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 …… 為子孫做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 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 ◎ 勿揚人過,反躬默省焉,有或類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與君子斗名,毋與小人斗利,毋與天地斗巧。
◎ 獨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義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慮也。
◎ 吾常見夸己者,以要譽而受嗤也;吾常見媚人者,以求悅而招鄙也。夫士處世,無為可議,勿期人譽,無為可怨,勿期人悅。
◎ 甘苦自得。
◎ 文人富貴,起居便帶市井。富貴能詩,吐屬便帶寒酸。
◎ 憂時勿縱酒,怒時勿作札。
◎ 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能溷市囂者方許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
◎ 薄福之人過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禍。貫貧之人不安其貧,必有意外之憂。
◎ 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為失意所苦。快心事來,處之以淡,方不為快心所惑。
◎ 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
◎ 甜酸苦竦宜嘗遍,是非好惡總由人。出死入生寧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
◎ 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 軒冕而敬,偽也。匿就而愛,私也。
◎ 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踔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 爵祿可以榮其身,而不可以榮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 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欲,俱可以殺身。
◎ 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 巧辯者與道多悖,拙訥者涉者必疏,寧疏于世,勿悖于道。
◎ 綺語背道,雜學亂性。
◎ 知足則樂,務貪必憂。
◎ 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 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 口腹不節,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飾己以要譽。所以古人臨大節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
◎ 君子出則忠,入則孝,用則知,舍則愚。
◎ 智大心勞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 善人種德,降祥于天。惡人種禍,貽殃于后。
◎ 沽虛譽于小人,不若聽之于天。遺貨財于子孫,不若周人之急。
◎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 一念忽略,便有錯言錯事。
◎ 越自尊大,越見器小。
◎ 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 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 才智英敏者,宜加渾厚學問。
◎ 惡莫大于毀人之善,德莫大于敗人之冤。
◎ 事以急敗,思因緩得。
◎ 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
◎ 只是一個見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盡墮。
◎ 信算命,信風水,皆妄念所致。讀書明理人以義命自安,便不信也。
◎ 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
◎ 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 好飾者,作非之漸。偏聽者,啟爭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淺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姑息必成大忍(過),面譽必至背非。
◎ 甘讓君子其志卑,不讓小人其量淺。 ◎ 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不該順時,不可趨時。
◎ 因循二事,誤盡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好談己長只是淺。
◎ 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
◎ 才覺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 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 法者,天討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 知天地萬物于一體,則能愛矣。
◎ 人倫明,則禮樂興。
◎ 二十年來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盡,以是知克己最難。
◎ 到老始知氣質駁,尋思只是讀書粗。
◎ 事事順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遠之。
◎ 人之所學,不可為人所容,為人所容則下矣。
◎ 人要為善,先要明善始得。
◎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 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
◎ 常沉靜,則含蓄義理而應事有力。
◎ 以舉世皆可信者,終君子也。以舉世皆可疑者,終小人也。
◎ 富貴家宜勸他寬,聰明人宜勸他厚。
◎ 世間極占地位的,是讀書一著。然讀書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勢位上。
◎ 今人計較擺布人,費心心思,卻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壞了心術,自損了元氣。 ◎ 決不可存茍且心,決不可做偷薄事,決不可學輕狂態,決不可做憊賴人。
◎ 當至忙促時,要越加檢點。當至急迫時,要越加飭守。當至快竟時,要越加謹慎。
◎ 盤根錯節,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驗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操。
◎ 要與世間撐持事業,須先立定腳跟始得。
◎ 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不阿,是為中道。尋常不見得,能立于波流風靡之中,最為雅操。
◎ 聽言當以理觀。一聞在輒以為據,往往多失。
◎ 有惻隱之心者,必有羞惡。
◎ 人于平旦不寐時,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謂智矣。
◎ 舉世惟一真字難得。
◎ 凡將舉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 人之精神不可無所寄。
◎ 為善者常受福,為利者常受禍,心安為福,心勞為禍。
◎ 求靜是初學收心之法,若只在靜上用功,久之習成驕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動心,正是從人情物理是非毀譽中磨煉出來,到得無動非靜,乃真靜矣。
◎ 居心不凈,動輒疑人。人自無心,我徒煩擾。
◎ 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夸己之長,乃忌人之長。皆由存心不厚,識量太狹耳。能去此弊,可以進德,可以遠怨。
◎ 胸中只擺脫一戀字,便十分爽凈,十分自在。人在最苦處只是此心沾泥帶水,明是知得,不能斷割耳。
◎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決不令為邪欲所勝,方是功夫。
◎ 血氣盛,則克治難。欲養心者,先治其氣。
◎ 圣賢成大事者,皆從戰戰兢兢之心來。
◎ 易搖而難定,易昏而難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則定而明。
◎ 君子事來而心始見,事去而心隨空。
◎ 人之精神有限,過用則竭。
◎ 每日默檢,要見這念頭自德性上發出,自氣質上發出,自習識上發出,自物欲上發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識得本來面目,初學最要如此。
◎服金石酷烈之藥,必致損命。即坐功服氣,往往損人,人能清心寡欲,自然血氣和平,卻疾多壽。
◎ 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望從容,可得乎?
