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中,有天干、地支紀年方式的記載,稱為歲星紀年法。
歲星就是五緯中的木星,運轉周期約12年。同時,古人將一年分為12份,采用的是干支紀年法。也就是一個地支紀年是12年,也就是歲星的一歲。
干支紀年傳說出自黃帝時代。實際是萌芽于西漢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以后。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干支紀年。
這是一些學者的意見,但是,現代出土的甲骨文證據,在甲骨文的爻辭中,已經出現干支紀年,明顯將這個使用干支紀年的時間至少向前推移到殷商時期。
而十二生肖的產生,現在雖有爭議,但是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
據考古出土資料《日書》可知,秦代已大體將十二地支與十二獸相聯系(盡管當時的十二獸與后來的十二獸有所不同)。在先秦的古籍中,如《詩經.小雅.吉日》,《禮記》卷十七《月令》,《吳越春秋》卷四《闔閭內傳》,也有一些記載,但是否為十二生肖紀年,目前尚有爭議。在東漢王充的著作《論衡》中對十二生肖便有較為系統的明確記載。
基于這樣的考古線索,天干地支產生的時間比十二生肖產生的年代略早一些。
古代先秦時期的象數理文化的發展天干地支使用的文字,相對抽象,通常是一些基于象的文字的引申意義。
甲的甲骨文
甲的甲骨文原意是手持的盾牌的意思。
乙的甲骨文
乙的甲骨文原意是用來捆綁用的繩子。
這些字被有意識地用作排序,形成十二地支的不同命名。
古人的數理文化的基礎是天圓地方,天地數理一統,這種思想源于河圖、洛書。天干是用十循環表達的,可以從天圖的河圖中推演出來;而表達地的最早是洛書,九宮排列。后來的九州概念出于這個數理文化。
古代還有一個重要的循環就是60。
也就是60的循環,導致地支的循環采用了12。
由于地支使用的文字是比較抽象的引申解讀概念,不易傳播。這也許是產生更有親和力的十二生肖概念的原因。十二生肖以地上的生物作為循環順序的表達,更便于記憶使用。龍在古代是圖騰,也被作為十二生肖之一。當然,至今學術界之外還在探討,龍是否是存在過的生物?還是僅僅是圖騰?
生肖文化的演變古代數理文化的一部分內容,被后世畸變為迷信用途。其中也包括這個十二生肖。其算命的數理,與西方近代傳過來的十二星座實際是同理。這種簡單的線性思維的產物,已經被歷史的文化所淡化。
后世儒學,基于伏羲數理的八;但是西漢定版的歷法來看,歷法采用了數理的12。歷法關注的是一年十二月的劃分;而迷信關注的是歲星或者說12屬相,關注的是12年的一個數理循環。這種12年的循環,并無客觀依據。
而道學基于數理的七;但是,后來的天文采用的是四象與七的結合,將天球分為二十八天區。同時,基于北斗七星,產生36天罡和72地煞的數理文化。將之前的12 數理兼容。
后世的《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36+72=108),以及《西游記》中豬八戒是36變,孫悟空是72變。實際還是與12的古代數理有關。因為豬八戒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所以用的是天罡數;而孫猴子是女媧補天遺落的石頭的幻化,是人間的產物,所以用的是地煞數。
而這個108,又被佛學文化所兼容。
清朝的福陵,采用了108階臺階。這一方面被解釋為是對傳統文化的沿襲,另一方面也被解釋為佛學所說的108種煩惱或者坎坷之類的,越過108個臺階,就是跨越了煩惱,到了方外的世界。佛學更將這個數字與十法界結合,變為1080。五臺山大螺頂的臺階就是1080級。
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108000),108千的意思。
千的甲骨文
千的甲骨文原意是遷,一個人在不停的行走。古人的兩千就是人下面畫兩個橫,五千就是人下面寫一個甲骨文的五。而五的甲骨文就是河圖洛書天地數理一統的樣子。
在圓明園種的12獸首,是12生肖的明確表達。
也就是12,一直影響著后世的數理文化。后世的數理文化也一直在試圖兼容一統12。
西方古代關注的重要數理數字之一是12,后來演變為24。一天24小時,地球的24個時區,都與這種數理有關。
這也是東西方古代數理文化的銜接點。
傳統文化的文化底蘊現在十二屬相已經成為傳統文化的文化底蘊中的一部分。至于它代表什麼,表達什麼,對于現代文化而言已經并不重要了。就像我們過年,實際是用鞭炮的聲響驅趕年這個妖,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僅僅是過年這個傳統文化。
這些傳統文化的影子,會讓我們想起幾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想起祖先曾經走過的每一步,文明發展過程中的艱辛與坎坷,帶著感恩之心、敬畏之心,開創未來。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