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行為科學家曾得出一個結論,每個人的行為中,只有5%是非習慣性,其余95%的行為都屬于習慣。
習慣影響行動,行動累計結果,結果決定命運。
好習慣能夠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做事的步驟,提高做題的效率。
而壞習慣,就像河堤下的白蟻,長時間的存在,只會讓人生大河產生缺口,失去奔涌向前的氣勢。
法國作家左拉,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感慨:
“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習慣更專制的了。”
而反思我們的一生,都是習慣的產物。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一個星期四的下午,企業家比爾·蓋茨參觀訪問了一所學校。
臨走時,他承諾,會在以后某個星期四的下午,再次訪問學校,如果他看到哪位同學的課桌干凈,就獎勵給他一臺電腦。
開始時,每到星期四,同學們的課桌收拾得特別干凈,期待能成為那個幸運兒。
可是,時間一天天過去,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松懈懶散,最后干脆不收拾了。
然而,其中一個男孩子卻仍然堅持收拾課桌,并且想:如果比爾·蓋茨其他時間來學校呢?
于是他每天都保持課桌的干凈,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他畢業,但是他始終沒能等到比爾·蓋茨的再次到來。
多年之后,男孩終于如愿以償地再次見到比爾·蓋茨,但原因并不是給自己送電腦,而是想用2.4億美元購買自己公司的1.6%股份。
這個男孩就是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
當扎克伯格再次回想起當初,因為比爾·蓋茨的一句話,而養成堅持的良好習慣,這對自己后期的事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除了兒時養成堅持這個好習慣,扎克伯格在工作上還保持高效的時間管理,給工作任務安排優先級,或者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等。
不過,有很多好習慣的扎克伯格,也曾存在過不好的習慣。
上學時的他,特別貪玩,經常因為玩游戲翹課,頻率高到讓老師和同學都感到吃驚。
人貴在對自己的習慣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辨別出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利的,以此靈活調控自己。
所有優秀的人,都并非完人,而是讓好的習慣占據人生主導位置,活出有價值的一生。
電影《人潮洶涌》中,講了兩個人,陰差陽錯互換人生的故事。
演員劉德華飾演的周全是一名連環殺手,而肖央扮演的陳小萌,則是劇場跑龍套的小人物。
這天因為陳小萌一塊掉落在澡堂地板上的肥皂,讓周全不小心摔倒在地,碰到了腦袋,醒來之后完全失去記憶。
潦倒的陳小萌因為貪戀周全手上戴著的名表,所以明知他是失憶,也不打算說出實情,反而私自和他換了身份,轉身開著周全的豪車住進了他的豪宅。
就這樣,殺手周全醒來之后,被告知自己就是跑龍套的陳小萌,所以出院后他就只能回到破舊的出租屋。
周全打開出租屋的房門,一股刺鼻的氣味就沖了出來。
地上全部都是隨手丟的垃圾,衣服亂扔,物件亂放,根本沒有下腳的地兒。
雖然失去了記憶,但原本身上保留的那種愛干凈衛生的習慣沒有丟失。
所以進入屋內,他開始清理地上的垃圾,清洗發霉的床單。
不久,出租屋就煥然一新,完全和之前陳小萌在的時候有天壤之別,且以后一直保持整潔的樣子。
而真正的陳小萌,即使西裝革履住進周全的家,也仍是邋里邋遢,生活毫無規律,無節制的飲食,讓偌大的豪宅很快又變成了“垃圾場”。
兩個人雖然互換了人生,但各自在新的環境里,又過上了原來的生活,完全沒有因為外在條件的改變,而收獲不一樣的人生。
這一奇妙的結局完全就是因為,兩人身上根深蒂固的習慣。
拿到人生新角色的殺手周全,開始重新思考和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新的環境讓他明白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而故事里的陳小萌,即使擁有了富人的優渥條件,但還是因為邋遢的秉性,墮落的日常習慣,活生生的把日子過了回去。
最后因為實在難以掩飾自己的假身份,陳小萌引來了殺身之禍。
故事雖發生在影片中,但其中傳遞的價值和道理卻無比真實。
即,你有什麼習慣,就有什麼人生。
作家薩克雷說過一句話:
“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
習慣決定人生狀態,擁有良性習慣,它能直接影響你傳遞給別人的精神面貌。
