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在中國傳統古村中,寺廟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建筑。尤其是在山西古村落里,村村有廟是常態,多的十幾二十座,少的也有六七座。
在這些眾多的寺廟里,囊括了釋道儒各家的寺廟,大多數都是大家熟悉的各類廟宇,比如土地廟、關帝廟、觀音廟、玉皇觀、真武觀之類。
然而,在山西介休張壁村里,卻有著一座罕見的廟,也稱可汗廟。聽廟名就覺得有北方游牧風情,到底怎麼回事呢?請跟隨胡哥的腳步,繼續張壁古堡尋訪之旅。
張壁古堡關帝廟。
一、抱廈獻亭關帝廟在上一篇文章中,胡哥講述了張壁古堡神廟系統的北片區,北堡門上的幾座寺廟各有其美,尤其是國內唯一的琉璃碑,更是驚艷世人。
在張壁古堡的南堡門及附近城墻上,同樣有著一片宗教建筑群,我叫它為神廟系統南片區。這里有關帝廟、可罕廟、魁星閣以及古戲臺、地道入口等。
我們先來看關帝廟。它位于南堡門外,山門正對南堡門,是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明代建筑群。整體倒座,坐南朝北,這是比較少見的。
張壁古堡關帝廟。
在它的后面才是獻殿,緊挨著獻殿就是三開間的正殿和垛殿,院落的東西兩側并無常見的廂房配殿。那座別致的小巧建筑就是中國古建中的抱廈。
抱廈,顧名思義,建筑的樣式就如同摟抱著正屋、廳堂,反過來解釋也說得通。按說,主建筑四面接建出來的小型房屋都可以叫做抱廈。
帶抱廈的關帝廟。
抱廈根據方位的不同也有另外的叫法。像只有一面向前突出的在清以前叫做“龜頭屋”,俯瞰圖很像一只伸頭的烏龜,故有此稱呼。
不過,在有正殿、獻殿的情形下還要再緊接著蓋一座抱廈的做法,還是非常少見的。而且還裝飾九條三色琉璃屋脊,遠比正殿還氣派,這也顯得很別致。
抱廈前的空地上,擺放著一只圓形石供桌,由三只小石猴背著,十分有趣。三座緊挨著的建筑都在高出地面半米左右的臺基上,雕梁畫棟,十分精美。
關帝廟抱廈前的石供桌。
進入抱廈獻殿和正殿,游人們除了看塑像就是仰著頭看屋檐下裝飾的各類木雕。尤以龍形雕刻為最多,斗拱、雀替、闌額等各處,都雕有張牙舞爪的龍形,愈發顯示了關帝廟的不同凡響。
在仰頭上看的視線內,還能看到幾乎每一根大小梁上,都有墨筆寫的一行行文字,上面記載著哪一年,誰誰誰捐獻了此根木料,由此可見村民的崇敬心情多麼旺盛。
關帝廟供奉的關羽是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山西運城人。因為忠義仁勇,死后被歷代帝王褒封,直至成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
精美的雕飾和題字。
所以,全國各地都有關帝廟,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二、國內罕見可罕廟關帝廟在堡門外,堡門內東側有一條長階坡道,可上城墻,城墻上則有一座神廟,與關帝廟南北相望。這就是國內罕見的以可罕王為崇拜對象的廟宇可罕廟。
可罕廟有一個比關帝廟略大的院子,正殿在高臺上,密集分布了三間正殿和耳殿,耳殿前竟然是鐘鼓樓,這種建筑樣式還是第一次見,難道是為了應和這北方游牧風情?
張壁古堡可罕廟。
據廟內的明天啟六年(1626年)重修碑記載:“創自何年殊不可考,延佑元年(1314年)重建”。由此推斷,重建也有700多年了。
現存的大殿琉璃瓦單檐硬山頂,屋瓦的色彩比較暗淡,能感受到一股滄桑的氣息。除了大殿前左右排布的鐘鼓樓顯得有些怪異外,最特殊的就是廟的名稱了。
可罕廟,到底供奉的是哪位神仙呢?他和胡人有什麼關系呢?
