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鏡花緣》導讀及考點梳理
名著簡介
《鏡花緣》,是清代文人李汝珍所作的長篇小說。該書前半部分描寫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歷的故事,包括他們在女兒國、君子國、無腸國等國的經歷史。后半部寫了武則天科舉選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為的故事。其神幻詼諧的創作手法數經據典,奇妙地勾畫出一幅絢麗斑斕的天輪彩圖。《鏡花緣》還是一部討論婦女問題的小說。
作者簡介
李汝珍(1763-1830年)清代小說家,字松石,江蘇海州(今屬連云港市)人。少年時師從凌廷堪(約1755―1809)學習古代禮制、樂律、歷算、疆域沿革,李汝珍對疆域沿革特別感興趣。由于李汝珍對八股文不屑,導致他終生不達,最大的官做過河南縣丞,但他學問淵博,并精通音韻,青少年時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鑒》問世。他一生生性耿直,不阿權貴,不善鉆營,始終沒有謀到像樣的官職。中年以后,他感到謀官無望,潛心鉆研學問。自1795年起到1815年,用二十年時間寫成《鏡花緣》一書。
作品內容
在王母娘娘壽宴時,百花仙子得罪了嫦娥仙子,并對其立誓,若百花在不應齊放時違令齊放,自愿墜入凡塵,受一世磨難。后心月狐奉玉帝詔下凡,臨行時,嫦娥告訴她,當令百花齊放,以顯威名。于是,心月狐下界,轉世成為武家女兒,后被唐太宗召入宮中,封才人。武則天廢唐改周時,一日,天降大雪,她因醉下詔百花盛開,不巧百花仙子出游,眾花神無從請示,又不敢違旨不尊,只得開花,因此違犯天條,被劾為“逞艷于非時之候,獻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時序顛倒”。于是玉帝就把百花仙子貶到人間。百花仙子托生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赴京趕考,中得探花。此時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有奸人陷害唐敖說他與徐敬業有結拜之交,被革去功名,降為秀才。唐敖對仕途感到灰心喪氣,便隨妻兄林之洋出海經商、游歷。
他們路經30多個國家,見識了黑齒國、白民國、淑士國、兩面國、犬封國等各種奇人異事、奇風異俗,并結識由十二名花仙轉世的女子,唐敖不僅次第搭救流落海外的「十二名花」,更陸續服食躍空草、朱草等仙家異物,有負重、躍高之能,也堅定其出世離塵之念,最后入小蓬萊成仙。
他的女兒唐小山思念父親心切,逼林之洋帶她出海尋父,游歷各處仙境,來到小蓬萊,從樵夫那得到父親的信,讓她改名“閨臣”,去赴才女考試,考中后父女再相聚。唐小山改名唐閨臣回國應試,武則天開科考試才女,錄取百人,一如泣紅亭石碑名序。才女們相聚“紅文宴”,各顯其才,琴棋書畫,醫卜音算,燈謎酒令,人人論學說藝,盡歡而散。
唐入小蓬萊山尋父不返。此時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的后代又起兵反周,攻破長安城外武家軍的酒、色、財、氣四關,擁立中宗復位,武則天仍被尊為“大圣皇帝”,她又下詔,仍開女科,并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紅文宴”。
主要角色
唐敖,才思敏捷,喜愛游山玩水,卻無心科考,只當了個秀才。其父臨終遺言要唐敖至少也得當個會元,自此唐敖開始發奮努力,終于得中探花,卻因曾與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結拜仍被降為秀才。他有意棄絕紅塵,便與女兒唐小山、舅兄林之洋、好友多九公等出海游歷,他們經歷了四十多個國家,見識了很多異國的風土人情。唐敖玩游之暇,教侄女林婉如念詩賦。他善良且重情義,一路上搭救了些由花神轉世的女子。在元股國,他救了兩條被魚民網件的人魚。為救林之洋,他冒險揭下女兒國修治河道的皇榜。到了小蓬萊山,唐敖被山中美妙仙境吸引,頓覺名利之心都盡,萬事皆空。又由于他吃過了仙草,終于入圣超凡,進山不返。女兒小山來此尋訪,他只是通過樵夫給小山一封信,要她改名閨臣,并約中過才女后,才可相聚。
