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卦為八經卦之一,上下兩巽相疊。經卦巽是兩陽在上,一陰在下,象陰順服于陽,上下卦“皆柔順乎剛”(《彖傳》)。“巽”即順即遜,因此卦名叫做巽。自然界中,風有順性,而風看不見摸不著,但從風吹樹葉發出的響聲,可以感受到風的存在,所以巽為風又為木。
“巽”字幾乎專用于《周易》卦名,很少在其他場合中使用。
《說文》收有“巺”字,段注:“巺今作巽。”則“巺”即“巽”。《說文》說:“巺,具也。”說的應是“饌”義。而從字形看,象兩個跪著的人被獻于臺(“丌”)上。《說文》釋“丌”(讀作其或基)為“下基”,段注:“平而有足,可以薦物。”《說文》釋上面部分的字形說:“二卪也。巺從此。”說明“巺(巽)”來源于“二卪”。
甲骨文中有二人并跪的字形,很可能是“巽”的本字。兩個跪著的人,象征著馴服、順從,聽從于主人之命,是“巽”的本義。
但《說文》釋“巺”為“具”,當取獻俘虜于臺上之義,為“內(納)”為“入”,是巽卦三大象(風、木、入)之一。巽卦初六爻辭:“進退,利武人之貞。”一直十分令人費解,歷代的解釋都很牽強,而且歧說紛紜,直到帛書本的出現,破解了這一迷案。帛書本初六爻辭為:“進內,利武人之貞。”“內”即“納”,“進內”就是“進納”,意思是“進獻”,將戰爭中抓獲的俘虜獻于“丌”上,這是“饌”字義項的來源。由此,爻辭的疑惑迎刃而解:能夠將俘虜獻于臺上,自然是利于武人的占問。
巽卦是講謙遜之道。關于謙遜之道,《周易》當中還有非常著名的一卦,謙卦。雖然兩者都是講謙遜之道,但側重點有所不同。謙卦的側重點是謙和,不要太高調。尤其是地位高的人,要懂得謙遜之道。而巽卦側重點是謙遜而順從,不違逆。尤其是出于下位的人,要有和自己的地位匹配的態度,懂得順從。
而在《易傳》當中,則強調了巽卦風和入的意象。
《彖傳》說:“重巽以申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
重巽,上卦為巽,下卦也是巽。所以是重巽。申命,就是取巽風的意象。上面有命令,然后像風吹于大地一樣,很快就傳達到普通民眾當中。風行于地,我們在觀卦中講過。
《論語·顏淵》當中曾有一段當權者季康子和孔子的對話。
季康子說:“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說:“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的方法很直接,也很暴力,很幼稚,把壞人都殺了,天下不就光剩下好人了嗎?
孔子比他高明多了,孔子說,干嗎非得用殺的辦法來解決?其實有比殺更簡單易行的辦法。就是管好你自己。你做個好人讓大家看看,那麼老百姓看見了,就跟風做個好人了。你在君子之位,君子之德就像風,而小民之德就像草。風吹在草上,會出現什麼情景?那就是草順著風的方向倒伏。
所以下面的小民需要君子之德的教化和熏陶。
這里的“重巽以申命”,申的就是“欲善”之命。
“剛巽乎中正而志行”的“巽”,用的則是“入”的意象。“剛巽乎中正”,就是剛入于中正。巽卦九二爻為陽爻剛爻,在內卦的中位;巽卦九五爻為陽爻剛爻,在外卦的中位。因為在中,所以是“入”。因為入于中正,所以其志得行。
而《象傳》說:“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巽卦,前面一個風,后面一個風,兩風相隨,所以是“隨風”。《象傳》的這句話,其實就是《彖傳》的翻版,說的是一回事。
不過,如果不去關注本義,單從字面來看,“隨風”,倒充滿了詩意。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5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