了。”
盡管在他們村,關于先棣州詳 實的故事和內容,已經沒有多少人 知道,但是這句歇后語,卻成了他 們生活中茶余飯后聊天拉呱經常 用到的一句話, “像我們在一塊閑 聊的時候,說起村里的某個人想做 什麼大生意,結果沒成,我們就會 說‘哎,陷棣州--沒成啊’。”
石獅紅了眼,大水陷棣州
為了能夠獲得關于先棣州更加詳實的信息,記者找到了先棣州村里面今年已經是92歲的李圭發和80歲的翟春祥,通過他們模糊的記憶,讓我們一起回到了那個千年古城。
相傳在古老的棣州城里,一個外地賣油翁挑著擔子來設攤叫賣香油, “一葫蘆四兩,買四葫蘆半斤!”(舊時的計量16兩為一斤)這個消息在棣州城里傳開后,一時間聚集了城里的男女老少,排起了很長很長的隊,爭相購買那四葫蘆半斤的便宜油。
暮色降臨,賣油翁正準備收攤時卻來了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年夫婦,只買一葫蘆四兩的。賣油翁問:“為何不買四葫蘆半斤的?”兩老答:“不沾這便宜。”油翁悄悄告知: “待城門那兩個石獅紅了眼,此城將面臨滅頂之災,要趕緊離開,此天機,不可泄露。”說完,油翁飄然而去。
于是,這夫婦倆就日夜輪流守視著石獅。這天,又來了一染布的白胡子老頭,偷偷將兩石獅眼睛染紅后飄然而去。夫婦倆見此情景,馬上向城外逃命。剛跑出城不遠,只見棣州城天塌地陷,汪洋一片。在慌忙逃命中,夫婦倆走散,各奔南北。老頭向南逃生于黃河南,現青城北一帶,死后葬于此,故名“爺爺墳”;老婆向北逃生于惠城南沙河處,死后葬于此,故名“娘娘墳”。李奎發老人講,至今這“爺爺墳”、“娘娘墳”尚在,還有人曾經去“爺爺墳”、 “娘娘墳”上添土燒紙。
歲月的流逝,先棣州墓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有些字已經很難辨認。
昔日通天臺,如今夷平地
“以前的時候,在俺們村這個 東南方向還有個大高臺子來,不過 這幾年,人們開地,雨水沖刷,漸漸 的就成了一個平地了。”李圭發老 人說起通天臺,滿臉的凝重。 “我們 小時候也經常去那邊玩,打心里覺 得那是個很神圣的地方。”
傳說此處的通天臺在當時是 棣州城中最高的地方,能夠通天入 地,故被成為“通天臺”。 “小時候, 我聽村里的老人們講,那時候有個 人就在這個通天臺上走啊走啊走, 一會就沒人影了,都說是上天了。” 當時,整個棣州城發大洪水時,就 剩通天臺沒有陷落,并且一直留了 下來。 “那個時候我見到的通天臺, 有三間屋大,三米多高,小時候在 上面玩耍,扔土坷拉玩,有時候一 玩就是一天。”
“我聽村里人說,幾年前,這里 還是一塊高臺,曾經挖出過鐵鐐、 鐵枷鎖,他們有人推測這里是棣州 城的大牢,也有人說這里是棣州城 的刑場。”李圭發向記者說道。
揚民族文化,傳說永流傳
除此以外,古城還留下延用至 今的“法場”、 “練兵場”、 “旗桿下”、 “堂坊”、 “斗雞臺”、 “二虎把門”等 地名。如今的“通天臺”遺址,留下 的只是一馬平川的古土和滄桑,除 了古城為世人留下了一段婦孺皆 知的千古傳說外,再也尋不見其他 歷史陳跡了。
“陷棣州”的傳說,2007年被列 入濱州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 產名錄,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 化,開發當地旅游資源,傳承中華 道德文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 凝聚力發揮重要作用。
行走在素有千年古城之久的 先棣州,望著現如今已經被房屋、 道路、耕地占據的大地,那些無法 縫合的斷層,已經陷于當年的那場 滔滔洪水。日月流逝、滄海桑田,先 棣州的傳說在后人的話語間傳遞。
采訪人:王忠才 牟沖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7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