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古廟會手繪圖
廟會
《谷雨廟會圖》
《谷雨古廟會圖》是白水籍畫家趙國康先生于庚子年秋繪成。此圖寬68厘米、長387厘米,色彩豐富。作品以長卷形式,生動記錄了民國初年谷雨倉頡古廟會盛況。
倉頡古廟會在傳統谷雨時節,一般是五到七天時間,會中舉辦祭祀倉圣的儀式。遠近群眾紛紛前來,遠的有:河南、山西、南北商賈,近的有:二華關大水、三城朝合陽,耀渭涇三高、黃宜洛富君等。傳統古廟會既是祈福拜圣、也是美食薈萃、文化活動展演、物資商貿交流的大集會。
在這近4米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驢,轎,古建筑、古柏、舞龍、舞獅等各有特色,體現古廟會當年的盛景。全圖大致分為倉頡廟跪拜祭祀、執事進廟、對臺唱戲、文化表演四部分。
據合陽縣靳魚老先生回憶,當年的古廟會非常熱鬧,人數眾多,因為會期時間長,廟會規模大,稱為“渭北第一廟會”。合陽縣靳魚老先生是秦腔武生,五十年代,他就在倉頡廟趕過廟會,并在“對臺戲樓”上唱過戲,他說當年能給倉圣爺獻藝,是莫大的榮光。當年的情景他至今記憶猶新。他還寫了《戲緣》一書,詳細介紹了過去古廟會的盛況。
他說:“廟會的前幾天,就有擺攤的、設點的、打拳的、賣藝的、說書的、閑唱的、測字的、算命的、耍猴的、玩蛇的、挑貓的、騸雞的、吹糖人的、賣當的、拉洋片的、耍西湖景的、耍把戲的、擺擂臺的游人來此助興觀光。”
“倉圣廟并列東西的兩個戲樓,華麗秀美,雄偉壯觀,可稱渭北戲曲舞臺的佼佼者和文化精髓。據老人們說:倉圣廟的對臺戲樓專為演出“對臺戲”而建。它以兩個大小、高低、式樣、風格相同的戲臺組成。谷雨廟會的安排、策劃是由幾十個村莊組成的(十大社)社家輪流執掌,依次類推,互相比賽,看誰家請的戲班最好,哪年的廟會最熱鬧。會期由:會首、會長、紳士、名人、族長、賓相、賬戶等知名人士組成,群力同施。廟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遠有河南、山西、南北商賈,近有:二華關大水、三城朝合陽,耀渭涇三高、黃宜洛富君等周邊城鄉百姓、客商,他們前來趕會做點生意。趕會的馱腳、馬車、轎子、騎馬、步行者絡繹不絕。正會這天,趕會的馬車都停于周圍村莊的麥場、路邊,足有幾公里長,實在壯觀。”
”倉圣廟谷雨廟會的演戲十分講究,劇社演出要守接臺戲、天明戲、不倒臺戲、每本加三折的規矩。戲若不合會上的要求,便三眼(鏦)槍連鳴,即刻換戲。開演之前,點炮為號,互相聯絡,雙方做好演出的準備。一旦開演,鞭炮、三眼(鏦)槍齊鳴、戰鼓、鑼鼓震天,越賣力、越叫好,越激烈、越狂歡、越過癮。”
”正式開臺的首日午時,便有五顏六色、彩旗如潮的鑼鼓隊、社火隊、火炮隊、護廟隊、會長等人伴著村民數千、抬著神樓游倉頡故里,迎請圣人賞戲。拾神樓的人為十六個壯士、他們身著黃色馬褂、紅腰帶、草鞋、威風凜凜的裝扮。當神樓迎回廟門時,早在廟前等候的人群便擠滿了通道。兩邊的百名護廟手,就手執七尺長的紅棍,頭載紅纓帽,身穿黃馬褂,維護廟會的安全和秩序。火炮手也手執三眼槍,頭戴青帽、身著黃馬褂,專為廟會助威。其槍聲齊鳴,打開一條通道,護廟手兩翼形成夾道之式,儀仗隊數百人分站兩廂。迎神、接神相會時、炮聲加劇,鑼鼓加點,人流如潮,恭視神樓的百姓們隨之擠進廟內,神樓尊置于大殿。全豬、全羊、祭品,敬獻大廳,僧人們奏著笙、管、蕭、笛等細樂,會首、會長、紳士、貴賓及百姓數千人敬香跪地參拜。”
”倉圣廟谷雨廟會、明清之前早已形成,年年逢會,累累演戲,少則一場、多則三、四場大戲——對臺。同州蒲城、渭北、渭南、西安乃至山西蒲州梆子的名伶、名樂師也來獻藝。曾有蒲劇名家王存才、董銀午、一聲雷、玻璃脆等蒞廟參演。同州梆子的名流更多。這里的觀眾對戲班演員的演技十分嚴厲,要求臺口硬、愛挑刺兒、不留情、極苛刻,臺上演出若有差錯,臺下的磚頭、瓦片、西瓜皮便一起飛上舞臺。看戲的人喊聲也大,說話也粗,對劣等演員喊叫:蒸饃籠子、涼貨、真不知羞…對好演員可是披紅搭彩、拍手放炮、連吃飯都是爭著拉、搶著叫(社家派吃)這就是當地看戲的情景、追求與愛好。”
《谷雨廟會圖》長圖欣賞▽橫屏觀看效果更佳哦!
假如時光倒流,我想做畫里的人,倉圣爺前祈個福,擊鼓鳴鐘許個愿,對臺戲下擠熱鬧,我會看執事抬神樓,舞龍耍獅,也許還會坐在涼粉攤前品一份美食……
歲月不重來,人間四月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