五代十國期間,山西一帶正是各路軍閥勢力割據的中心區域。張壁古堡的建立和它的地理位置有直接的關系,都在各路胡人政權之下艱難求生。
傳說,可罕廟大殿供奉的就是隋末唐初的豪杰劉武周。他曾經起兵反抗隋朝,依附突厥部落,受封“定陽可汗”,勢力席卷山西,后被李世民打敗,最后被突厥所殺。
這麼一座國內僅存的以突厥可汗為供奉對象的廟宇,十分罕見,也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古戲臺和魁星樓。
可罕廟正對的是古戲臺,在山西一帶比較常見,能看出屋頂經過了修繕。戲臺兩邊的八字影壁墻也有地方特色,磚雕的仿木構斗拱、屋脊,別具特色。
就在這個可罕廟院子里,東廂房內則是著名的地道入口,很隱蔽的裝置,設計非常巧妙,從這里進入,七繞八繞就可以從西邊山崖出出去。
除此以外,院子還有一處特殊的建筑值得一看。那就是戲臺東側的魁星樓。
三、泥包鐵佛觀音堂魁星樓大家都知道,那是供奉魁星的,因其主宰文運,為歷代文人學子所尊崇。根據民間風水學說,東南為巽,主文運,所以,一般的魁星樓都建在建筑區域的東南角。張壁古堡這座魁星樓也不例外。
觀音堂和后面的魁星樓。
魁星樓高10米許,是六邊形二層閣樓,一層為磚灰結構,有魁星像。二層為木質結構,有文昌帝君坐像。這同樣是一尊主管考試、助佑讀書撰文的神祇。
魁星樓下其實就是南城墻,城墻下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廟,那就是觀音堂,暗藏玄機,以一尊泥包鐵佛像為游人所關注。
觀音堂在關帝廟的東側,緊挨著南堡墻而建,是三孔磚窯洞,建于清康熙五十年。原來供奉千手觀音,現在供奉的就是近些年重見天日的泥包鐵像。
觀音堂內泥包鐵像。
泥包鐵像并不大,供奉在中間那孔窯洞后墻上的壁龕內。高不到一米,外部是泥塑彩繪。雙手捧一個圓缽,手部和雙盤的膝蓋處,能看出外露的鐵胎痕跡。
塑像神態安然,彩繪精美。最奇怪的是塑像的服飾,明顯不是佛教樣式,而介于儒道之間,十分罕見。
據介紹,原先窯洞后墻前是磚砌供臺,臺上有三尊千手觀音塑像。上世紀七十年代拆除塑像時,發現后墻內還有一尊泥像,就保護起來沒有拆開。
后來古堡開發時,這泥包鐵像才面世。并且還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研究,但至今未有定論。關于這尊泥包鐵像的一切都成了謎。
張壁古堡南堡門處的神廟建筑大致如此,美則美哉,留下的神秘之謎也有不少,這一方面增加了古堡的神秘魅力,一方面成了游客們十分感興趣的景點。
張壁古堡。
無論如何,一千多年歷史的張壁古堡小巧而精致,神秘而充滿魅力。那保存完整的歷朝歷代各式建筑,以及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精巧布局,再加上千百年來積淀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真令人流連忘返。
它曾經封閉而神秘,經歷過戰火的洗禮,也見證著歷史的燦爛文明。而今,它又在旅游開發中煥發了新的生機,成為了古堡民俗文化的新代表。
歡迎關注@跟胡哥看古村,看更多古村故事。
山西介休一座千年古堡內,藏著國內唯一的琉璃碑,彌足珍貴
山西介休一古村有兩副神奇對聯,難倒眾多人,不查字典無人念對
山西大同渾源縣渾州署衙對外開放,實地看了卻讓人難以言說
小院子有大精彩,山西良戶古村兩座明代古院落到底美在何處?
山西陽城首富的豪宅是什麼樣子?僅花園就有仨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6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