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狂歡節#
文丨張海林
“我差一點走火入魔,什麼都要算一下,紅燈綠燈我都要先算一下。”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感慨59歲的張其成“真敢講”啊,這位易學研究的權威專家不擔心被人認為是迷信嗎?
“死進去,才能活出來。”他說,很多人對《易經》有太多的不解和誤解,“我和大家一樣,也是從這種誤解和不解中慢慢走出來的。”
這部誕生于三千多年前的經典著作,常被誤解為是一本算命的書。“它是本講天道的書,但又絕不只是講天道,恰恰是通過天道來講人道,講人應該怎樣按照天道來做人做事。”在張其成看來,這部蘊藏著天道規律的書,其實是一部教人健康快樂生活的人生指南。
從《易經》里“活出來”,張其成花了幾十年,“不能陷在術里,一陷進去就死掉了,要超越具體的東西,靈活地去運用。”
01
能不能預測一下今晚的足球賽?
如今的張其成,除了是很多人口中的“國學大師”,還有許多顯赫的頭銜,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當代四大國學領軍人物”之一等。
張其成教授
他傾盡己力告訴世人《易經》是群經之首,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并非是宣揚迷信和算命的書,不過依舊免不了在很多場合被人誤解。
印象深的是一次大型的人力資源論壇,當時到場的有幾十家媒體,張其成講完五行與人力資源后,緊接著有一場四人對談。嘉賓聯想副總裁劉軍向他提了個小請求,“你能不能預測一下今天晚上的足球賽?”他只好回應,“那好,我預測一下,但你們都不要當真。我根本不懂足球賽,從來不看。”
那一天晚上是中國隊和伊朗隊在踢,“我就預測說,兩個隊差不多。嘩啦,很多雙眼睛瞪著我,那些眼神我受不了了,意思像是在說,你在忽悠我們。我又說,中國隊能險勝,下面嘩嘩嘩地掌聲雷動,我補了一句,別當真。”
那場活動結束之后,張其成趕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中央電視臺5套打開:上半場1:1,下半場還是1:1,加時賽又是1:1,“那時候我就想,我說兩個隊差不多不就完了嘛,沒想到,最后點球的時候,驚心動魄,2:1,中國隊險勝了。”
很快就有電話打來了,說張老師,祝賀你,這時張其成忍住笑意,假裝平靜地說了兩個字“玩玩”。
一句“玩玩”,張其成想讓對方明白的是,《易經》沒有那麼神乎其神,并非如很多人想象的能算準一切事情,“把一個人的命算得清清楚楚,那還活著干嗎,死了算了,所以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意思。”
他把《易經》稱為人生指南,“它離我們很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能都與《易經》有密切關系,我們的職場情場、壽命健康等等所有人生命運的問題,或許都可以從里面找到答案。”
02
張其成的易經之道:
死進去,活出來
“死進去,活出來”是張其成常常掛在嘴邊告誡世人的話,這也是他的易經之道——對待任何人、事、物,要懂得隨需應變,萬萬不可一味執著。
最近一期課程,他講了風水,好多人就問,如果東邊適合開門,西邊不適合開門,但我就是要在西邊開門呢?
“如果建造房子時,可以東邊開門,也可以西邊開,那當然選更適合的東邊開門,但如果東邊沒有路,沒有辦法開門,那就西邊開門,這有什麼不可以呢,這叫活出來,一定不能陷在里面。”
張其成強調,《易經》是活的,是變的,“不要聽人家一句不好,你就覺得不好,死在里面出不來,就容易走火入魔,原則比方法更重要,大勢比小形更重要。所以我在講風水時講了三個原則,好好地去把握它們就可以了。”
他進一步解釋,《易經》中的“易”有三個意思,一是變易、二是不易、三是簡易。變易是講變化的部分,不易講不變的部分,簡易講變通,結合這三個部分,即是說我們的命運是每時每刻在變,但這變化中又有許多不變的規律。
令張其成憂心的是,現在《易經》在市面上講得太多太亂了,有的太過于神力化,比如說生辰八字就能決定一切,這些都是誤導。
“我為什麼要講100集,是要正本清源,把《易經》這部經典里本來是對的,卻被后來人誤導的東西,進一步地糾正過來。”
對于像王林(自稱用氣功能做到空盆來蛇、空杯來酒等絕活,及為外國首腦高官治病的特異功能)這樣的人,張其成持完全否定的態度,“把自己標榜得神乎其神的,其實是別有目的,不是教人去走正道。我作為一個大學的老師,絕對不能干這種事情,我教你們什麼呢,知道了這個規律,自己去適應這個規律,去走好自己的人生。”
03
把《易經》當成一個算命的書
大錯特錯!
