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
如皋,
我們真的了解嗎?
有這樣一位致力于研究如皋本土文化的如皋人
他用滿腔熱情書寫著這里的故事
今天小如繼續帶你走進他的如皋世界——
《讓歷史告訴未來》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四章 王觀的求學之路
從這一章開始,我們來慢慢了解王學士王覿的堂兄王觀。學界對于王觀的研究并不多見。研究范圍基本上不外乎籍貫、家世、字號、仕履以及26首詞作的歸屬與題材風格問題。實際上,對于王觀這樣一位重要的詞人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所了解的,有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兆鵬以及他的博士生李欣、葉燁等共同署名的《北宋詞人王觀生平事跡考》(《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第34卷第05期),《王仲甫、王觀事跡考》(《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 第7期);蘇州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劉曉光《王觀詞創作探論》(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04期、劉曉光《王觀生平事跡考》(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03期);以及碩士朱玉清《淺談王觀詞作》。
我們還是在對王氏家族研究的基礎之上,從王觀的求學起手,研究他的仕履之路,觀照他的整個職業生涯。
今天,我們從安定先生與王觀這兩條線展開,來看看王觀是怎樣“從安定先生學”的。
才子出世
仁宗天圣十年、明道元年(1032),曾易占任如皋縣令(至1034年)。曾鞏隨父赴任如皋,在水繪園隱玉齋讀書。胡瑗(40歲)放棄科舉意念,返回海陵,在華佗廟旁經武祠(今泰州中學民營初中部)辦起了一所書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稱安定書院。
仁宗景祐元年(1034),叔父王惟熙與趙抃、柳永進士及第。王惟熙在“金榜題名”之后,緊接著來了個“洞房花燭”!人生得意啊!“釋褐”(脫去平民衣服)以楚州鹽城縣尉起家。他隨即把父親接到身邊侍奉。可是王載,九月十一日即卒于楚州鹽城縣尉之署,年僅四十九。太興奮啦?心腦血管疾病?也未可知。人生啊……
這一年,曾鞏14歲隨父來如皋讀書已是第三個年頭,他已經16歲了。對于如皋本土的有為青年才俊王惟熙,18歲進士及第,這樣一個大事件,一定受到極大的激勵。42歲的胡瑗,開始到蘇州一帶設學,講授儒家經術。
仁宗景祐二年(1035),這是王觀父母婚后的第十個年頭,王觀出生,是長子,也是獨子,其后陸續生了四個女兒,其中的三個女兒還先后嫁給了四、五個進士。蘇州郡守范仲淹,奏請創建蘇州郡學(在南園),聘請胡安定擔任郡學首席教授,并送自己的長子范純祐拜其為師。在范仲淹的鼎力支持下,郡學很快就成為了全國各地學府的楷模。范仲淹的兒子純祐、純仁以及胡安定的兒子志康、志寧均出自胡瑗門下。
蘇州郡學(在南園)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己丑(三月),以知蘇州、左司諫范仲淹為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許蘇州立學,仍給田五頃”;“癸亥(十二月),以范仲淹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這一年出生的還有:北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章惇(1035~1105),日后他與王觀同年進士,官至宰相;以及著名建筑學家李誡(1035-1110),他編寫了中國第一部詳細論述建筑工程做法的著作《營造法式》,成為中國古建的經典著作,影響千年乃至萬代。
仁宗景祐三年(1036),胡瑗經范仲淹推薦,赴開封更定雅樂,具體工作是:較定舊鐘律。“丙辰,詔翰林學士馮元、禮賓副使鄧保信與鎮江節度推官阮逸、湖州鄉貢進士海陵胡瑗較定舊鐘律。瑗以經術教授吳中,范仲淹前知蘇州,薦瑗知音,白衣召對崇政殿,與逸俱命。”事成后,胡瑗即被破例提拔為校書郎官。從《續資治通鑒長編》的記述,我們首次發現:胡瑗為“湖州鄉貢進士”。地方文史研究從未提及。唐朝鄉貢進士資格,是非官學培養的讀書人,參加禮部貢院科舉考試的前提條件。如果地方州縣官學以外的士人獲得了鄉貢進士資格,那地方州縣官吏就可以舉薦他們參加禮部貢院的科舉考試,考試合格者便與官學生考試合格者一樣進士擢第,否則便謂之“鄉貢進士”。王覿、曾布(曾鞏弟弟,后來做到宰相)出生。
仁宗景祐四年(1037),蘇軾出生。
仁宗景祐五年、寶元元年(1038),司馬光進士及第;胡瑗三子志正出生(長志康、次志寧)。
仁宗寶元二年(1039),“丁未,徙知潤州范仲淹知越州。”蘇轍出生(后做到宰相)。
這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好時代。一大批人才相繼出世。
