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旅程圖(Customer Journey Map)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他可以幫助我們從客戶(用戶)視角審視我們的業務和流程,從而提升客戶體驗。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們曾經為不同業務做過多次客戶旅程工作坊。
在短短幾個小時的工作坊里,參與者都能用這個方法論,快速找到一些自己業務的客戶體驗痛點。并能夠對痛點背后公司內部復雜的生態系統做出分析,找到影響客戶體驗的關鍵人員、系統和流程。
有很多人會覺得很神奇:為什麼這麼明顯的問題我們之前沒注意到?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問題的角度與用戶不同。
我們每個人,都在忙著自己的工作,解決自己的問題,卻很少去關注:我們所做的一切,與用戶有什麼關系?為用戶帶來了什麼?
在客戶旅程工作坊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兩個普遍的困擾:
我們很多業務的用戶非常廣泛,有的甚至涵蓋了整個社會大眾,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偏好,那我們的用戶畫像(Persona)該如何選擇?客戶旅程有很多的分支,有許多不同的路徑,每一個分支都去繪制肯定做不到,那我們該如何選擇?這兩個問題,往往導致我們在工作中,只把客戶旅程圖當作一個偶爾使用的輔助性工具。
例如:在做年度計劃時使用,而不是全面應用持續更新的原因。因為我們會覺得工作量太大,花時間太多,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日常工作。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也很簡單,八個字:全面審視,重點突破。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具體怎麼做。
三種用戶一般我們描繪用戶畫像,主要從人口統計特征、興趣偏好等方面來看,這當然是很必要的。
但是,我們也可以換個維度來觀察,緊緊圍繞著用戶的最本質特征——用戶需求,我們把用戶歸納為三種類型。
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思考: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在這三種用戶眼里,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明需求用戶:
明需求用戶是需求清晰明確的用戶,他訪問我們的網站/App,或者來到我們的門店時,已經帶著一個非常明確的目的。
對于明需求用戶,他的要求是直接高效,他通常厭惡浪費時間。他去買逛街買襯衣,就只買襯衣,不會買別的。
泛需求用戶:
泛需求用戶是那種他以為自己有一個需求,但是他的這個需求,有很大的彈性,或者說他表達出來的需求與內心真實需求有一定的差異。
這樣的用戶,他去逛街買一件襯衣,很可能會買回一雙皮鞋,因為他的實質需求是讓自己穿得更美,買什麼只是表象。
逛需求用戶:
逛需求用戶則沒有明確的需求,他有很多的時間,可能是長段的時間,也可能是碎片時間,他到這兒來主要是想打發這些無聊的時間。這樣的用戶,他的行為可能有很強的跳躍性,很容易被其他的東西吸引,只要這東西好玩。
逛需求用戶去逛街,可能會買襯衣,也可能會玩電玩,也可能會吃頓飯,只要開心就好。
如果你是一家電商:
對明需求用戶,就需要提供強大的搜索功能或者有一個簡單易懂的信息架構(商品分類目錄),讓用戶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產品。對泛需求用戶,要做好商品的展陳和關聯推薦,并用優惠活動引導其下單。對逛需求用戶,則要提供有趣的內容,讓他在殺時間的過程中感覺到愉悅,從而養成一有時間就想到你的習慣。一般來說,我們并不需要三種用戶并重,通常我們會以一種用戶為主要目標用戶,同時兼顧另外一種或兩種用戶。
有的時候,我們可能希望讓每一種用戶都能有好的體驗。但是,要切忌大量堆砌,過猶不及。
比較好的方法是:用不同的產品/頻道來滿足。
比如:很多工具軟件,如跑步、音樂軟件等,都會提供社區/社交功能,來滿足逛需求用戶的情感需要,而內容電商則是緊緊抓住逛需求用戶的最佳實踐。
五大場景有了典型用戶,還需要梳理用戶場景,否則我們會迷失在無數的客戶旅程分支中,無從下手。
根據用戶觸點順序先后,我們把客戶旅程劃分為以下五大場景。
預觸點:是指用戶在來到你的產品或服務之前,會從什麼地方了解你?是搜索引擎,還是社交媒體,還是朋友介紹?
這時候你要問幾個問題:你的用戶是誰?他們在哪里?你用什麼方式影響到他們?
首觸點:是用戶對你的第一印象。
是奢華、文藝還是樸實?是親切的問候,還是貼心的安全距離?是符合預期還是大吃一驚?海底撈的等位服務,就是改善首觸點體驗的模式創新。
首觸點決定了用戶是否愿意為你停留。
核心觸點:是你提供給用戶的核心使用價值,核心觸點決定了產品的可用性。
對一家餐廳來說:核心觸點就是你的菜品。對智能設備來說:核心觸點就是設備的功能和性能。一個不具可用性的產品,即使賣了出去,也只會傷害用戶傷害品牌。
末觸點:是用戶離開時的體驗。
比如:給用戶的禮品盒,可追蹤的物流信息,或者是退換貨流程。
末觸點往往決定用戶是否會再次到來。
我見過末觸點最好的例子是:在日本街頭,夜里11點左右幾個年輕男女從酒吧出來,他們要鞠躬說再見。一共要鞠躬三次,第一次是面對面時,第二次是走開大約10來米以后,第三次是走到要拐彎或者快看不見的時候。這麼真誠地表達不舍和關心,你肯定會期待再次見面。
內觸點:是給用戶提供的關聯服務或者說增值服務。
例如:有些連鎖酒店設置了閱覽室,擺滿了暢銷書,這些圖書并可以帶到房間去閱讀。
再比如:手機上預裝的天氣、音樂或者辦公軟件,都是改善內觸點體驗的很好案例。
內觸點讓用戶與你的接觸從一次性變成高頻,從而產生活躍和粘性。
內觸點不能單純理解為增值營銷交叉營銷,因為這很可能是騷擾用戶。
那麼,這五大場景哪一個最重要呢?
這取決于你的定位。
基本的原則是不能有短板,同時要有至少一個長板——也就是說,這五個場景你都要達到基本水準,同時你要在某一個或者兩個方面特別突出。
一般來說,對于核心觸點,在你研發這個產品之前,就已經考慮得比較清楚。那麼,你可能需要優化首觸點給用戶帶來驚喜,或者優化內觸點讓用戶長期粘著。
當然,我們也見過核心觸點體驗差,也就是基本可用性都不具備的產品,這樣的產品也就談不上客戶體驗了,應該堅決不許上市。
通過以上的梳理,我們的結論是:客戶旅程圖的繪制,不需要面面俱到,繪制多少張圖,取決于你的目標和時間進度。
我們首先需要基于我們的主要目標用戶,繪制一張涵蓋五大場景的全景圖。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現我們有明顯的短板,需要繪制這個短板的子旅程圖。
同時,對我們的主打場景,也就是長板,也需要單獨繪制子旅程圖。
對于非主要目標用戶,我們可以僅僅只繪制某個場景的子旅程圖。
“全面審視,重點突破。”
掌握了這個八字方針,相信客戶旅程圖會成為你改善客戶體驗,突破業務瓶頸的有力工具。
參考資料梁寧:產品思維30講——用戶畫像
Nicholas J. Webb:What Customers Crave
作者:華子,原天涯社區執行總編,現為自由撰稿人。微信號:huazi-lab。
本文由 @華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