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趙小昭
小昭專屬cv:多情劍客無情劍
趙宋朝政和五年(公元1115)五月的一天,鄉村教師吳用和阮氏三兄弟在石碣村水亭下荷花蕩中的水閣酒店,點了四盤菜蔬,一桶酒和十斤花糕也似好肥黃牛肉,請三阮狼餐虎食吃了一回。
阮小七又打包了一甕酒,二十斤生熟牛肉和一對大雞帶去阮小二家作為晚餐和宵夜,總共消費了一兩銀子——這是《水滸傳》第15回中的一個場景。
這一段看似瑣碎的飲食賬,幾百年前的市井生活氣息仿佛近在眼前,讓人不知不覺地融入小說人物的生活中。這正是水滸敘事的魅力所在。
吳用請客,只是書中一個平常的例子。從這個角度看,水滸也可視為一部小說體的江湖"食貨志"。
"食貨志"原指史書中的一種文章體例,是記述某一朝代財經狀況的專題文章。自班固開創此文體,后世官修史書也多列有"食貨志"。
But,史書重在記錄帝王將相的經濟活動;百姓的日常學費、經濟生活基本空白。小說成書和流傳的時代,正是歷史課本上稱為"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迅速崛起的時期,跳開金錢來讀水滸,那叫想不開。
經濟信息在書中無處不在,置一所宅院、收一筆賄賂、買一個小妾這類大事,打一把兵器的物價、工價,喝酒、裁衣、算命、住店,乃至通緝一個犯人,嫖一次妓女、坐一班渡船等瑣碎小事,每一筆需要多少都清楚記錄,甚至精準到幾錢銀子幾文銅錢。
金圣嘆說《水滸傳》勝似《史記》倒也有點道理(雖然他大部分觀點我反對)。稗史也是史,在經、史、子,集之中,"小說家"的著錄屬于史部,雖不能當史書看,但內容卻多有源頭,和史料呼應對照。|詳見《水滸傳》虛構中的4個史實
"食貨"之"食"是糧食,"貨"是指布帛、財物。"食貨"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
何謂"道"?陽明心學有個命題:百姓日用即道。(《王心齋先生遺集·語錄》)說到底,讓百姓吃飽穿暖,就是最重要的治國之"道"。
天子代天牧民,"替天行道"本是朝廷的專利,一群賊寇卻打出"替天行道"招牌,明顯是說天道不申,人道奉行,朝廷缺位,我來補刀!
如阮小五決定跟隨晁蓋去劫生辰綱時所說:"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如何不快活!"
底層農民只要還有口飯吃,就很難選擇反抗。只是到了他們實在無法生存之時,才會舉起斧頭揮著鐮刀,向著梁山前進。
在以下的章節里,我將寫到小說中一些有營養的趣味話題,試著從"食貨"角度探析水滸江湖眾生的命運成因、人性善惡。
例如,作為彼時的市井百姓,他們的日常消費與我們有何不同?
小種經略要買多少錢的面才能把魯提轄切回來的二十斤肉臊子全包成餛飩?
北京市長梁世杰和華陰縣(今陜西渭南)史家村首富史進過中秋開銷有多大差距?
毒死武大要買多少錢的砒霜?時遷在祝家莊偷吃一只雞該賠多少?
武松那一套頭陀制服價值幾何?潘金蓮給王干娘做衣服照市價應收多少?
第一次被劫走的生辰綱用于何處?火燒草料場和著名的"空印案"有什麼關聯?.......
(選題暫定,歡迎各位點播)
好漢們用的什麼錢?水滸的故事發生在北宋政和至宣和年間,成書應該是從元末到明代中期,說書人、雜劇曲藝人、刻印出版的書商、聽眾讀者和文人不斷對宋元話本、元明小說、民間傳說、地方戲劇等加工改良,最終由施耐庵、羅貫中等賦予一個結構而完成。
不同年代類型的素材融合成書后,就有現在看見小說中使用的貨幣除了銀子,還有銅錢"貫"和紙幣"鈔"的混亂。
在完成小說時,作者們大約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使用銅錢和紙鈔主要出現在高俅和林沖、武大郎、生辰綱等章節,大概是考慮到高俅蔡京等人物是宋代真實存在的。
實際上,白銀成為市場上的主要流通貨幣的歷史,并不是那麼悠久。
從先秦到唐代,白銀和珠寶、黃金都屬于一種貴重財物,最常見的用途是做首飾或者器皿。
唐代荷葉形銀鹽臺蓋,出土于1982年江蘇省鎮江市丁卯橋
宋代象鈕蓮蓋銀注子、雙耳銀溫碗,1993年出土于四川省彭州市西大街
到了唐代中后期,白銀才開始發揮一些貨幣職能。但是也僅僅在用于賞賜大臣、政府開支、上交稅款等,日常交易中極少使用。
白銀成為市場上的主要流通貨幣,是在明代中后期,而之前主流貨幣是銅錢。
潘金蓮去隔壁做衣服的第二天,拿了一貫錢付與王婆說道:"干娘,奴和你買杯酒吃。"
滄州橫海郡的柴進家,專門給蹭吃蹭喝的人準備了一套"標準餐":一盤肉,一盤餅,溫一壺酒;又一個盤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著十貫錢。