王氏家塾
仁宗康定元年(1040),《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知越州范仲淹復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范仲淹未至永興,癸丑,改為陜西都轉運使。辛亥,復權武成軍節度判官歐陽修以館閣校勘。始,范仲淹為陜西經略安撫招討,辟修掌書記,修為親為辭,且曰:“今豪杰之士,往往已蒙收擇,尚慮山林草莽有挺特知義慷慨之士,未得出門下也,宜少思焉!”“七月,升為龍圖閣直學士;八月,范仲淹請知延州;乙酉,以太常丞田況為陜西經略安撫司判官,試校書郎胡瑗為經略安撫司句當公事。況從夏竦,瑗從范仲淹所辟也。”安定先生隨范仲淹戍邊西北。見證了范仲淹“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等不朽的“邊塞詞”章的誕生。
胡瑗隨范仲淹在邊塞
仁宗慶歷元年五月(1041),范仲淹改知慶州,兼環慶路都部署司事。調滕子京到慶州做統帥。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與之簽訂條約,嚴明賞罰,羌族遂脫離西夏,為宋效力。胡瑗調密州(今山東諸城)任觀察推官,因父親去世而回家奔喪。
仁宗慶歷二年(1042),王安石進士及第。胡瑗復出,改保寧(今浙江金華)節度推官。他和滕子京同在范仲淹戍邊西北的麾下,結下了深厚的戰斗友誼,高深的學識也得到確認。轉任湖州知州的滕子京聘請胡安定主持湖州州學。湖州施教期間,胡瑗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
在此期間,安定先生胡瑗聲名漸著。他的履跡主要在外地,不在如皋。因此,王觀的啟蒙教育應該是在家塾完成的。從祖父王載的墓志里面就可看到,“愛其子,常厚禮延置士之賢者,以為友師,而成就其材。士亦樂游其門。”他們家有這個優良傳統。何況,1035年王觀出生時,叔父王惟熙已于1034年進士及第。
培育秀才
仁宗慶歷三年(1043),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又擢拔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銳意進取。六月,諫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輔之才,仁宗欲拜為參知政事,范仲淹推辭不就;八月,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由此開啟了由范仲淹主導,韓琦、富弼、歐陽修、文彥博等支持的“慶歷新政”。
仁宗慶歷四年(1044),范仲淹主導的慶歷新政失敗。滕子京被貶岳州巴陵郡。《嘉慶·如皋縣志》卷十三“封蔭”條記載:慶歷四年,王載“以子惟熙貴贈尚書屯田員外郎”。
仁宗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知邠州(北宋邠州轄境相當于今陜西彬州、長武、旬邑、永壽四市縣地)、兼陜西四路緣邊安撫使。黃庭堅出生。
仁宗慶歷六年(1046),范仲淹作《岳陽樓記》。這一年,滕子京重修建于唐初的岳陽樓,并加以擴建,把唐宋人詠岳陽樓的詩賦刻在石上,嵌于樓壁。范仲淹于這年9月15日“作文以記之”。盡管他們當時或被謫貶,或被罷官,但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且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這樣的思想高度,使范仲淹成為中國古代仕人的道德模范,而《岳陽樓記》成了萬古名篇。王安石傾慕安定先生的學識,作《寄贈胡先生》。胡志康、胡志寧同科進士。胡志康字永寧,仕終承務郎、杭州觀察推官(從六品)。胡志寧湖南永州知州(從五品)、朝奉大夫(正五品)。
仁宗慶歷七年(1047),滕子京調知蘇州,旋卒于任所。范仲淹撰墓志銘。蔡京出生。
仁宗慶歷八年(1048),宋神宗趙頊出生。元昊逝世。
仁宗皇祐元年(1049),王惟熙首次擔任貢舉考官。范純仁進士及第。秦觀出生(1049—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虛,江蘇高郵人,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學家、詞人,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
仁宗皇祐二年(1050),范仲淹以資政殿學士、知杭州。11月,朝廷再次更定雅樂。具體工作是更鑄鐘磬,仍詔胡瑗與阮逸進京主持。1053年,鐘磬更鑄完成。此間,兩人還合作撰就了《皇祐新樂圖記》3卷。
仁宗皇祐三年(1051),“二月,壬午朔,以太子中舍(從七品)致仕胡瑗為大理評事兼太常寺主簿(從七品上),固辭。”這是退休續聘,是不是太低了點?有意思嗎?不好說。武寧章友直“皇祐中(1051)召試,與楊南仲篆石經于國子監。”此人日后為王觀父親王惟清篆墓蓋,有跋《步輦圖》傳世。米芾出生。
在此之前,王觀、王覿兄弟倆,大概已經經歷了入泮試,進入官學;縣試、州府試成為童生;院試成為秀才亦或監生、貢生,取得應舉資格。此前,還沒有拜師胡瑗。要不然,胡瑗身處京師,王觀、王覿為了回鄉趕考,該經歷怎樣的舟車勞頓啊!
