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故鄉的食物,一個人斷不了根的回味
炒米和焦屑
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著。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里。我們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來,是自己家里炒的。
說是自己家里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并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里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里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里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干,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不治生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只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麼能算得這樣準,怎麼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里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麼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現在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寧愿來一小碟醬生姜,——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里叫做“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只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我們那里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里,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鏟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卷成一卷,存著。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餿,不長霉。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后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們那里的人家預備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饑。這很有點像古代行軍用的“糒”。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不知道出于一種什麼信念,大家都以為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了紅十字會就安全了。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著,特別關照,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麼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第二天,沒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鄉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系的。
端午的鴨蛋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線纏成小粽子,里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坎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麼?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著后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柜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里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里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咸鴨蛋,其余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有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咸鴨蛋呢!
端午節,我們那里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麼?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號字,大概是不行的。
咸菜茨菇湯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咸菜湯,不知是什麼道理。是因為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除非大雪三日,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只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湯!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們那里過去不種白菜,偶有賣的,叫做“黃芽菜”,是外地運去的,很名貴。一般黃芽菜炒肉絲,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凈,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咸菜湯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氣,咸菜已經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經發酸,咸菜湯的顏色是暗綠的。沒有吃慣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湯里有時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湯。或者叫茨菇咸菜湯,都可以。
我小時候對茨菇實在沒有好感。這東西有一種苦味。民國二十年,我們家鄉鬧大水,各種作物減產,只有茨菇卻豐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難吃。
