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
電影,也有“節后綜合癥”。
國慶除了兩部獻禮巨制領跑外,其余乏善可陳。
也就一則小消息,給Sir帶來一些新期待
徐浩峰新作立項。
新故事,還是關于民國,天津,武館,比武。
讓人想起他的一系列代表作,以及他鏡頭里那個越來越精致的虛擬武俠社會。
有人說,徐浩峰是中國“后武俠時代”的希望。
中國武俠片進入轉折期的兩部重磅之作,都是他的。
一部是王家衛《一代宗師》,徐浩峰編劇。
另一部是《師父》,徐自編自導自剪,連武指都有他的份。
距離觀眾上一次在影院看到他的作品已經六年了……
不是他懶。
相反,他的創作精力相當旺盛。
《師父》后,他以兩年一部片的頻率,又自編自導了兩部武俠片《刀背藏身》《詩眼倦天涯》,集齊陳坤、周迅、許晴、春夏、黃覺、宋佳......
看品相,極佳。
本來心心念念就等著看。
可這兩部偏偏命運多舛……定檔、撤檔各種折騰到現在,還沒有確切上映消息。
Sir想,如果把中國影迷分成兩種。
一種,是喜歡徐浩峰的。
另一種,是沒看過徐浩峰的。
不管對哪種人,今天這個故事都有必要說說。
是重溫,或是開啟新世界都行。
不管你是男生女生,不管你是不是喜歡武俠片。
因為徐浩峰,從來不止于武俠片:
《師父》
01
規矩
徐浩峰的電影故事,出發點往往是“傳統”。
片名,師父。
說的是縱向的傳承,故事卻從橫向的開拓開始。
電影里,是詠春拳傳人陳識(廖凡 飾)從廣東北上至天津,想要在此開武館揚名,是空間上的轉變。
電影外,則是導演在類型上的突破。
電影開場,就由傳統的“規矩”二字破題,撕開江湖的冰山一角。
天津的規矩
踢館不論輸贏 武館都要請客
可以說,上半句是題眼。
一句“天津的規矩”,就將故事的武林背景道透了。
這什麼規矩,為何要守它?
1912年,天津出現民國第一家武館。
1932年,武術之都的天津,吸引了各地小拳種想方設法前來,想揚名立萬。
陳識,就是其中一員。
作為詠春拳唯一傳人,陳識只身來津,想開設武館,壯大門派,報恩師祖。
這些聽起來都很常規。
甚至,很像一個創業故事。
身為一個“創業者”,陳識想認識業內權威。他要拜碼頭,要找天津武行的頭牌鄭山傲(金士杰 飾),求其指點庇護。
可難就難在,上面那句話的前綴,“天津的”。
按規矩,得按當地的規矩。
當時的天津武林,兩個特點。
一是名師遍地,二是抱團排外。
乍一看,這兩個特點代表的是精英,是話語權。
實際?
前者,是武行人才凋零的暗示;后者,是內里腐朽的開始。
用原著小說來說,這是一個“出師父不出徒弟”的時代,各派都有名師,都后繼無人。
這情況有點讓人聯想比較多……不管怎麼說,你陳識是外來人,想開武館,得合規矩。
第一步,踢館。
天津十九家武館,有本事踢過半數,就有資格開館。
但外來人踢館,也是個“悖論”——你若成功了,天津武行的名聲就壞了,誰還容你?
所以,需要個替罪羊。
老鄭給陳識出了個餿點子……你招個本地徒弟,讓他踢館,贏了是你的,容不下的是他。
你覺得黑?
那你再往下聽。
踢館也有講究,踢到第八家,各大武館會聯名請一位絕世高手,出來修理這人(徒弟)。
但徒弟連踢八家的戰績,也會認,師父就可以立名,開館。
聽到這,是不是渾身發毛?
敢情什麼行業要出位,都需要犧牲品。
你打功夫需要犧牲品,你做手機也需要犧牲品……
故事還沒怎麼鋪,只是稍稍講解了一下規則,這武林,這社會,這戳不破的牛皮面子,這陰毒沒人味的里子,就已經足夠讓人唏噓。
徐浩峰,厲不厲害?
再往下聽,更黑。
原來,這江湖是被蛀的蘋果,已經從里面壞掉了。
什麼行業都要有硬件,武館的硬件就是功夫。
但天津現在有真功夫嗎?
有。
能傳嗎?
不能。
身為武行頭牌,鄭山傲知道問題出在哪。
武館不出人才 因為我們不教真的
武行的規矩,拳術秘傳,一生最多真傳兩人。
可武館,是集體教學啊!
你武術是私傳,開館就不能真傳,這不是騙錢嗎?
可以說,武館的出現,已經昭示出武術的沒落,但偏偏,每個人都覺得這規矩是真理,沒啥錯。
所以你還以為這只是武俠片嗎?
這個以“行規”構筑一切行為準則,保證行業得以“正常”運轉的現實命題,才是電影的言下之意。
說回踢館吧。
陳識雖然心里隱隱覺得不對,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還是找了一個徒弟。
這徒弟是個腳夫,名叫耿良辰(宋洋 飾),窮人,學武正合適。
更合適的,是他似乎還心術不正……他垂涎師傅的妻子。
只為看一眼女人,耿良辰就答應了學武。
你還別恥笑他,仔細想想很多行業不也如此,多少人是為了學一門真手藝才入的行?