拜師胡瑗
仁宗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改知潁州,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胡瑗任開封國子監直講,晉光祿寺丞。被征為太子中舍,任教期間因學識淵博且教學得法,備受學生的歡迎并敬重。
仁宗皇祐五年(1053),此時王觀的叔父、王覿的父親王惟熙為太常博士。“太常博士”:是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年初,他以此身份第二次擔任貢舉考官。胡瑗與阮逸更鑄太常鐘磬完成,胡瑗遷大理寺丞,賜緋衣銀魚(勛章?獎牌?)。柳永去世。他是流行樂壇頂級倡優的唱作人,他與王惟熙進士同年,他是王觀詞學所追隨的婉約派代表人物,并立志超越的標桿。
王觀父親王惟清的墓志,是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守越州司法參軍宋居撰寫。這樣寫到:“皇祐中,安定先生胡瑗為太學博士。召其子觀諭之曰:先生天下之師也,汝往學焉。觀承其教,越千里而往游。不五六年,果魁冠王府多士,得名天下。繼以進士登第。鄉人教子以君為法。”
墓志文中的“皇祐中”,不太具體。皇祐年號(1049-1054)前后六年,但從前述年份的情事看,王觀、王覿赴開封拜胡瑗為師的時間,應不早于仁宗皇祐四年(1052)。
可是,問題又來了!1052年,胡瑗任開封國子監直講,王觀作為秀才亦或監生、貢生,是不是進得了國子監呢?可不可以進太學呢?恐怕也不行吧!那他究竟在哪兒“從先生學”呢?宋居寫得有:“不五六年,果魁冠王府多士,得名天下。”原來是掛靠(借讀、旁聽?)在王府,陪公子哥讀書!這安定先生太忙了,王府、國子監,然后還要管勾太學,課堂開遍京師。我們愿意相信,在宋代那樣的良好學習空氣里面,先生走到哪,學生跟到哪,一點也不奇怪。據歐陽修同志說,追隨安定先生的學子常數百、上千。當然,王觀父親的墓志里所說的“皇祐中,安定先生胡瑗為太學博士”并不確切,“領太常博士銜”是也。到1053年,如皋安定先生胡瑗,跟王觀叔父王惟熙就成了太常寺同事。
秦觀為如皋王觀的母親王惟清夫人李氏所撰墓志銘這樣寫道:“至和中,先君游太學,事安定先生胡公。歲時歸覲,其言太學人物之盛,數稱海陵王君觀及其從弟覿有高才,力學而文,流輩無與比者。余時為兒,侍左右,聞而心慕之,愿即見,蓋不可得。后數年,二君相繼舉進士中第,其試于有司皆為開封第一。名實既發,所與皆一時之豪。余遂以故人子獲從之游。”
秦觀在這里所說的“后數年,二君相繼舉進士中第,其試于有司皆為開封第一。”是關于王觀、王覿參加解試,“皆為開封第一”,獲得“解元”的故事。這也是一個新的發現。
這里我們來看看王觀參加解試的1056年前后的時代背景。
仁宗皇祐六年(1054)、至和元年,三月改元至和。中國天文學家觀測到金牛座的超新星。宋鑄“至和元寶”錢。曾任海陵如皋知縣的趙抃任殿中侍御史,他與王惟熙是同年。以殿中丞王安石為群牧判官。安石力辭召試,有詔與在京差遣。及除群牧判官,安石猶力辭,歐陽修諭之,乃就職。夏秋以來,歐陽修從服除赴闕開始,經過不允許守郡、不能任流內銓,不去同州任官,以預修《唐書》名義留居京師。(流內銓是宋官署名,屬吏部。掌幕職、州縣官以下考核、定級事。北宋當初,京官七品以下流內官員的任免、考課等,仍屬吏部)。
仁宗至和二年(1055),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晏殊去世。他慶歷年間擔任宰相,先后提拔了孔道輔、范仲淹等一大批文人學士,宰相富弼、三司使楊察是他的女婿。王惟清、王惟熙的父親王載,十二月一日葬于泰州如皋縣赤岸鄉之原。
