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用水晶球替人占卜歌詞是什麼意思

解夢佬

本文刊載于《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0期,原文標題《“哈利·波特”與哥特小說傳統》,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在全部7部“哈利·波特”故事中,其實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是有意漸進性地引入哥特風格,讓故事的氣氛從陽光且充滿童趣逐漸走向陰郁和恐怖,這其實也是作者考慮到少兒讀者們對于恐怖題材的接受能力,而對傳統哥特風格進行弱化的一種特殊的寫作方式。

主筆/苗千

用水晶球替人占卜歌詞是什麼意思

電影《道林·格雷的畫像》劇照

“藤蔓植物,爬滿了伯爵的墳墓,

古堡里一片荒蕪,長滿雜草的泥土,

不會騎掃把的胖女巫,用拉丁文念咒語啦啦嗚,

她養的黑貓笑起來像哭,啦啦啦嗚,用水晶球替人占卜……”

在周杰倫創作的歌曲《威廉古堡》中,開篇的這幾句歌詞看似只是簡單的場景描述,羅列了一些元素,還沒有開始講述故事。但可以肯定,光是看這幾句歌詞,很多讀者就已經感受到一種驚悚的氣氛了。

由來已久的“哥特傳統”

這種驚悚從何而來?這很可能是來源于讀者此前的閱讀經驗。當一些如“墳墓”“古堡”“女巫”的元素出現時,那麼接下來的故事很可能會變得驚悚恐怖,并且會有超自然的事件發生。這種堪稱經典的場景設置來自于在西歐(主要是英國)流行和發展,已經流傳了數百年的文學傳統——哥特式傳統(Gothic Tradition)。雖然這種文學傳統看似格調不高,卻始終沒有斷絕,而且隨著時代在不斷發展。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也可以算是一部做了一些轉型的現代版哥特小說。

所謂“哥特小說”(Gothic Fiction),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是一種從18世紀開始流行的英文通俗小說流派。霍勒斯·沃波爾(Horace Walpole)創作的《奧托蘭多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則被公認為是第一部哥特小說。在這部作品中,哥特傳統一些鮮明的特點就都已經顯現出來:故事主要發生在一座中世紀城堡中,氣氛黑暗、恐怖,并且充滿了厄運、幽靈、詛咒等超自然現象。

人們最初在創作哥特小說時大多是為了表達對中世紀的迷戀,同時也是想通過一種極端的環境來講述一些極端的感情。這樣的創作模式自然不會被那些有著高級文學審美的精英階層所欣賞,卻迅速在大眾中風靡起來。雖然哥特小說不斷地隨著時代變換,但是其設定卻保持著相對的穩定——充滿不祥氣息的建筑,古老的詛咒,過去與現在之間的碰撞,令人憐惜的女主角……這些要素足以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著迷。

用水晶球替人占卜歌詞是什麼意思

電影《諾桑覺寺》劇照

哥特小說數百年來的流行,自然也對其他文學類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查爾斯·狄更斯在少年時就熱衷于閱讀哥特小說。在狄更斯的多部作品中都體現了哥特小說特有的情境。簡·奧斯丁的名作《諾桑覺寺》(Northanger Abbey)是一部充滿哥特式風格的諷刺作品,而奧斯卡·王爾德的長篇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也同樣充滿了哥特氣息。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承認,自己在創作這部風靡世界的系列作品時,受到了諸如《圣經》、英國神話故事,以及包括莎士比亞等諸多經典作家的影響。但讀者們不難發現,這部兒童作品的基本架構,依然源于哥特小說。

這種主要面向少年讀者的魔法故事難免會被嚴肅的評論家認為沒有深度。專欄作家威廉·薩菲爾(William Safire)就曾經在《紐約時報》中寫道,“哈利·波特”不是給成年人讀的作品。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也對其評價不高。這種認為“哈利·波特”沒有深度,純粹只追求閱讀快感的批評,恰恰和當年哥特小說受到的批評大致一樣。

幾百年來哥特小說也在不斷的演化之中,因此很難為其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比如說,因為時代的不同,就出現了“18世紀哥特”“維多利亞時期哥特”“現代哥特”“后現代哥特”等各種分類,而其中不變的是對自然定律、道德準則、社會階層和禁忌的冒犯,這其中最常見的橋段就是特意造就出古代與現代社會的沖突。在“哈利·波特”中,魔法世界和與之并存的麻瓜世界之間正是充滿了這樣的沖突。

時刻具有威脅性、恐怖氣氛也是哥特式小說的特征之一。因為作者通常把場景設置在某種陳舊的環境中,城堡、墓地、廢墟、恐怖的森林都經常出現,這些設置讓讀者們覺得充滿了未知和威脅。在“哈利·波特”故事中,這些元素可謂應有盡有。

在凱蒂·魯斯頓(Katie Ruston)的論文《哈利·波特與哥特式風格》(Harry Potter and the Gothic Genre)中,她認為雖然人們對于哥特風格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是考慮到作者羅琳對于哥特主題和各種元素的運用,例如其中的超自然現象、女性角色、階級因素等等,“哈利·波特”可以說是一部典型的哥特風格小說。