內卷讓你入行,焦慮讓你入行,攀比讓你入行,安全感讓你入行……
很多人還比不上這位耿哥哥呢
雖說他入行的動機不純,偏偏是個奇才。
別人練陳識的看家玩意,要三年。
耿良辰,一年摸到了門道,兩年居然就可以踢館。
所以。
這故事就是看新人怎麼被欺負?
何止何止。
老人光欺負新人,那是玩,不是正事。
新人不是重點,自己能在位,再上位,才是重中之重。
猜猜看,那個即將被武館聯名請來的絕世高手會是誰?
就是即將隱退的鄭山傲,鄭大師。
為了功成名就,他必須贏得漂亮。
也就是說不僅要贏,最好還把對方弄殘。
那麼,這個社會還有好人嗎?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故事的主角,陳識,他似乎像個好人。
不,似乎裝得一手好人。
我有活兒干 有女人養
何苦招惹你們啊
他擅于敝帚自珍,韜光養晦。
還未揚名呢,就已經把自己裝進了江湖的套子里,跟著規則快樂地旋轉。
揚名之下,是扮豬吃老虎,是送羊入虎口,是停不下的算計和陰謀,是上不了臺面的陰私手段……
所以,徐浩峰眼里的江湖,就是社會。
一個個道不破的行規,像謎一般,有人嵌套,有人解碼。
而,一套江湖什麼時候會崩潰?
導演說,“他一定不是一種武器取代了一種武器,他是一種道德取代了一種道德。”
這話有點費解。
這些人似乎沒啥道德呀,有啥新的道德可以取代呢?
什麼人,才能以一人之力抗拒整個腐朽的江湖?
是這位叫耿良辰的新人嗎?
他是腳夫,沒文化,喜歡師娘,不懂規矩,眼看就要死在天津的街頭……
他配嗎?
02
注新
很多人從徐浩峰電影里,看到的是上面第一回的“傳統”。
但Sir啊,老是看到“新”。
既看到了武俠的新意,也看到了武俠之外的。
但既然說武俠,就先說說武俠之內的新意吧:
《師父》的夸贊和爭議,基本都來自一個方面。
動作戲。
這是一部全程沒威亞的動作片。
沒有刀劍凌厲,或者好萊塢式的快速剪輯,更多,是一種常規的觀賞性武術表演。
你別聽觀賞性就覺得不刺激。
徐浩峰,擅于在動作中埋入符號,努力調和出多一些時尚或現代的青年氣質。
比如,對陳識的形象塑造,投射了大量對李小龍的想象。
選擇廖凡來演,一個是因為演技好,另一個原因,就是廖凡和李小龍神似。
但武俠片,逃不開形似。
李小龍作為詠春拳最知名的傳人之一,其電影中的武技鮮有傳統詠春。
所以導演想讓一個像李小龍的人打出傳統詠春,彌補他心中的“影史遺憾”。
△ 幕后紀錄片《挾刀揉手》
但,《葉問》拍了“寸勁”,徐浩峰拍什麼?
為了求新,導演專門去請教葉問門下八斬刀的傳人,梁紹鴻。
于是,才有了《師父》中這套好看的八斬刀法。
這不是單純的為新而新。
身為新派武俠導演,徐浩峰對大部分中國兵器都有研究,所以,我們才能從電影最出名的一場巷中刀戰中,看出十八般兵器,有刀,還有槍有斧有戟有鉤。
甚至,有盾。
一對八斬刀,隨著故事變化又有不同。
師父打的,是章法,是博學。
徒弟較量的,是命運,是生死。
所以到了耿良辰的環節,八斬刀又不僅是武學的展示,而是生死直播。
這些,都是動中求新。
但好的武俠片如果拍得有檔次,還得有靜。
詠春拳有一種說法,叫“棍無雙響”。
只需“啪”一下,勝負就分出來了(劍道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如果你看過黑澤明的《用心棒》和《椿三十郎》,你就會明白:
這種靜,會帶出一種宿命感。
它可能最早來自傳統的真,也明明帶出一種戲劇的假,最終又總能抵達一種觀眾對人生的真實聯想。
有了聯想,徐浩峰就贏了。
身為觀眾的你想到真實世界的同時,徐浩峰的虛擬世界也構筑完成。
再往后,徐浩峰給什麼,你信什麼。
這是徐浩峰的一種“文學特技”。
就像《箭士柳白猿》里給女人削個脆梨,你就能感受到冬天里男女不可言說的曖昧;
又像《倭寇的蹤跡》里那一副搞笑的紙盔甲,又讓人想起職場的假大空。
他幾乎隨心所欲地給自己的電影世界填入各種有味道的道具。
像素點越來越細,社會人的模樣也就越來越具體:
在《師父》里,這種道具不要太多。
比如,螃蟹。
天津河道旁,螃蟹比大米便宜。
師娘不好別的,就愛吃螃蟹。
第一次踢館成功的耿良辰,在深夜拿著兩提螃蟹來師父家,和師父師娘同慶。
為此還招得師娘的嗔怪。
另一旁的陳識開解道,被師娘罵應該高興,因為第二天,師父就會教新東西。
一席話,三人都笑。
師徒情,大概就是從這時有了更親密的軟化。
《師父》里,也有一副盔甲。
是所謂絕世高手鄭大師,常年供奉的。
這副祖先傳下來的前朝一等武將鎧甲,是他武人的榮耀。
但他真的在乎這份榮耀?
古人說英雄看時勢,生意看時勢,現在人說創業看時勢,跳槽看時勢。
鄭山傲的心思,武人讀不懂,社會人一聽就懂。
武館必沒落
前途在軍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超有錢婆婆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