仁宗至和三年(1056)、嘉祐元年,正月初,宋仁宗暴疾。“乙卯,以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胡瑗管勾太學。始,瑗以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科條纖悉備具,以身先之,雖盛暑必公服坐堂上。嚴師弟子之禮,視諸生如其子弟,諸生亦親愛如其父兄,從游者常數百人。慶歷中,興太學,下湖州取其法,著為令。瑗既為學官,其徒益眾,太學至不能容。瑗教人,隨材高下,衣服容止有度,人遇之,雖不識,皆知其為瑗弟子也。于是擢為經筵,治太學如故。”擢為經筵,任太子中允(各位看官請注意:這可是升朝官!就是皇帝上朝手執笏板、立于朝堂的那種。方志及研究者都未曾提及),充天章閣侍講,成為太子的導師。(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抑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后,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于仲秋仲春之日進講)。歐陽修擔心太學的學生因此流散,特上書《舉留胡瑗管勾太學狀》,(此時胡瑗已經64歲)。皇上特許胡瑗同時主持太學,破例了。
1056年秋,是要舉行解試考舉人的。可是,王觀、王覿家里有一件重要的事情。1034年去世的祖父王載,直到1055年十二月一日才歸葬,兄弟倆該不該回歸?我想,按照他們這個家庭的倫理,兩房長孫無疑是該回去的。可是千里長途的往返,占用讀書時間,身心勞頓是難以避免的。對于“流輩無與比”的力學高才,這都不是問題。不就是考個舉人嗎?
下一章我們就要講講王觀舉子“解元”的故事。
附錄一: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胡瑗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經術教授吳中,年四十余。
景祜初,更定雅樂,詔求知音者,范仲淹薦瑗,白衣對崇政殿。與鎮東軍節度推官阮逸同較鐘律,分造鐘磬各一虞。以一黍之廣為分,以制尺,律徑三分四厘六毫四絲,圍十分三厘九毫三絲。又以大黍累尺,小黍實龠。丁度等以為非古制,罷之。授瑗試秘書省校書郎。范仲淹經略陜西,辟丹州推官。以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瑗教人有法,科條纖悉備具,以身先之。雖盛暑必公服坐堂上,嚴師弟子之禮。視諸生如其子弟,諸生亦信愛如其父兄。從之游者常數百人。慶歷中,興太學,下湖州取其法,著為令。召為諸王宮教授,辭疾不行。為太子中舍,以殿中丞致仕。
皇祜中,更鑄太常鐘磬,驛召瑗、逸,與近臣、太常官議于秘閣,遂典作樂事。復以大理評事兼太常寺主簿,辭不就。歲余,授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樂成,遷大理寺丞,賜緋衣銀魚。瑗既居太學,其徒益眾,太學至不能容,取旁官舍處之。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居四五,隨材高下,喜自修飭,衣服容止,往往相類,人遇之雖不識,皆知其瑗弟子也。嘉祜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仍治太學。既而疾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歸老于家。諸生與朝士祖餞東門外,時以為榮。既卒,詔賻其家。
附錄二:宋神宗趙頊《御題胡安定先生》
贊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蘇湖之中。師運而尊,如泰山特屹于諸峰。法嚴而信,如四時迭運于無窮,辟居太學,動四方欣慕不遠千里而翕從。召入天章,輔先帝日侍啟沃萬言而納忠。經義治事,從適士用。議禮定樂,以迪聯躬。敦尚本實,還隆古之淳風。倡明正道,開來學之顓蒙。載瞻載仰,誰不思公?誠斯文之模范,為后世之欽崇!”
