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原始社會, 龍作為超自然的象征,是全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到了奴隸社會的初期, 隨著皇位等世襲制度的產生和奴隸階級對社會財富的占有,龍被轉化為最高統治者的祖先。這種觀念發展到了封建社會,被封建帝王當作個人絕對權威的標記。
在中國封建社會,似乎沒有哪個帝王不說自己是龍的。漢高祖劉邦之母言夢與龍交,生下劉邦;漢景帝夢見赤豬化為赤龍,于是有了漢武帝;晉時有童謠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結果應在晉元帝身上;唐太宗出世的時候,有二龍戲于武功縣池;宋高祖小時候獨臥如前,上有五色龍章……
皇帝是龍,也就有了專供皇帝使用的“龍詞”,群雄割據稱龍戰,新王朝興起稱龍興,未即位時稱龍潛,即位之時稱龍飛;皇帝的身體稱龍體,面貌稱龍顏,姿態稱龍威,居住稱龍脈,子孫為龍種,走路是龍行虎步,死了也是龍馭賓天。
從著裝看,漢代的龍袍上繡有十二種象征皇權的龍紋;唐代的龍袍上不僅有這十二種象征皇權的龍紋,還單獨用龍紋組成大團花,裝飾在衣服的前胸和后背;宋代流行通身的大袍,稱為纏身龍;明朝皇帝的禮服上織繡的龍就更多了,有的整件上就繡繡有一百九十二條龍, 在每條大龍周圍另加一群小龍,有的躲在大龍杯里,有的趴在大龍背上,有的由大龍抱著摟著,寓意皇帝的后代是龍子龍孫。
從居住裝飾看,以故宮太和殿為例。殿內擎著七十二根大柱,中置金龍寶座,六根金龍大柱分列于寶座兩旁,每根各有一條巨龍纏繞;東面三根龍頭向西仰望,西面三根柱龍頭向東仰望,藻井頂部木雕金漆巨龍銜珠俯視,全部與寶座相呼應,寶座后屏風上雕有升龍、降龍、行龍、坐龍,使金鑾寶座呈現萬龍競舞的壯觀場面。整個故宮,為了體現君權神授的思想,不論是皇帝待命權力的太和、保和、中和三殿, 還是皇帝處理政務及后妃居住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甚至皇帝祭天祈谷的天壇祈年殿、皇穹宇、皇帝御苑北海、頤和園等處的建筑上, 龍的形象遍布每個角落。北海九龍壁上,九條不同姿態和顏色的游龍,滕躍在一片驚濤駭浪之中,氣勢磅礴。以藝術的手段塑造龍的形象, 以象征皇帝的權威, 是中國宮廷藝術的特點之一。
原稿:林曉萍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顧永杰
審核:荊書劍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4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