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陰盛陽衰”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生命教育!
——趙雨林
Part 1
中國為什麼陰盛陽衰
現在的女孩從小學開始,就比許多男孩顯得更加勇敢和有責任心,性格更外向和積極,而男孩子越來越多的“娘炮”。
不僅在性格上如此,在工作中,生活中,方方面面女強人越來越多。典型的如體育項目,男性的整體表現就差了很多。
有一個觀點很能說明問題,現代中國人被稱為巨嬰。何為巨嬰?
《巨嬰國》作者武志紅認為,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
作者對巨嬰的自戀心理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用巨嬰的概念對“陰盛陽衰”的現象做解釋很貼切。不過,作者并沒有揭示出產生巨嬰的根本原因。尤其是用“抱抱我”和“看看我”的不足作為結論,太顯倉促和乏力。
那麼,巨嬰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陰盛陽衰?
我們發現,中國文化和現代教育在生命教育這個問題上存在天然的不足,即賦予人以靈魂的生命教育是缺失的。
“三綱五常”下的人只有命,“應試教育”下的人只有分。在中國人成長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對生命的思考和關注,缺乏對生命的感知和覺察。
在現代中國人的眼里,對生命的理解是陌生和扭曲的,所以,思想變得物質和自我,生活變的簡單和純粹。如此,就是這樣一代傳一代。
可是,女人和男人不一樣。
和男人相比,中國女人大概率都會經歷一次懷孕生子的過程。
請注意,這個過程瞬間讓許多女孩不僅成為女人,而且成為了人。經歷了一次生命教育,這個女孩從荒誕變得靠譜,從享受變得犧牲,從自我變得無我。
可是,男孩不一樣,除了個子不斷長高以外,生理上越來越成熟,思想卻一直簡單和物質。因為,沒有經歷過生命教育洗禮的心智終究無法與女性相比。
于是,女漢子和“娘炮”越來越多。現代社會允許多樣性,但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卻需要更多的成人。
雖然很多人明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如何開展生命教育?這卻是一個并不簡單的問題。
Part 2
不斷攀升的自殺率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自殺已成為我國15歲到34歲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根據《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每分鐘就有2名死于自殺,還有8名自殺未遂。
2017年2月16日,山東省廣饒縣某中學一名高三女生在家中服毒自殺身亡;
2018年1月4日,深圳市某中學一名初三學生從教學樓墜落身亡;
2018年10月15日,13歲女生服用160片秋水仙堿片自殺;
2019年3月12日,9 歲男孩打破學校玻璃后選擇跳樓致身亡;
2019年4月17日,上海17歲高中男孩因與母親發生口角,行駛途中從高架跳橋自殺;
2020年3月1日,河南鄧州一女孩因無手機上網課自殺;
2020年6月6日,山西中北大二學生因參加補考作弊被發現后墜樓身亡;
......
自殺率的不斷攀升,導致一些人認為現在的孩子太矯情了,抗壓能力太差,缺少挫折教育。
但真的是這樣嗎?
相比挫折教育,當代孩子真正缺乏的是科學的生命教育,比起經歷苦難,更應該引導孩子實現生命品質。
Part 3
3M家庭教育圖譜
3M家庭教育圖譜中便提到了如何實現生命品質:
家庭教育在實現生命品質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家長,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完成對孩子的指導。
家長的生命品質往往是孩子生命品質的天花板,但孩子的生命品質同時具有發展性;因為影響生命品質的因素,除了家庭教育,還包括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生命品質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生命健康、生命價值和生命智慧,它們各自對應三道理論的為生之道、為人之道和為學之道。
生命健康包括生理機能、心理素質和安全認知;生命價值包括生命角色、人格志趣和處事修養;生命智慧包括思維品質、文化素養、實踐效能。
為了實現生命品質的目標,家長需遵循四大法則:開展法則、實現法則、評估法則和自省法則。
開展法則的主要內容包括認識、基礎和機制。認識包括觀念、動機和規劃;基礎包括儲備、準備和資源;機制包括孩子、事件和他人。
實現法則的主要內容包括模式、策略和途徑。模式有保障、傳遞和激發;策略有啟發、選擇、解釋和要求;途徑有語言、道具、示范和換頻。
評估法則的主要內容包括標準、方案和反饋。標準包括風險、安全、有效、持續;方案包括成績、成長、成心和成人;反饋包括獎勵、點評、批評和懲戒。
自省法則包含在另外三個法則的各個方面,指導每個環節的工作。
家長通常做的家庭教育包括兩個部分,即家長該做的和如何做。
如果家長該做的沒有做到或做好,如何做的不知道方法,就會發生家庭教育內容錯誤或方法不當,這些會使得家庭教育發生負作用和反作用,從而影響家庭教育效能。
生命品質和家庭教育法則的了解及其執行的有效程度決定了家庭教育效能的高低,為了實現高效的家庭教育效能,家長需加深對生命品質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對四大法則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Part 4
3M家長角色示意圖
前年“啃老的海歸”事件,不知道您還記得多少?
48歲的大衛,從小學霸,大學在同濟就讀,后在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獲得工程碩士學位。
他回國六年來,一直沒有參加工作,天天在家,除了吃睡,就是玩游戲,靠老媽丁阿婆給一點生活費混日子。
當時丁阿婆已經82歲,身患尿毒癥,每月3500塊退休金,醫療費2000多,剩下的根本不足以養活自己和兒子。
丁阿婆懊悔不已:“我教育不當,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兒子非但沒有愧疚之心,還理所當然地將這些歸咎于老媽對他的溺愛。
可見,丁阿婆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只扮演了一種角色——保姆。
要想讓孩子有健全的人格,父母要學會在不同階段,不同情況下轉換角色。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直接作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保障、傳遞、激發。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在提供經濟保障和安全保障的基礎上,傳遞知識和技能,激發孩子的認知和人格。
在這三種作用過程中,為了實現不同的目標,家長需轉換不同的角色,分別為:保姆、保鏢、對手、觀眾、助手、導師、教師、教練、朋友。
可悲的是,多數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像丁阿婆一樣只扮演了一種角色。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6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