附錄三:歐陽修《舉留胡瑗管勾太學狀》
右臣伏見:新除國子監直講胡瑗充天章閣侍講,有以見圣恩獎崇儒學,褒勸經術之臣也。然臣等竊見國家自置太學,十數年間,生徒日盛,常至三四百人。自瑗管勾太學以來,諸生服其德行,遵守規矩,日聞講誦,進德修業。昨來國學、開封府并鎖廳進士,得解人中三百余人是瑗所教。然則,學業有成,非止生徒之幸;庠序之盛,亦自是朝廷美事。今瑗既升講筵,遂去太學,竊恐生徒無依,漸以分散。竊以學校之制,自昔難興,惟唐太宗時,生員最多,史冊書之,以為盛美。其后,庠序廢壞,至于今日,始復興起,若一旦分散,誠可惜也。臣等欲望圣慈,特令胡瑗同勾當國子監,或專管勾太學,所貴生徒不至分散。伏候敕旨。
附錄四:歐陽修《胡先生墓表》
先生諱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為陵州人,后為泰州如皋人。先生為人師,言行而身化之,使誠明者達,昏愚者勵,而頑傲者革。故其為法嚴而信,為道久而尊。師道廢久矣,自明道、景佑以來,學者有師惟先生暨泰山孫明復、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學,弟子去來常數百人,各以其經轉相傳授。其教學之法最備,行之數年,東南之士莫不以仁義禮樂為學。慶歷四年,天子開天章閣,與大臣講天下事,始慨然詔州縣皆立學。于是建太學于京師,而有司請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為太學法,至今為著令。后十余年,先生始來居太學,學者自遠而至,太學不能容,取旁官署以為學舍。禮部貢舉,歲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當時,或取甲科,居顯仕,其余散在四方,隨其人賢愚,皆循循雅飭,其言談舉止,遇之不問可知為先生弟子。其學者相語稱先生,不問可知為胡公也。先生初以白衣見天子,論樂,拜秘書省校書郎,辟丹州軍事推官,改密州觀察推官。丁父憂,去職。服除,為保寧軍節度推官,遂居湖學。召為諸王宮教授,以疾免。已而以太子中舍致仕,遷殿中丞于家。皇祐中,驛召至京師,議樂,復以為大理評事兼太常寺主簿,又以疾辭。歲余,為光錄寺丞、國子監直講,乃居太學。遷大理寺丞,賜緋衣銀魚。嘉祐元年,遷太子中允,充天章閣侍講,仍居太學。已而病不能朝,天子數遣使者存問,又以太常博士致仕。東歸之日,太學之諸生與朝廷賢士大夫送之東門,執弟子禮,路人嗟嘆以為榮。以四年六月六日卒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以明年十月五日,葬于烏程何山之原。其世次、官邑與其行事,莆陽蔡君謨具志于幽堂。嗚呼!先生之德在乎人,不待表而見于后世,然非此無以慰學者之思,乃揭于其墓之原。六年八月三日,廬陵歐陽修述。
附錄五:蔡襄《太常博土致仕胡君墓志》
胡氏世居長安,詢為唐兵部尚書。其孫韜因亂留蜀,為偽蜀陵州刺史,蜀平歸京師,終衛尉卿,于君為曾祖。生泰州司參軍諱修己,卒葬海陵。司寇生寧海軍節度推官諱訥,贈太子中允,博學善屬文。呂文靖公夷簡嘗薦其書備修國史。君其長子也,諱瑗,字翼之,少有氣節,專意經學,兼通律呂之法。力貧以撫兄弟之孤,愛義良厚。景祐中,范文正公仲淹上言君知古樂,召見論樂,拜試秘書省校書郎。康定初,元昊寇邊,陜西帥辟為丹州推官。后移密州觀察推官。丁父憂,舉其族之亡于遠者九喪歸葬。服除,遷保寧軍節度推官,治湖州州學。又召教授諸王宮,病家辭免,遂以太子中舍致仕,泛恩改殿中丞。驛召會秘閣議樂,除大理評事,兼太常主簿,尋復解罷。歲余,授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仍與議樂。樂成,改大理寺丞,賜緋魚。嘉祐元年(1056),遷太子中允,充天章閣侍講。既而疾不能朝,拜太常博士,還官政,從其子志康杭州節度推官以就養。四年(1059)六月六日終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明年十月五日,葬于湖州烏程何山之原。母隋氏,贈京兆縣太君。娶王氏,封長安縣君。有子三人,志康進士及第,志寧、志正皆力學。長女婚大理寺丞滕希魯,次進士王伯起,季女尚幼。孫守約。