◎ 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不靜則燕居閑暇,亦憧憧亦靡寧。靜在心,不在境。
◎ 人之精神,貴藏而用之,茍炫于外,鮮有不敗者。
◎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習靜,寡能者可以節勞。
◎ 一國有一國之氣,一家有一家之氣,一身有一身之氣,元氣者,生氣也。能養生氣,則日趨于盛矣。
◎ 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藥,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
◎ 凡仁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為。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則計較多,而出納吝矣;私心生則好惡偏,則輕重乖發。
◎ 去其不善而勉進于善,是謂之善學。
◎ 為己之學,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為人之學,徇人至于喪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 ]
◎ 學而廢者,不若不學而廢者。學而廢者恃學而有驕,驕必辱。不學而廢者愧己而自卑,卑則全。勇多于人謂之暴,才多于人謂之妖。
◎ 學者能高眾也,毋以勝人,行標俗也,毋以繩人,免矣。
◎ 學貴有常,又貴日新。日新若異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 造詣不盡者,天下之人品;讀不盡者,天下之書。
◎ 省事是清心之法,讀書是省事之法。
◎ 讀經要就情事參理道,讀史要就理道定是非。
◎ 智從學問聰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強為,強為之智便成愚詐。
◎ 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學則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己者,皆自棄也。孝其所以當孝,弟其所當弟,自是而推之,則亦圣人而已矣。
◎ 學莫貴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
◎ 自其外者學之而得于內者謂之明,自其內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謂之誠,誠與明一也。
◎ 聞見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則知之非也。今之所謂博聞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聞見。
◎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學者有益,須是日新。
◎ 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于成物。今之學者為物,其終至于喪己。(古代學習的人為了完善自我而學習,最終成為知名人物;今天學習的人為了知為知名人物而學習,最終喪失了自己)
◎ 不深思則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 責己者當知天下國家無皆非之理。故學至于不尤人,學之至也。
◎ 學習和為本,取次之,行次之,言次之。
◎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不知。
◎ 為學從切實際出發,自不落空。
◎ 圣賢領要之語曰:“人性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潰甚易,一潰則不可復收也。微者,理義之心,如帷之映燈,見之難而晦之易也。
◎ 讀書不獨變人氣質,且能養人精神,蓋理義收攝故也。
◎ 人莫不剛愎自信,剛愎自信,即是自絕,誰敢語以至道。凡人有才氣而復虛己問者,實大難得。
◎ 君子之學也,憂不得乎實,不憂名之不得也。君子之仕也,憂不崇其德,不憂官之不崇也。
◎ 學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繼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踐之耳。
◎ 古之為師者,以誠教,弟子亦以誠學。今之為師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欲勝名而餌利,不亦惑乎?