被延續和改變的哥特風格

焦慮情緒的彌漫,和對于英雄人物的期盼,也是哥特式小說的應有之義。主角哈利·波特頗有點身不由己成為英雄人物的意味,他對于名利并無興趣,大多數行動也都是在伏地魔主動挑戰的情況下被迫為之。而每一次他和伏地魔之間的戰斗告一段落,關于伏地魔和魔法世界的一段歷史也就此被揭開。作者正是通過這樣的手法,把不同的世界——現代人類社會(麻瓜世界)、古代魔法世界和現代魔法世界——聯系到了一起。這其中的核心正是霍格沃茨城堡,一個象征著傳統的古老城堡,給人帶來安全感的魔法世界的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霍格沃茨城堡不僅是為學生帶來安全感的地方,它也象征著危險和禁錮。古堡中的樓梯隨意移動,四處游蕩著鬼魂,這為其中增添了一種詭異的氣息。它還是伏地魔一切計劃的中心——湯姆·里德爾(Tom Riddle)就曾經在城堡中學習,他最終成為了伏地魔。另外,人們還必須在其中尋找魂器(Horcruxes)。可以說這座古堡也是惡魔傳統的一部分。這樣的設置讓讀者們不得不去關注過去發生的事情。古堡里的鬼魂們不僅可以告訴人們在過去發生的事情,墻上掛著的歷屆校長的畫像甚至可以對當下發生的事情進行評論,這就讓整個故事的時間線索變得更加復雜。過去和現實緊密糾纏在了一起。

在以霍格沃茨城堡為核心的魔法世界中,也隱然存在著兩套規則:一方面,魔法師像是高于普通人(麻瓜)的存在,他們愿意救治和幫助普通人;但另一方面,魔法世界也有著自身極其殘酷的刑罰。比如在阿茲卡班監獄中,攝魂怪(Dementor)的存在就常常能夠使犯人們發瘋。凱蒂·魯斯頓認為,這恰恰是作者在有意展示中世紀的面貌,讓年輕的讀者們理解數百年前的司法體系。

“哈利·波特”中麻瓜世界、現代魔法世界和古代魔法世界并行的哥特式結構,不僅可以起到展示和對比的作用,在一些讀者眼中,它還在其中摻雜了英文小說最為津津樂道的階級故事,這也是哥特小說中經常會出現的主題。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不同學生之間,以及是否是純血魔法師之間的斗爭,早已成為了魔法世界的一個傳統。

魔法世界中有著規則清晰的血統論。“純血巫師”(Pure-blood)是巫師世界中的貴族,在他們之下是混血(Half-blood),最低賤的魔法師是人類所生的“麻瓜出身”(Muggle-born),對魔法世界一無所知的“麻瓜”們甚至不值一提。哈利·波特屬于中間階層的混血,這種出身讓他與純血出身的貴族德拉科·馬爾福(Draco Malfoy)具有天然的對立性。其實在故事中,哈利·波特與德拉科·馬爾福之間的斗爭要遠比與伏地魔的戰斗更加頻繁和復雜。

金士頓大學的弗雷德·博坦(Fred Botting)教授認為“哈利·波特”故事中還包含著不同的政治立場。伏地魔自立為王,可以看作是革命性的暴徒,或是開明的激進分子,伏地魔在魔法世界的主張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倡導優生學的納粹分子。相比之下,同樣作為魔法世界精英階層的鄧布利多則在學校中接受半巨人血統的海格利德(Hagrid)以及比人類更低等的狼人盧平,在道德層面更加高尚。

在哥特小說中,超自然現象和生物的引入非常常見。J.K.羅琳在“哈利·波特”中也描述了眾多哥特式作品以及西方神話作品中出現的超自然生物。除了狼人、魔法師等,還有相對不常見的攝魂怪(Dementor)、小精靈(House Elf)、小鬼(Pixy)、小妖(Goblin)、美人魚(Mermaid)、半鷹半馬有翅膀的生物(Hippogriff)、巨象(Sphinx)、半人半馬怪物(Centaur)和巨人(Giant)等。

魯斯頓認為這樣的傳統源于在哥特式小說剛剛誕生的17、18世紀,宗教和迷信思想與理性思維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也反映在了文學作品中。哥特式小說描寫超自然現象和超自然生物往往有著不同的目的。有的作品會在最后解釋故事中的超自然現象其實有其自然原因,在另一些故事中則會堅持這些超自然現象的存在。

羅琳在作品中大量描寫這些超自然生物,筆調就像是這些在神話故事中才存在的生物與家貓一樣自然,魯斯頓認為其用意在于表現當今的文化已經更加開放,人們已經可以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去面對超自然現象和理性思維之間的沖突。

盡管如此,考慮到“哈利·波特”的讀者以少年為主,作品中的超自然生物并不算是兇猛可怕,這可以算是羅琳對哥特傳統做出的一種改進。正如鬼魂在作品中也并不顯得恐怖,而只是作為一種過去和現在的聯系者出現。在全部7部“哈利·波特”故事中,其實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是有意漸進性地引入哥特風格,讓故事的氣氛從陽光且充滿童趣逐漸走向陰郁和恐怖,這其實也是作者考慮到少兒讀者們對于恐怖題材的接受能力,而對傳統哥特風格進行弱化的一種特殊的寫作方式。

我們試圖把“哈利·波特”與傳統哥特小說的特征一一對應,但是毫無疑問,在21世紀已經不再有傳統意義上“正統”的哥特小說了;但另一方面,所謂的“哥特文化”,或是“哥特風格”又已經彌漫在現代社會如電影、游戲等多個藝術領域。考慮到讀者大多為青少年,“哈利·波特”中恐怖的因素大大降低,也幾乎沒有涉及到關于性的因素,其中的諸多女性角色也更具有現代感。或許可以把“哈利·波特”歸類為“青少年哥特文學”或是“21世紀哥特文學”。可以確定的是,在“哈利·波特”已經成為經典之后,還將有更多類似風格的作品出現。

(參考書目: Fred Botting,Introduction:Gothic Excess and Transgression;Alecto_chan,Harry Potter:Preserving the Gothic Tradition of Disserting Morality through Class Struggle;Elizabeth Murray,Harry Potter and the Gothic Novel;Katie Ruston,Harry Potter and the Gothic Genre:A Dissertation)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理想學校: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