我十九歲離鄉,輾轉漂流,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幾年,春節后數日,我到沈從文老師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飯,師母張兆和炒了一盤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兩片茨菇,說:“這個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認他這話。吃菜講究“格”的高低,這種語言正是沈老師的語言。他是對什麼事物都講“格”的,包括對于茨菇、土豆。
因為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前幾年,北京的菜市場在春節前后有賣茨菇的。我見到,必要買一點回來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麼愛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個人“包圓兒”了。
北方人不識茨菇。我買茨菇,總要有人問我:“這是什麼?”——“茨菇。”——“茨菇是什麼?”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賣得很貴,價錢和“洞子貨”(溫室所產)的西紅柿、野雞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湯。
我想念家鄉的雪。
汪曾祺:人這一輩子,難得從容一回啊
千秋一凈裘盛戎。
遺像宛然沐清風。
虎嘯龍吟余事耳,
難能最是得從容。
裘盛戎幼年失學,文化不高,但是對藝術有特殊的秉賦。他的藝術感極好,對劇情、人物理解極深,反應極快,而且表現得非常準確。導演有什麼要求,一點就破,和編劇、導演很默契。導過他的戲的導演都說:給盛戎導戲,很省事,不用“闡述、…‘啟發”這一套,幾句話就行了。
《杜鵑山》(老本)有一場“打長工”,雷剛認為長工和地主是一回事,把長工打了,事后看到長工身上的傷痕,非常后悔。有這樣兩句唱:
他遍體傷痕都是豪紳罪證,
我怎能在他的舊傷痕上再加新傷痕!
唱腔是流水。練唱的時候我在旁邊,說:“老兄,你不能就這樣‘數’過去,得有個過程,得真看到傷痕,心里悔恨。”盛戎想了想說:“我再來來。”其實也很簡單,他把“舊傷痕上”唱“散了”,加了一個單音的彈撥樂小墊頭,然后再回到原尺寸。這樣,眼里、心里就都充滿仇恨。在場聽唱的,齊聲說:“好!就是這樣!”《杜鵑山》有一稿有一場“烤番薯”。毒蛇膽在山下殺人放火,殘害鄉親,雷剛受軍紀約束,一時不能下山拯救百姓,心如火焚,按捺不住。
山上斷糧,只能每人發一個番薯當飯。番薯在火里烤出了香味,勾起雷剛想起鄉親們多年對他的好處:
一塊番薯掰兩半,
曾受深恩三十年……
盛戎把兩句壓低了音量,唱得很“虛”,表現出雷剛對鄉親們的思念,既深且遠。
盛戎善于運用音色、體形的變化塑造不同的人物。
他演的銚期端肅威重,儼然是一位坐鎮一方的開國老臣。
一位王爺。他演的周處(《除三害》),把開氅往肩上一搭,倚里歪斜地就下了場了,完全是一個痞子,一個天橋耍胳臂的“雜不地”。一一這種不從程式而從生活出發塑造人物的方法在花臉里很少見。
盛戎的身體條件不太好,不像“十全大面”金少山那樣的魁梧。他比較瘦,但是也有他的優越條件:肩寬,腰細,扮戲很“受裝。”他扮出來的《盜御馬》的竇爾墩,箭衣板平。這樣的箭衣裝當得起北京人愛說的一個字:帥。
裘派裝是很講究的。盛戎有一件平金白蟒,全用金線,繡的是一條整龍。這件一條龍的平金繡蟒真是美極了,——當然也得看是什麼人穿。補自己的缺陷。他一般不演曹操,因為曹操的盔頭壓得低'更顯得演員臉小。盛戎勾臉的特點是干凈,細致,每一筆都有起落,有交待。銚期的眉子是略有深淺的,不是簡單兩個圓形的黑點子。包拯兩頰揉紅,恰到好處,不像有些唱花臉的演員把臉畫成了兩個大海茄子。即便是竇爾墩的花三塊瓦,也是清清楚楚,一筆是一筆,不讓人有“亂七八糟”之感。他彌補臉形的訣竅是以神帶形,首先要表現出人物的品格氣質,這樣本來是一般化的臉譜就有了不一般的表情。他演的銚期,透過眼窩還能充分表現出眼神,并且眼神的內涵很豐富。
盛戎的戲也有節奏較快的,如《盜御馬》,但是快而不亂。一般人物都演得很從容,不火暴,不論是什麼性格,都有一種發自于中的儒雅,即一般常說的“書卷氣”。這就提高了人物品格,增加了人物的深度。花臉而有書卷氣'此裘派之所以為裘派,這是尋常花臉所達不到的。
盛戎不大愛活動。他常出來遛個小彎,從西河沿到虎坊橋,腳步較慢,不慌不忙,瀟瀟灑灑,比許多知識分子術的賞鑒是相關的。。
除了看看報,給兒子拉胡琴吊嗓子,教徒弟,作身段示范,大部分時間盤膝坐在床上一個人捉摸戲。晚年特別重視氣口。他說:花臉一句唱得用多少氣?年輕時盔憑火力壯,現在上了歲數,得在氣口上下功夫。他精研氣口,深有心得。比如《智取威虎山》李勇奇唱的“掃平那威虎山我一馬當先”,一般花臉都唱成“一馬——當先”,盛戎說,叫我,我唱成這樣:“我一馬當——先”,“當”字唱雀上面,和“一馬當”一口氣,然后換氣,再單獨唱“先”,這樣“先”字氣才顯足。他很欣賞《智取威虎山》“同志們語重心長”的“長”字唱斷,不拖泥帶水。他是唱花臉的,但對程派興趣很大,認為花臉運腔,可以參考。t
盛戎在臺上,在平常生活里,都從容不迫,他走得可是過于匆匆了。他去世時才五十六歲,活到今天,也只是八十歲,本來可以留下更多的東西,現在只搜集到不多的圖片,可供后人凝眸懷想,是可悲也。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日。
“大師話人生”叢書
宣傳語:大師經典,照亮人生/ 精選民國至今八位大師杰作,再現大師醍醐灌頂的人生真諦和處世哲學
《汪曾祺:人間草木有從容》
ISBN 978-7-01-019051-8作者:汪曾祺 著
定價:48.00元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開本:32開 精裝
編輯推薦:
★大師經典,照亮人生!再現大師醍醐灌頂的人生真諦和處世哲學!
★汪曾祺是我們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劇作家,其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多部作品時常在暢銷榜上。他天真可愛,純樸真摯的文風和幽默的生活化隨筆,能讓人靜心,最能打動讀者的心靈。
★精選民國至今八位大師杰作,他們均是現當代著名文化大師和學者,有關他們對人生事業的主張,為人與處世,讀書與交友,藝術與愛好等方面,回歸價值閱讀。本書是汪曾祺的人間草木與人生從容的散文。
★在迷茫、浮躁的當下,推出“大師話人生”的哲理經典系列圖書,有利于讀者認清自我,融入社會,提振精神,這些佳作是現代人一濟安享心靈的良藥。
內容簡介:
《汪曾祺:人間草木有從容》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精選散文集,主題包括自然草木、日常生活、人生所感等幾個方面。本書分為五輯,即人間草木、鬧市閑民、美食人生、旅行雜記、懷念友人,從不同的角度敘述了汪曾祺先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喜好和友人交往的一面,彰顯了汪曾祺開朗樂觀的生活態度;另一方面,這些作品鮮活自然,充滿了人情味,真是文如其人,體現了他曠達真誠、淡泊從容的人生境界。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我國當代著名的散文家、戲劇家、小說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從小在高郵長大,對故鄉記憶很深;1939年夏,他以第一志愿考入位于昆明的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先生;1950年,他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此后,他主要從事劇本創作,發表和出版了多部文藝作品。其代表作有《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受戒》《沙家浜》《大淖記事》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