◎ 古之學者,知即為行,事即是學,今之學者,離行言知,外事言學。
◎ 心理要寬平,識見要超卓,規模要闊遠,踐履要篤實,能此四者,可以言學矣。
◎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 或師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視為等夷,漸至慢褻,則不復能受其益矣。
◎ 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
◎ 上智安行乎善而天所晞避;中人覬福慮禍,故強為善而不敢為惡,下愚憨不畏禍,故肆為惡而無所忌憚。
◎ 一毫善行皆可為,勿徼福望報;一毫惡念不可萌,當知出乎爾者反乎爾。
◎ 士能寡欲,安于清澹,不為富貴所淫,則其視所物也輕,自然進退不失其正。
◎ 矜名譽,畏譏毀,自好也。忘檢制,肆偷惰,自棄也。自好者,中人也,可導之使為善也。自棄者,民之為下矣。
◎ 欲為君子,非積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見其為小人。故曰:“終生為善不足,一旦為惡有余。”
◎ 教之而信,必先有令人愛者。禁之而畏,必先有令人敬者。
◎ 易責人而樂譏俗,其亦弗思也已。夫己無遺行,后可責人;家罔闕事,后可譏俗。
◎ 君子直不發人所不白;清不矯人所不堪;剛不絕人所不忍;察不掩人所不意;人不強人所不勝。
◎ 乍得勿與,乍失勿取,乍怒勿責,乍喜勿諾。
◎ 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和。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德有余而為不足者謙,財有余而為不足者鄙。
◎ 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有圣賢之氣象。坐密室如通衢,馭寸心如六馬,可以免過。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 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 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無往而不孝。以保富貴之心事君,則無往而不忠。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 亂臣賊子,皆從一傲字養成。
◎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盡己可以服人。
◎ 莫謂己無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謂己無惡,談人惡即是惡。
◎ 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 事之可否,當以理裁之。一使氣,但壞事。
◎ 財與色之地須當遠避,近則有污。
◎ 居有惡鄰,坐有損友,借以檢點自身,亦是進德之資。
◎ 善所當為,著一報念,胸中便要增累,口中便要增過。
◎ 怒時易激,義憤亦當裁抑;喜時易狂,即微言亦須謹慎。
◎ 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責過太直,使人慚恨,在我便是一過。
◎ 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人喜則語言易入,怒則語言難入,怒勝私故也。
◎ 一字不可輕與人,一言不可輕許人,一笑不可輕假人。
◎ 做當今一個好人,須壁立千仞。
◎ 聞人之謗當自修,聞人之譽當自懼。
◎ 志不可一日墜,心不可一時放。
◎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 寧人負我,毋我負人。
◎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則善矣。 ◎ 促迫褊窄,淺率浮躁,非有德之氣象,只觀其氣象,便知涵養之淺深。
◎ 縱與人相分爭,只可就事論事,不可揭其父母之短,揚其閨門之惡。此禍關殺身,非止有傷長厚己也。
◎ 以禍福得喪付之天,以贊毀予奪付之人,以修身之德責之己,此是至簡于易之事。
◎ 習氣不除,如何了道。……有物過眼必看,有聲入耳必聽。小小入意即喜,小小拂意好怒,小小利害即生恐懼,皆習氣也。
◎ 防身當若御虜,一跌則全軍敗沒。愛身當如處子,一失則萬事瓦裂。涉世甚艱,畜德宜豫。布人以恩,而外揚之,則棄,教人以善而外揚之,則仇。
◎ 攝生之道,大忌嗔怒。
◎ 常沉靜,則含蓄義理深,而應事有力。故厚重、靜定、寬緩,乃進德之基,亦養壽之要。
◎ 罵語謔語,須有分寸,不但不中怨恨,亦是自處忠厚之道。
◎ 大概君子方嚴處多,至園融變化,是德之成也。起處便學園融不得。
◎ 凡刑殺之事,仁者見之,愈生其仁。忍者見之,愈生其忍。故君子遠庖廚,亦英尺有習慣成自然意在。
◎ 欲心一萌,當思禮義以勝之。
◎ 深以刻薄為戒,每事當存忠厚。
◎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靡俗不交,惡黨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爭,小忿不發,可以和眾。見善必行,聞過必改,可以畜德。
◎ 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大也,我不可以自恃。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小也,我亦不可以自餒。
◎ 凡人氣質各有偏處,自知其偏而矯制之,久則自然,所以宋儒以變化氣質為學問急務也。
◎ 不善之端,豈待應物而后見?如靜中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貪即非義,一念之慢即非禮,一念之詐即非智,君子所以慎獨。
◎ 君子不能無非心之萌,而旋即去之,故曰進于圣賢。小人不能無良心之萌,而旋自昧之,故曰近于禽獸。
◎ 有過不令人知,是大惡事。然有過輒自表白,又未免因不諱過三字,把改過功夫,松了一分。
◎ 稱人之善或過其實,不失為君子。揚人之惡或損其真,寧免為小人。
◎ 不見己過,便絕圣賢之路。喜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嫉惡心不可不明;嫉惡語不可不忌。
◎ 慎言謹行,是修己第一事。
◎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 憎我者禍,仇我者死,皆當生悲憫心。有一毫慶幸之心,便與心術有傷。
◎ 人須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富貴相,常自激昂,便不得到墜墮。
◎ 縱與人有相爭,只可就事論事。斷不可揭其祖父之短,揚其閨門之惡,此禍關殺身。
◎ 恐懼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懼,則畏,畏可以免禍。事后而恐懼,則悔,悔則可以改過。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無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殺身。大哉所謂恐懼也!