好習慣,讓生活節奏按照自己的規劃走,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但壞習慣就會貶抑一個人的價值。
習慣有時比天性更加頑固,現在的習慣,就是以后的命運。
多培養一個好習慣,讓好習慣壓倒壞習慣,讓生活順理成章地向前邁進和發展,好結果自會在未來見證。
哲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以博學多識聞名于世。
但是,富蘭克林十歲就輟學,并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
他的父親是一名漆匠,家里有十七個孩子,富蘭克林排行第十五。
因為家里貧窮,他十歲起開始打零工,養成了懶散的個性。
起初,富蘭克林是一個庸庸碌碌混日子的人,根本不懂什麼是節制、勤奮等。
然而,富蘭克林無意間結識了書店的學徒,慢慢地接觸到了書籍,并愛上了閱讀,仿佛入了迷。
因為感受到文字的美好,他開始改變自己。
富蘭克林為自己確立了13個原則,分別是:節制、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
他把這13個原則,用本子記下來,分別用一個星期,專注于一項鍛煉,直到所有美德都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慣。
因為這些習慣的養成,富蘭克林才在眾多領域都取得自己的成績,也成為了美國著名的文學家,科學家。
愛比克泰德說過:
“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決于天性,而是取決于人的習慣。”
由此可見,好習慣還會影響人生幸福程度。
生活中很多時候,見到手機一響,就忍不住看一眼;一個視頻好玩,就陷入刷了起來;覺得游戲能放松精神,就過度沉迷,不能自拔。
本應珍惜的寶貴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地在荒廢中消耗。
十年、八年過去,那些沒有放棄優良習慣的人,早已成了某個領域的專家;而放縱自己,滋生壞習慣的人,只能哀嘆一事無成。
有人說過:有所收獲,是因為放棄更多,與其奔走于別人的繁榮,不如經營好自己的習慣。
當下的好習慣能帶來當下的好結果,當一連串的好結果聚集在一起,就會改變人生的走向。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說過一句話:
“人最大的痛苦是,無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鴻溝。”
當我們清楚了習慣對人生的影響如此之大,卻很難做到改變壞習慣,長久地堅持好習慣。
其實培養好習慣也有方法。
荷蘭哲學家伊拉斯謨也說過:
“一個釘子擠掉另一個釘子,習慣要由習慣來取代。”
養成一個好習慣,就對應鏟除一個壞習慣。
而以下3步,幫助大家認識自我,培養好習慣,堅持好習慣,最后在好習慣的加持下,收獲滿意的人生:
認清自己身上的習慣想要培養好習慣,踐行好習慣,首先需要對身上的習慣分類。
我們可以拿出一張白紙,在中間畫一條線,然后在線兩側清晰地寫出自己身上的好習慣和壞習慣。
靜下心來,認真地分析它們。
這樣才對好習慣替換壞習慣的行動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是改變自己非常重要的一環。
刻意練習,培養好習慣選中某個壞習慣,集中精力改掉它。
安排自己在接下來的21天內,規律克制,讓身體和大腦都形成對它的深刻記憶,變成行為中的一部分。
比如,作家村上春樹堅持跑步的習慣,在開始時,同樣備感煎熬。
他曾坦言:“每天都在‘不想跑’的思想矛盾中跑完全程。”
把壞習慣轉化成好習慣的過程雖然痛苦,但好習慣的養成卻受益終身。
當好習慣逐漸養成,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它所帶來的益處就水到渠成了。
延續好習慣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肯定,培養成好習慣之后得到正向反饋是人的天性。
對短期成效的正反饋,其實是對長久計劃的支持和擁護。
每養成一個好習慣,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給自己合理的獎勵。
不要小瞧這件微不足道的行為,有了正反饋,會增加內心由內而外的意愿和渴望。
無形中,自產一種強大的力量。
就像一句話所說:
“未來有一天,你以為是幸運降臨,事實上,是自己值得擁有。”
好習慣,就像鋪在未來路上的驚喜,時機成熟,就會有沉甸甸的果實,讓人欣喜。
《慶余年》開篇,有句話說得好:
“每個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想過重活一次,因為人生總是有太多遺憾。
因此,人活著,要珍惜現在,為美好而活。”
所有美好,都蘊藏在習慣中,它像水滴石穿的水,也像鐵杵磨成針中的一次次研磨。
相信習慣的力量,它可以改變你的人生。
與朋友們共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