在經歷明初時白銀、銅錢和紙鈔混用后,終于進入以白銀為主的新時代,這是貨幣史上的重要節點(要考)。
明清銀錠以元寶為主,除鎮庫銀外,最重的大元寶50兩,其他較輕的從20兩、10兩,乃至1兩、1錢,各種重量皆有。元寶只是銀錠造型的一種,各地還有方寶、圓槽錠、橢圓槽錠、腰錠、砝碼錠等各種款式。
*據現有館藏銀錠折算,一兩銀在唐代合42克,宋代合39克,金代合39,8克,元代36.6克,明代約37克左右。*
明代銀錠一兩、二兩、三兩/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戴宗把"梁山出品"的假信帶回去,蔡九看了覺得很滿意,取了一錠二十五兩花銀賞給他。
花銀是做成一朵花一樣的銀子?No。
古代銀兩因為鑄造工藝等因素所以成色不一,名色眾多,宋代銀鋌有的自銘"花銀"、"真花銀"、"肥花銀",表示成色接近足銀;又有"金漆花銀",為十足白銀。
明代"金花銀"本義也是十足白銀,明代正統元年(1436)后,政府令江浙、湖廣等地區(尤其交通不便的地區)的米麥等田賦都可用白銀折納,隨著田賦折銀的推廣,(金)花銀成了對所有折糧銀的總稱,是政府的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
除此外,根據白銀的成色,還有∶滲銀,含銀量為 97.5%~99.3%;足銀,字面意思是十足白銀,實際含銀量97%~98%;紋銀,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種,得名于高成色銀錠表面的紋路,含銀量超過93%均可稱作紋銀。
明代金花銀錠,刻銘文"內承運庫 花銀二十五兩 徐莊善"(銀匠名)內承運庫是明代皇宮的官庫,主要儲藏金銀、紗羅、絲綢、羊絨、珠寶玉器、象牙、瑪瑙等,供皇室使用,其署設在東下馬門。在宮內設內東裕庫、寶善庫等里庫,并在會極門、寶善門等設外庫,主官有掌印太監一人,下設近侍、僉書、太監十人、掌司、寫字、監工無固定員額,明時,國家的朝廷和皇室的財政收支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供朝廷開支的賦稅,歸戶部、工部、太仆、光祿寺等分別掌管,其中主要是戶部的太倉庫,而供皇室開支的收入,都出自內承運庫。
十兩銀子在小說中稱為"一錠大銀"。殺了潘巧云后,楊雄擔心跑路沒盤纏,石秀得意地告訴他結拜那天,楊林送了他一錠大銀,他一直揣在包里。
明初十兩素面螺紋銀錠
初識宋江,李逵一臉不高興:"我有一錠大銀,解了十兩小銀使用了。卻問這主人家挪借十兩銀子去贖那大銀,出來便還他......"
宋江問:"只用十兩銀子去取,再要利錢麼?"李逵道:"利錢已有在這里了,只要十兩本錢去討。"
通常來說,銀子"解"了使用有兩個意思:
一是兌換,碎銀子更方便;
這里要說到白銀作為貨幣的具體操作。古人用銀子付款,是該給多少,就鑿或者拿剪子剪(大概估摸差不多分量)下來,用等子稱后,多退少補。
所以,如果你穿越到古代,出門shopping,除了帶銀子、口紅、防曬霜、手機,還得帶上剪子或者鑿子以及一把秤(小小的)。
古裝劇里吃完飯丟下一錠銀子就走的人是不存在的。要知道五兩銀子就夠鄆哥一家人三五個月的生活費了。
金錢面前,人人都怕自己吃了虧。。
當然,你怕,對方也怕。所以商家收到錢,先要秤一下你的銀子重量是否夠。
就算剛好夠了,你也不能揮一揮衣袖說聲拜拜。
大部分商家會讓有經驗的師傅鑒定含銀量,這個過程跟現在收到一張百元大鈔對著燈火照一下看看水印是差不多,重在參與嘛。
假如你是給的一錠銀子,那麼恭喜你,流程更麻煩了。
伙計先通過上面的刻字和紋路,判斷成色;然后拿出稱秤,測出重量;最后,依照成色、重量,換算成"紋銀"重量,得出銀子的實際價值。
如果不確定的話,還會用鋼剪子剪開看看,是不是真的足水的銀子;剪碎后還會放在秤上看看夠不夠找你零的錢…別以為只是聽起來麻煩,實際操作起來,更麻煩。
鋼剪刀夾口小、夾臂長,so,剪銀子是力氣活,有時甚至要兩個人合作,一個人固定住銀子,一個人用盡全身力能順利剪開。
宋代鐵剪
二是典當。這里的"解"應作此意。從宋江問李逵要給多少利錢來看,當時的抵押典當已盛行。
李逵說自己有利錢,就差本金。宋江拿了一錠十兩銀子給李逵,讓他去贖原來那一錠十兩銀子。這邏輯……
李逵果然一轉身就去賭輸沒了。這應該就是最早的"套路貸"吧?!
宋江借十兩銀子給李逵,李逵用一生的殺戮當利息,最后被騙著喝下毒酒,這債務,終于清了。
END
圖片來源于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贊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