◎ 自謙則人愈服,自夸則人必疑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氣,我貪必至啟人之爭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 好為誑語者,不止所言不信,人并其事事皆疑之。
◎ 人有一事不妥,后來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試留心觀之,知他人則知自己矣。
◎ 欲為君子,非積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見小人。故曰:“終身為善不足,一日為惡有余。”
◎ 嗜欲正濃時,能斬斷,怒氣正盛時,能按納,此皆學問得力處。
◎ 人皆狎我,必我無骨。人皆畏我,必我無養。
◎ 為人所狎與為人所恨,皆己過也。
◎ 凡有橫逆來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處之之法,不可便動氣,兩個人動氣,就成了一對小人,一般受禍。
◎ 人若少知自愛,豈有營營逐利,甘為商賈之行?只心有所系便是欲,便當極力克治。不然,恐流弊無窮。
◎ 有必不可已之事,便須早作,曰捱一曰,未必后日之能今日也。
◎ 縱是道成德立,小人終不可近。若自謂他柄在我,不妨兼舉竝包,必暗受其損而不覺。
◎ 小人雖不過,當力遏而絕之。君子不幸詿誤,當保全愛惜,以成就其德。
◎ 處利則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處名則要人做小人,我做君子。斯惑之甚也。圣賢處利讓利,處名讓名,故澹然恬然,不與世作。
◎ 義利辯以小心,須嚴一介。是非起于多口,務謹三緘。
◎ 人有毀我誚我者,改之固益其德,安之亦養其量。
◎ 稱人之善,雖有過情,不傷厚道。攻人之短,即有實據,終屬澆風。
◎ 善所當為,羞談福報。
◎ 清苦固是佳事,然亦不可過,天下豈有薄于待自而能厚于待人者乎?
◎ 存一念愛異時便是愛己,有一步進德處勝于進官。
◎ 人亦不可閑慣,閑慣則些小事便不可耐。
◎ 人言果屬有因,深自悔責。返躬無愧,聽之而已。古人云:“何以止謗”,曰:“無辨”。辨愈力,則謗者愈巧。”
◎ 學者不可不通世務。
◎ 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損終身之福,切須檢點。
◎ 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 善惡之習,朝夕漸染,易以移人。
◎ 安分即安命,做人即是做官。
◎ 做人念頭重,做官念頭輕,則禍福不足動心。做官念頭重,做人念頭輕,則毀譽常足墮志。
◎ 老來益當奮志,志為氣之帥,有志則氣不衰,故不覺其老。
◎ 責人者必自恕。
◎ 德不怕難積,只怕易累。千日之積,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 為子孫做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 一念之慈亦足作福,一言之戾亦足傷和,存心不忽微,所造自即于大。
◎ 疾惡太嚴,當計其所窮。或曰:太嚴便是一惡。
◎ 一個忍字,消了無窮禍患,一個足字,省了無限營求。
◎ 只一事不存心,此一事便錯亂。
◎ 人有差錯,他怕你惱,便當含容,若責之不已,他知你意不可挽回,反不怕起來,有何趣味?
◎ 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 止罵所以助罵,助罵所以止罵也。
◎ 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矣。
◎ 薦賢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 人處財,一分定要十厘,便是刻。與人一事一語,定要相報,便是刻。治罪應十杖,定一杖不饒,便是刻。處親屬,道理上定要論曲直,便是刻。刻者,不留有余之謂,過此則惡矣。或問親屬如何不論曲直?曰:“若論曲直,便與路人等耳。”
◎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無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濟務;殫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 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施人慎勿議,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毋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昧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固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敬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5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