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社天津5月19日電(記者王井懷、梁姊)刷抖音時,人們時常會看到塔羅牌的視頻,登上微博也能看到不少星座分析……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些看似興趣愛好的小視頻、微博背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算你的姻緣,掙我的錢;測你的運勢,提高公司的利潤。傳統算命已經從村口算命先生的“單打獨斗”進化到企業化、產業化階段。是誰催生了算命產業化?記者進行了調查。
算命3.0版,賺錢更快
日前,記者在某社交平臺上搜索星座,看到各類話題不計其數。一個號稱星座官網的賬號粉絲量達到4400多萬,不亞于一些明星,還有的星座話題有102.9億的閱讀量,熱度數年不減。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有流量就有錢賺。”一名在微博上坐擁10萬粉絲的塔羅牌師告訴記者。
記者采訪多名星座、塔羅牌等新型占卜的業內“大師”、高校專家了解到,算命占卜經歷了“街頭算命—網絡算命—企業化算命”的發展變化。
記者在一款由北京某公司開發經營的八字算命大師在線咨詢平臺看到,界面中包含婚戀情感、事業財運、命運詳批等咨詢項目。記者隨機點進“婚戀情感”欄目,“大師”收費在138元至498元不等。“接單”最多的“大師”自2017年入駐以來共接到了3128單。
企查查數據顯示,以“風水”“算命”“星座”等為業務的企業達到數百家。據金融服務信息平臺“投資界”不完全統計,近20家占卜命理類產品在2014年至2019年獲得融資。對外披露的數據顯示,獲得千萬元以上融資的項目有9個。
一名算命師告訴記者,資本的介入讓算命在新媒體時代更好宣傳與推廣,更精準地投放到目標受眾手機上,更快地賺錢。實質上算命的門檻并不高,有的塔羅牌師只需自學半個月,就能在朋友圈“上崗”。而在網絡技術的加持下,有的算命師甚至只要結合個人信息,系統可自動生成“個人運勢”等情況,“結合顧客的生活背景,套用一些行話,不需要任何成本”。
年輕人到哪里,算命跟到哪里
記者梳理發現,與傳統算命騙老年人不同,多家算命企業選擇依托抖音、快手、公眾號等新型媒體,面向年輕人的興趣點和困惑,一茬茬收割“韭菜”。
移動推廣數據分析平臺“七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蘋果應用市場關于命理學的應用程序多達227款。以星座分類中下載量排名第二的“測測星座”為例,用戶群體年齡在16歲至28歲之間,最為集中的是23歲。
占星師“沉默螺旋”告訴記者,從業5年來他在微信上接待近千名咨詢者。“疫情前,咨詢的多是30歲左右的女性,近七成是咨詢情感和家庭;疫情后,前來咨詢的學生數量激增,特別是9月至10月的招聘季,學生更多。”
新型算命往往打著“文化”“科學”的幌子,迷惑了不少年輕人。一款名為“靈占算命”的平臺界面顯示:本平臺產品均依據中華傳統文化衍生而來,僅做娛樂使用。但在應用市場上該App獲得4.3萬個評分,App界面上寫著“99%的用戶認為測算準確”。
除了通過新型媒體吸引流量外,算命師們也擅長利用心理學來騙取消費者的信任。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認為,許多算命師通過模棱兩可的描述讓人對號入座,但其實這段描述適用于很多人。
以某短視頻平臺上一名測試“你與他是否前緣已盡”的塔羅牌師所使用話術為例,塔羅牌師告訴屏幕對面的人,對方的心里還是有你的,是你們的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生活中的細小摩擦讓你們的心里都有很多委屈。在點出問題后,再適時提出“若想尋求解決之道,歡迎添加微信進行詳細咨詢”的邀請。一名塔羅牌師告訴記者:“其實很多人的感情問題都會有這個原因,但為了復合,總會有人愿意選擇付費繼續咨詢。”
別在該奮斗的年紀當了“韭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肖雪萍介紹說,年輕人正值拼搏奮斗的人生階段,如果長期沉迷網絡算命,在該努力的時候選擇了等待“命運”安排,不僅會錯過個人成長機會,也是時代的損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難處。面對學業、就業等壓力,這代年輕人要選擇迎接挑戰,而不是退縮,更不能迷信。”東北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韓傳喜說,年輕人思想活躍,對星座、塔羅牌等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是正常現象,但要避免沉迷其中,堅持奮斗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
多位律師表示,網絡不能成為滋生封建迷信死灰復燃的土壤。相關部門多次開展的網絡生態治理專項行動中都將“封建迷信”作為負面有害信息進行整治。
根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規定,提供的網絡服務、信息是宣揚封建迷信的,屬于違規行為。若以騙取錢財為目的,侵害他人的合法權利,則涉嫌違法犯罪。
早在2019年,國家網信部門查處“存在導向嚴重偏差”等問題的“七非免費電腦算命”“最星座”等占卜網站。多位專家認為,對于一些宣傳迷信思想、欺騙錢財的公司要嚴厲查處,引導網絡空間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網絡生態環境。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