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其實是沒法直接養的,只有通過孕婦自己的調養身心來滋補,來供養胎兒發育所需要的營養。養胎有兩層含義:第一個是外環境。這個外環境就包括,孩子住在子宮里面,就像住在一個房子里一樣,那個房子的溫度、濕度,還有光照等等,對胎兒非常重要。比如準媽媽的哭、鬧,對胎兒無異于風吹雨打,是很大的噪音,這對他是非常不好的。
另外就是飲食的供養,因為胎兒是通過臍帶跟母體相連的,媽媽吃什麼東西,營養就會通過臍帶輸給胎兒。這時候準媽媽就需要注意:飲食的營養,濫用藥物。因為孕婦在懷孕的時候,可能會得病,或者是身體不舒服,會牽扯到用藥的問題。
一些不適當的藥物有可能引發胎盤出現一些炎癥,對胎兒的生長非常不利。因此,養胎并不是說養肚子里的小胎兒,是媽媽要給自己養身和養心,這兩方面結合在一起。
養身大家都比較容易理解,現在物質充裕,營養方面是不缺少的,媽媽們也都越來越懂得如何為自己調理身體。而養心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孕婦怎樣從精神方面“養胎”呢?
孕婦自述:孕期看了一場災難片。
“我特別擔心,因為當時我懷孕在5、6個月的時候,看了一場災難片《2012》。沒有想到的是《2012》這部電影的畫面和音效非常震撼,盡管我拿一個小被子捂住肚子,咱們捂著耳朵都是聽不著的,我想寶寶在肚子里也是,但我覺得有點像掩耳盜鈴,后來一直很擔心寶寶的聽力是否因為我看這場電影而受到了影響。后悔極了!這種擔憂一直持續到寶寶出生,醫生說聽力沒有問題我才安心下來。”
中醫對孕婦的精神養胎其具體體現在做法上,強調婦女懷孕以后,要怡養性情,安和氣血,多接觸美好的事物,培養心靈美,從而陶冶性情,開闊胸襟,使之心曠神怡,對胎兒亦有好的影響。
《育嬰家秘·胎養以保其真》說:“自妊娠之后,則須行坐端嚴,性情和悅,常處靜室,多聽美言,令人誦讀詩書,陳說禮樂。”
中醫的胎教
中國古代關于胎教的最早記載是從周文王那個時代開始的。周朝。我們都知道周文王的母親叫太妊,她懷孕的時候就實行了胎教。據《烈女傳》記載,太妊除了做到正心正身以外,每天還讓樂師給她奏樂,從飲食上也很注意調整。
太妊養胎的時候,做到耳不聽淫聲,目不視邪色,讓心非常安靜。周文王出生后,從小就特別聰慧,長大后在德行和治理國家方面都很超群。
從歷史上的事實來看,好像養胎不光是要吃得好,媽媽的品行也必須要非常端正。因為一個好品德的人,心態就好,要是品德不好的人,整天是忐忑不安,心情容易起伏。品德好的人,心態容易平和,一平和氣血就流通,心肝脾肺腎就得以養,身體就好了。
未完待續,明天內容更精彩……
溫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藥方和中藥,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應用,切勿擅用。
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選自《中醫古法 嬰幼養生》,引用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