在張其成看來,《易經》對現代人的教導意義在于,它能教人們按某種行為規律去做事。
《易經》中有六十四卦,每個卦都不同,模擬64個人生情境。但人們要看的話,不能像有些人占卜,占到哪條才看那一卦,他們也應看這卦的原因、過程。
“以后我會跟大家解每一個卦,比如每個卦里面什麼什麼吉,什麼什麼兇,有的人看到吉的時候就得意忘形,那就錯了,它是什麼什麼吉,就是說你要按照什麼什麼來做你就吉,否則的話你就兇,看到吉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當然了,你看到兇的時候不要緊張害怕,它是什麼什麼兇,那我不什麼什麼我不就吉了嘛,所以它是教人怎麼做的。”
比如乾卦,初九爻:潛龍勿用。我們說小時候剛出生,兒童時代是初九,需要蓄積精力,企業剛剛開創,也是在初九,也要潛龍勿用,不要急著去做項目,而是要潛伏在那里,龍潛在水里是在找他的水。
“我們剛辦了企業,要找到人脈、錢脈、資源,這不好像是在找水嗎?比如說我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去了一個新單位,不要著急施展自己的才華,需要潛伏在那,摸清情況,熟悉環境,適應環境,這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看《易經》的六十四卦,只看后面的吉兇結果,卻不看前面那些話,這根本是一種錯誤的解讀方法。因為《易經》的精華其實是六十四卦前面的那些話,它闡述了深邃的哲理和人生的道理。讓你明白有因必有果,做什麼樣的事,就會導致什麼樣的后果。”
張其成說,這正是《易經》的魅力,它教你從這件事推測到下一件事情,叫以類萬物之情,推測出萬事萬物的情況,“把《易經》當成是一個算命的書,是大錯特錯。”
04
被很多中國人當作封建迷信
卻被外國人當成一個寶貝
上中學時,張其成第一次在家里看到《易經》,“當時的中國,許多人都視《易經》這類古書為禁書,把它們給燒了。但我父母卻偷偷留了幾本。我對這些所謂的線裝古書充滿好奇心,常常拿書上樓偷讀,感覺又刺激又好玩。”
那時有一個當道士的遠房親戚,不時會到家中做客,每次遇到張其成,就會跟他談起易經、風水和命理等理論。
父親知道后,告訴張其成,《易經》不純粹是用來算命的,還可以用來看病,“我父親是第一屆國醫大師,那時候他告訴我學中醫有兩本書是必須要讀的,一本是《黃帝內經》,一本就是《易經》。”
文革結束后,張其成考入了北京大學學習中文,之后又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醫學碩士。1988年碩士畢業后,工作分配到了南京,他面向社會第一次開設了易經課,“沒想到來聽講的人,擠滿了教室,走廊上都站滿了人。”
為了講好易經,張其成開始大量地收集資料,他發現很多外國科學家對這本書很著迷,比如德國有一個數學家叫萊布尼茲,從易經八卦里看出了二進制,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玻爾說太極圖的對立原理即量子力學的互補原理。
這本被很多中國人當作封建迷信的算命書,卻被外國人當成一個寶貝。這更加激發了張其成深入探究的興趣,萌發了要編一部易學大辭典的念頭。
當時沒有電腦,也沒有互聯網,完全靠人工,他花了整整三年時間,主編了《易學大辭典》,共172萬字,這是我國第一部大型易學工具書,接著他又花了兩年時間主編完成了《易經應用大百科》。
35歲那年,張其成決定報考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博士研究生,因為那里有《易經》研究泰斗級學者朱伯崑。然而朱先生年事已高,已多年不收學生,于是,張其成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朱先生才破例收下了這個“關門弟子”。
“朱先生告訴我,他的老師馮友蘭先生一生都重視《易經》,馮先生1990年95歲去世時的臨終遺言是:中國哲學在21世紀將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經歷多年的研讀和教學實踐,如今的張其成面對大眾時,能把《易經》講得通俗易懂,“跟大家身邊發生的事情相聯系,大家就覺得,哇,它并不陌生,并不遙遠。”
他在喜馬拉雅FM開講的《易經》,連續多周排在付費暢銷榜第一名,他在電話里興奮地說,實在沒想到,有這麼多人感興趣。
59歲的他,每天早晨5點起床鍛煉,錄制節目,9點多到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忙著國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項目,指導著多個博士生,周末還會飛到不同的地方去講課。
他說:“我希望大家都知道《易經》,走入《易經》,在‘不易’的天道中,學會‘變易’的方法,最終回歸‘簡易’的自在人生。”
—關于主播—
張其成,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國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理事長,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張其成國學基金發起人。
主編我國第一部《易學大辭典》,第一部《易經應用大百科》,第一部《易學文化叢書》,獲國際易學聯合會最高學術著作“伯崑獎”。
—關于課程—
通過100期節目詳細透徹地解讀每一卦的內容,在一卦一爻中幫助你懂得知變應變的法則,掌握趨吉避兇的方法,獲得做人、做事的啟示。
走入《易經》,在“不易”的天道中,你會學會“變易”的方法,最終回歸“簡易”的自在人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3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