君孤進所立,不恤權貴,義以自信。本朝承周用樂,其聲高,不合中和,太祖皇帝嘗詔下一律而未遑制作。天子知樂,命李照等修之。君初得對崇政殿,辨照等所修樂非是,詔令改作,未幾報罷。及會秘閣,議按《周禮2》以正鐘律,用上黨黍列為九等,累其中者為尺,尺定而律成。驗之,比舊下一律,于是撤前樂而新之。天子臨紫宸,鐘磬在庭。天子曰:“學者能通典故而不能知聲,工者習其聲之傳而不知制器之理,斯難能也。”先有議鎛鐘當有大小,今與黃鐘一之,非古制,乃用倍半之法作應鐘。至是鐘成,特小小者不堪備宮懸。諸儒侍從無異議者。天子可之,用于郊廟。又令作《皇祐新樂圖記》,布之天下。蓋積二十年而后成,其間同議論皆貴官老儒,相抵止者豈一二哉,然君未始恤之也。
君尤患隋唐以來,仕進尚文詞而遺經業,茍趨祿利。及為蘇、湖二州教授,嚴條約以身先之。雖大暑,必公服終日以見諸生,設師弟子之禮。解經至有要義,懇懇為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學徒千數,日月刮攠,為文章皆傅經義,必以理勝,信其師說,敦尚行實。后為太學,四方歸之,庠舍不能容,旁拓步軍居署以廣之。五經異論,弟子記之,目為《胡氏口義》。侍邇英講,不以諱忌為避。既疾,上數遣中貴人就問安否,蓋亦有所待矣。比去京,諸生詣闕下乞留者累日。公卿祖送都門甚盛,莫不惜其行也。
君雖老于訓導,在丹州,實與帥府事,建議更陳法,治兵器,開廢地為營田,募土人為兵,給錢使自市勁馬,漸以代東兵之不任戰者。雖軍校、蕃酋、亭障、廝役以事見,輒飲之酒,訪備邊利害,以資帥府。府多武人,初謂君徒能知古書耳,既觀君之所為不以異己,又翕然稱之。君雋材而行篤,卒艱勤以沒。所著《資圣集》十五卷藏于家。
嗟乎,士之有志于道,以身法世,莫不欲致之于用,推之于遠。然才德之士多亦蹇軋難通,豈不有命乎!君不鄙小官,進不及用,功于誨人,其施博矣。晚乃得侍天子左右,若將有為,輒病以廢,豈人事也哉!謹志。
附錄六:王安石《寄贈胡先生》
題跋曰:孔孟去世遠矣,信其圣且賢者,質諸書耳!翼之先生與予并世,非若孔孟之遠也。聞薦紳先生所稱述,又詳于書,不待見而后知其人也。嘆慕之不足,故作是詩:
先生天下豪杰魁,胸臆廣博天所開。
文章事業望孔孟,不復睥睨蔡與崔。
十年留滯東南州,飽足藜藿安蒿萊。
獨鳴道德驚此民,民之聞者源源來。
高冠大帶滿門下,奮如百蟄乘云雷。
惡人沮服善者起,昔是蹻拓今騫回。
先生不試乃能爾,誠令得志如何哉。
吾愿圣帝營太平,補葺廊廟枝傾頹。
披旒發纊廣耳目,照出山谷多遺材。
先收先生作梁柱,以此構架桷與榱。
群臣面向帝深拱,仰戴堂陛方崔嵬。
·未來待續·
作者:楊建軍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往期回顧
第一章:如皋平原
第二章:如皋古邑
第三章:如皋的河
第四章:如皋城池
第五章:如皋城河水系
第六章:如皋城河上的橋
第七章:如皋城河護坡駁岸
第八章:如皋城河上的碼頭
第九章:如皋古城景點——射雉亭
第十章:如皋古城景點——范公苑
第十一章:如皋古城景點——丞相亭
第十二章:如皋古城景點——文昌閣
第十三章:中共如皋縣委誕生地
第十四章:抗戰勝利紀念墻
第十五章:如皋古城景點——靖海門
第十六章:如皋古城景點——孔廟
第十七章:如皋古城景點——孔廟·名宦祠
第十八章:如皋古城景點——孔廟·鄉賢祠
第十九章:如皋古城景點——孔廟·大成殿
第二十章:如皋古城景點——石合泰民居群
第二十一章:如皋古城景點——頤園
第二十二章:如皋古城景點——集賢里
第二十三章:王學士的祖父王載
第二十四章:王學士的伯父王惟清
第二十五章:王學士的父親王惟熙
第二十六章:王學士的母親王史氏
第二十七章:王惟熙的貢舉老師們
第二十八章:王惟熙的貢舉同年
第二十九章:王惟熙首任貢舉考官的經歷
第三十章:王惟熙首任貢舉考官的那些進士
第三十一章:王惟熙再任貢舉考官的經歷
第三十二章:王惟熙再任貢舉考官的那些進士
第三十三章:王惟熙參與《嘉祐編敕》的經歷
作者:楊建軍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