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延珍
我對青川縣很陌生。愛人告訴我,汶川地震時,除汶川、北川,受災最嚴重的就是青川。出于好奇,我想看看今天的青川面貌。緊趕大半天路程,到了青溪古鎮。午后兩點,滿街找飯館,排隊吃上了當地野菜炒臘肉、核桃花拌菜。
走進古鎮,高大的八景樓城門矗立,樓上兩層有溪心閣與聽雨樓,頓感威嚴。鎮內小橋流水,溪流兩側鮮花石磨水車,流水潺潺,街沿邊擺滿木耳、松茸、羊肚菌、竹蓀等山貨,沒有叫賣吆喝聲,外地游客與商家細語商談。
街首尾處,擺了許多彎曲松節子,具彈性,用于敲打疲憊的身子。大伯和阿媽只顧低頭削松節,難得回家的兒子在搭把手。簸箕里擺的韭菜根子和榨菜香飄四溢,好個安逸舒適的古鎮。
門面樓雕刻有花紋,簡單繁雜,或鏤空或陰刻,典雅秀麗,栩栩如生,姑且認之為古建筑。一面墻上卻刻有“溫州援建”字樣,原來這是災后對口幫建的仿古建筑。亦如疫情中的對口支援互幫模式,兄弟省份迅速幫助,恢復了美好。
青溪城保存了明代千戶城的格局式樣,淳厚的民俗民風、人文氣息,在重建中保留了文化根脈。
青溪鎮是古陰平道的重要關隘,地勢險要,山道崎嶇,人煙稀少,為三國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記載,三國時,司馬昭命鐘會、鄧艾領兵伐蜀,被姜維阻在劍門關北。久攻不下,鄧艾回軍景谷道,至陰平郡。陰平道險要處是摩天嶺,嶺北西坡較緩,南面峭壁懸崖,無路可行。鄧艾率兵裹氈而下,度過摩天嶺,直插江油關,守將馬邈開關投降。鄧艾長驅南下,攻克綿竹,直抵成都,蜀漢后主劉禪投降。
青溪地理位置重要,歷代王朝派將把守,修池建廓。明洪武四年,改土城筑磚城。清順治十年,龍安參將白丹衷復建城池,歷三載竣工。墻表糯米漿鑲石條大磚,內夯土石,護城河連。外城門備吊橋,東西北三門各建半園外城墻,稱甕城。
走進西甕城,我明白了甕中捉鱉的意思。古裝劇情立刻浮現,若闖進里面,兩道城門一關,城樓箭雨簌簌而下,任你功夫再高也插翅難飛。
內外城門不相對,上有箭樓。內城門建高高的重檐城樓,戍守瞭望,顯邊陲雄姿。城形如靴,稱靴城。城分東南西北四大街、下東街、下南街等。城內四街交匯十字口,建木質鼓樓,橫豎相對,兩樓一底三層飛檐,琉璃筒瓦,雕梁畫棟,四方懸匾。四街豎牌坊,分別題東西北南牌匾:紫微高照、西蜀咽喉、北極聯輝、人杰地靈。
從大西街往北,我去尋縣衙。參看導游圖,才知縣衙在修建。站在高高的城樓上,遙望青山蔥翠,視野開闊。城墻綿延,樓上有高塔,這也許是古代的瞭望塔或烽火樓。兩面牛皮大鼓,敲擊震聾發聵,聲震山野。
青溪城距今有千多年歷史。“西望金牛氣,東暉白馬鞍,橋高金柳折,泉涌玉華繁,洞口魚淵躍,關頭虎石盤,醍湖不覺曉,雪霽萬峰寒。”這是晚清學子袁汝萃描寫青溪的八景詩。
逛完,我被古城樓城墻建筑布局所折服。城樓上的鄧艾、鄧忠父子以及鐘會、廖化等人的雕像,訴說這里曾經發生過的激烈戰爭:鄧艾數戰姜維,奇度陰平,險招滅蜀漢;鄧艾優待劉禪和百姓,想以此降服東吳,卻被鐘會嫉妒誣陷,父子慘死;鐘會亂中被所殺,終沒好下場,蜀人永遠感念鄧艾的善舉。
歷史煙云滾滾,留給后世對先賢的追憶,留下的哲理值得深思。夕陽下,作別美麗青溪。我從這里知曉了三國后期的戰況,唐家河景區良好生態環境包裹下的青溪,為游客展現古文化和古建筑奇特之美。游青溪,亦真亦幻,不亦樂哉。
【“浣花溪”文學欄目征稿啟事】
歡迎投來散文(含游記)、小小說等純文學作品,詩歌因系編輯部自行組稿,不在征稿范圍內。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500字,標題注明“散文”或“游記”或“小小說”。作品須為原創首發、獨家向“浣花溪”專欄投稿,禁止抄襲、一稿多投,更禁止將已公開發表的作品投過來。作者可以將自我簡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郵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將文字發過來即可。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作者信息包括銀行卡戶名、開戶行及網點的詳細準確信息、卡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6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