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國慶70周年華誕,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南,響徹祖國大地,從牙牙學語的孩童,到白發滿頭的耄耋老人,都在哼唱著這首表達對偉大祖國真情的歌頌。
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秦詠誠,詞作者是著名詞作家張藜。
秦詠誠(1933—2015年6月25日),遼寧大連人。1956年畢業于東北音樂專科學校作曲系研究生班,曾任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院長。作品有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毛主席走遍祖國大地》《我為祖國獻石油》,管弦樂《歡樂的草原》,小提琴曲《海濱音詩》,電影《創業》的音樂也是出自他手。
張藜,遼寧大連人。1950年畢業于東北魯藝文學研究室。1955年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從教,1970年調入北京中央民族樂團創作室專職創作員,中央民族樂團作詞,國家一級編導。代表作《我和我的祖國》《亞洲雄風》《籬笆墻的影子》《苦樂年華》《命運不是轆轤》、《不白活一回》、《苦籬笆》、《鼓浪嶼之波》、《女人不是月亮》、《半邊樓》、《運河人家》、《情債》、《山不轉水轉》、《小英雄哪吒》等。
經典之作《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呢?
歌曲、歌曲,一般是先有歌(詞)后有曲,但據秦詠誠之子秦際凱回憶,《我和我的祖國》是先有曲后有歌(詞)。
秦際凱說,他父親很小的時候在大連生活,那時中國還沒有解放。父親那時候對祖國那種期待、那種盼望、那種向往,是一般人體會不到的。后來,他就一直想著要寫一首表達歌唱祖國、歌唱祖國大好河山的曲子,以表達自己發自內心的對祖國的真摯感情。
1985年秋,秦詠誠赴京參加文化部舉辦的一個學習班。
一天,張藜專請秦詠誠來家作客。席間,張藜說起非常喜歡秦詠誠多年前譜寫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海濱音詩》,這首樂曲主題鮮明、旋律優美,具有很強的歌唱性、抒情性,他曾多次嘗試想把其改編成一首聲樂作品,但均未成功。這天,張藜說懇請秦詠誠,可否再寫首同樣情調,但旋律卻不雷同的樂曲,以此來歌頌偉大的祖國……
說起《海濱音詩》,秦詠誠想起曾經譜寫的一段段樂章。其中有一句上行的旋律:512 345 43,這句旋律在秦詠城頭腦中不斷閃現、定格,這讓他的音樂靈感閃現,于是寫下:565 432 15……他立即起身坐到鋼琴旁,在這段新樂句的基礎上,運用復調、對位和分解和弦等作曲手法,不斷地展開、變奏、升華,就這樣,《我和我的祖國》的優美動聽的旋律就這樣誕生了。
張藜非常感動,對曲譜也非常滿意,在近半年的時間里,多次提筆想寫詞,卻無從下手。一次張藜去廣西桂林出差,早晨推開窗戶,眼前的美景打開了他的創作思維:青山綠水、鶯歌燕舞、姹紫嫣紅,好一幅祖國的盛世畫卷。多年激蕩在自己心中對中國共產黨對祖國對人民無限赤愛,此時此刻全都涌上心頭:“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詞就這樣一氣呵成……
1985年,《我和我的祖國》經李谷一首唱,立刻響徹大江南北。
這首歌曲采用抒情和激情相結合的筆調,將優美動人的旋律與樸實真摯的歌詞巧妙結合,表達了人們對偉大祖國的衷心依戀和真誠歌頌。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這首歌以第一人稱手法向人傾訴自己與祖國的關系,對祖國的依戀之情。“我和祖國”息息相連、一刻也不能分離的心情,將“我”和“祖國”比喻為孩子和母親,又將“祖國”和“我”比喻為大海和浪花,這兩個比喻具象而生動,準確又動情,表達了個人和祖國之間,亙古不變的情感。
歌詞和樂曲在節奏和旋律上對應準確、生動、流暢、自然,具有極其鮮明的線條美和律動美,創造了楚楚動人的音樂形象和絲絲入扣的情感表達,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中華民族兒女和祖國血肉聯系的關系,表達了對祖國母親深切的依依戀和感恩之情,情真意切,情深意長。
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
我最親愛的祖國我永遠緊依著你的心窩
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
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當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渦
我分擔著海的憂愁分享海的歡樂
我最親愛的祖國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遠給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啦啦
永遠給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