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溫州廣電-快點溫州
虹橋,亦即風雨橋,虹橋之于曾經的北宋汴京,正如當下的東方明珠塔之于上海。
千年歷史浮光掠影,遙想當年,北宋南遷,從大宋繁華以至于偏安東南一隅。如今,我們也只能在東南一隅的泰順深山想見曾經的汴京虹橋模樣了。
北澗橋
泰福橋
仙居橋的春天
仙居橋,在泰順仙稔,位于仙居水庫的上游,仙居村的下游。始建于明景泰四年,凈跨34.50米,是泰順跨徑最大的傳統木拱橋。
我最初對仙居橋與我之間的距離概念,是用自行車來丈量的。
在十七歲那年的春天,我常常會從泰順縣城羅陽騎著自行車去仙居橋玩。
十七歲那年,羅陽至三灘的公路開通,一路都是下坡,也就是說,騎著車,從羅陽到三灘,再下坡拐到去仙居橋的公路,全程大概是半小時,幾乎不用腳力,下坡路的自行車途,甚至感覺像在飛。
從仙居村到仙居橋這一段路的春天,大概是我記憶中最美的春天。
你知道,十七歲的我,還沒有了解過泰順廊橋的歷史,對溪山的春夏秋冬也沒有特別的概念,但是,我依然深深覺得,這里的春天,是我記憶中最美的春天。
三四月的日子,公路旁的行道樹都長滿了新綠;還有公路一側的溪灘里,在泰順境內都為數不多的一片灘林上,樹木也都充滿了新綠。
到了五月,路邊,山上,漫山的油桐花就開始每天飄落,潔白的“五月雪”飄滿路面,直至仙居橋邊,又給我們制造了另一個被花包圍的世界。
我好像忘了告訴你我為什麼經常騎車去仙居橋?情況是這樣,仙居水庫蓄滿水的時候,水會漫到仙居橋下的溪面。水庫水滿的日子,仙居橋下的溪邊,會游來品種豐富的淡水魚群,那是釣魚人最喜歡的日子。
所以,偶爾周末,我甚至會天剛蒙蒙亮就起床,背著釣竿騎著車去仙居橋下坐著。清晨,到了橋邊,總會看見水面罩著一層飄渺的霧,四周的群山也都是云霧,彎彎地跨過溪面的仙居橋,若隱若現,就像是天上人間的一道彩虹。
霞莊橋的夏天
霞莊橋,原名望宵橋,系八字撐木拱廊橋,位于橫坑夾邊霞莊村,咸豐二年始建。霞莊橋的廊屋中設有神龕,內塑“五顯”神像。霞莊橋是八字撐木拱廊橋的代表作。
霞莊橋,是我小時候經常流連的一座風雨橋,因為我小時候就是在橫坑長大的。那時橋邊有個供銷社,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跟著大人從村里走古道去供銷社買日用品,買完了東西就到橋上坐坐。尤其是夏天,溪面上的老橋,兩面透風,最適合納涼。
再后來,到了小學三年級,我們去鄉里讀鄉小,小學就在霞莊橋旁邊的公路對面。夏天,學校要求學生們在教室里午睡,我就常常偷偷跑到霞莊橋上去玩。橋底下的清澈溪流里,有游魚嬉戲,涼風習習。這樣的片刻消磨,也值過被老師發現后拉到操場上罰站的午后。
那時候的霞莊橋,橋頭還有一家裁縫店,店主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小個子男人。叔叔沒事的時候喜歡帶著我去店里串門。那個裁縫,喜歡說過去的事,喜歡笑呵呵地給人看手相算命。我依稀記得風雨過后的晴天,裁縫店古老木頭散發出的特有香味。
薛宅橋的秋天
2016年被超強臺風“莫蘭蒂”沖毀的薛宅橋現場
2017年薛宅橋圓橋儀式
薛宅橋,位于三魁鎮薛宅村,系貫木拱廊橋,始建于明正德七年,該橋拱矢斜度較大,建橋屋十五間,橋頭坡度30多米。《中國橋梁史話》有載。
2016年9月15日,中秋節,大概是泰順廊橋歷史上最灰色的一天。
是日,風雨大作。始建于明正德年間的薛宅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文重橋、始建于咸豐年間的文興橋,先后毀于洪水。
情況大約是這樣的,那天風雨大作,中午我在家里刷手機,突然就在手機屏幕里看到了薛宅橋被洪水沖垮的畫面。突然間,覺得,這怎麼可能?廊橋,泰順人其實叫的是風雨橋,也就是遮風避雨的橋,風雨橋怎麼可能會被一個臺風的洪水就突然沖垮呢?
文興橋
然而很快,又有消息傳來了,文重橋、文興橋也被大水沖垮了。
9月18日,我從溫州趕去現場,然而泰順境內的公路依舊許多地方還沒有修復好,只好繞道文成,跋山涉水,先去筱村再到三魁。
到了薛宅村村口,一向方向感很差的我逮住一個村民:“請問薛宅橋怎麼走?”
“薛宅橋已經沒有啦。”我至今依舊能回憶起這個中年男人說這話時的神態,短短的幾個字,透著渾身的悲涼。
然而那一天,我確實親眼所見,三座被毀廊橋的附近,都堆滿了人們搶救回來的木構件。9月15日當天,在三座被毀的廊橋下游溪流里,人們很快就走出家門,分頭搜尋被沖走的橋板,搶回了90%以上的原件。
風雨橋,是泰順人遮風避雨的橋。她起立于溪水之上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往后與風雨抗衡的命運。
于是回來之后,我在筆記上寫了這樣兩行字:
“人尚在,橋板尚在。幸甚。
風雨過后,我們,再修過。”
2017年9月,文重橋重修完成圓橋。
2017年12月,薛宅橋、文興橋重修完成圓橋。
三條橋的冬天
三條橋,位于洲嶺和垟溪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條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該橋起源較早,據泰順《分疆錄》記載,道光年間修建時曾發現唐朝貞觀舊瓦,是泰順縣文獻記載歷史最早的橋梁。該橋精巧秀麗,歷史悠久,被編入《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常憶五月,與君依依解笑趣。青山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吟吟水邊立。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
這是用毛筆題在三條橋木板上的一首《點絳唇》,因為是簡體字,可見年代不算久遠。但是這首詞實在和三條橋周邊的環境很協調,所以我至今還記著。
在我開始參加工作那些年里,在泰順縣城生活的父母總是很忙碌,一年到頭唯有正月初一是完全有閑的一天。去城郊爬山,就成了我們全家人在正月初一這一天多年默守的約定。
離縣城不遠的三條橋當然也在我們的郊游范圍之內。在泰順諸多廊橋中,三條橋一直是獨特存在,不僅因為它的古樸,還因為它的周邊視野范圍內,幾乎沒有村莊房屋的遮擋。從地下清溪的溪畔往上看三條橋,你會發現它的構造與周遭的山水是最相融的。而我們,通常就在冬日暖陽下,在三條橋下的溪灘上燒水煮飯。
毓文橋
離它近處的瑞嶺古村和另一座古廊橋毓文橋,也都引發游人對這里古時人們的生活充滿無限遐思。
正所謂:
溪上雨晴天似洗,
遙峰幾點空蒙里。
策杖虹橋閑徙倚。
當此際,霞光映水浮鮮綺。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6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