林之洋,善良而多風趣的小商人形象。雖為商人,卻從不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他待人誠懇、樸實,很重情義。妹夫唐敖被革去功名,心中沉郁,想出海暢游以解愁悶,他爽快地答應了唐的要求,還拒收舟船飯食之費,建議用此錢買些貨物到海外銷售。一路之上,他盡著唐敖的性子游玩。唐搭救了些由花神轉世的女子,他全力支持,毫無怨言。歧舌國枝蘭音的病只有遠走外鄉方可痊愈,蘭音父親將其托付給唐敖,為安慰這父女二人,林之洋也連忙替妹夫應承下來。林之洋被女兒國國王扣留做“妃子”,纏足穿耳,板打倒吊,受盡磨難,在此孤立無援的時候,他得到了王儲陰若花的幫助。唐敖獲釋后,林不忘其恩情,救出了被后母陷害的若花姑娘。行至小蓬萊山,唐敖入山不返,林不聽大家勸阻,足足尋找了一個月,直到看見妹夫寫在石碑上的一首表示不再還俗的七言絕句,才肯承認唐確已成仙,只得含淚返回。侄女小山得知真情,堅決要去海外尋父,他又帶小山出海。他怕侄女思親成病,對其格外體貼,想盡辦法為小山消愁解悶。小山中了才女后,他又第二次陪侄女到海外尋親。
林之洋非常直率,當多九公治好歧舌國王子與王妃的病,國王送來了賞謝銀子,他勸推辭的九公:與其學那半推半就的俗套,不如從實收了。他在賣貨時,總是釘是釘,鉚是鉚,容不得半點含糊,且深諳物以稀貴的道理,商人作風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這樣,人們并不討厭他,卻因他的滑稽幽默,感到此人十分可愛。當他聽說翼民國的人是卵生時,就想買些人蛋回去賣給戲班做旦角,好從中發財,原來他是將戲劇中“旦”認做了“蛋”字,讀后叫人忍俊不禁。
多九公,年青時曾參加過科舉考試,雖才學滿腹,卻未考中秀才,他就丟下書本,作了海船生意,因折了本錢,便以替人管船拿柁為生。他八十多歲,身體卻非常健康,走起路來健步如飛。由于久慣飄洋,他見多識廣,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無一不知,還會治很多疾病。在歧舌圖他將王子、王妃的病治好,但他不貪錢財,一再推辭不受國王送來的謝賞銀子。在黑齒國,他以貌取人,未把黑女紅紅、亭亭放在眼中,他傲慢談學,結果受了學問更加淵博的兩個黑女的羞辱,以至于后來怕再挨考問,當場丟丑,一見到學館就心驚肉跳,不敢承認自己是讀書人。但多九公不計前嫌,當才女們進京趕考時,他又能悉心照料紅紅和亭亭。他在唐敖勸說下,把家傳糊口用的藥方,刊刻出來,以解人病痛。小山海外尋父,他在林之洋的邀請下,不顧年邁體弱,再次出海。多九公是一個忠厚、樸實、心地善良的勞動者形象。
其他角色
作品賞析
藝術特色
《鏡花緣》繼承了《山海經》中的《海外西經》、《大荒西經》的一些材料,經過作者的再創造,憑借他豐富的想象、幽默的筆調,運用夸張、隱喻、反襯等手法,創造出了結構獨特、思想新穎的長篇小說。書中寫了君子國、女兒國、無腸國、犬封國、聶耳國、玄股國等等這些國家,或是以人們形體的奇異,或是以人們生活方式的奇異,或是以人們特有的才學技能,或是以地方風土的特點,或是以地方特有的古跡文物,從各方面表現出作者極力擴張古人的幻想,要向中國之外發現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人們的愿望。
在《鏡花緣》文本的表層展示的是虛幻浪漫靜謐的萬般世相,而其深處卻一度奔突、沖撞著由生命的熱愛、執著與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張力支撐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識,這種對人類生存根本性問題的追問才是小說最具魅力的部分。
通過對于《鏡花緣》中幾十個國家的敘述,包括了正面的議論和側面的諷刺,不難看出,它所主張的和反對的,主要有這樣一些:第一,它主張男女平等。它要求女子也應自幼讀書,和男子同樣參加考試。它反對男子對女子的壓迫,尤其是對于纏足、穿耳這些摧殘人類肢體的行為,表示憤怒的抗議。胡適稱頌說:“這種制度便是李汝珍對于婦女問題的總解決。”
《鏡花緣》第十一、十二回中“君子國”的一大段,這些段落中提出了十二個社會問題。其中第十條“婦女纏足”和十一條“用算命為合婚”:
吾聞尊處向有婦女纏足之說。始纏之時,其女百般痛苦,撫足哀號,甚至皮腐肉敗,鮮血淋漓。當此之際,夜不能寐,食不下咽;種種疾病,由此而生。小子以為此女或有不肖,其母不忍置之于死,故以此法治之。誰知系為美觀而設!若不如此,即為不美!試問鼻大者削之使小,額高者削之使平,人必謂為殘廢之人。何以兩足殘缺,步履艱難,卻又為美,即如西子、王嬙皆絕世佳人,彼時又何嘗將其兩足削去一半?況細推其由,與造淫具何異?此圣人之所必誅,賢者之所不取。
書中的女兒國,想象有那麼一個以女性為中心的社會,“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不論是處理政治事務以及從事生產勞動,女子的智慧才能都無異于男子。并且用“易地而處”的方法來對照,說明作者所生活的當時中國社會上“男尊女卑”的許多制度的不合理。
作者又刻畫了許多“才女”,集中寫知識女性的才藝生活,雖然書中有關“才藝”的描寫固然有過多過濫之嫌,但細心分辨,完全可以看出其結合人物的塑造,于經史子集、醫卜星算、琴棋書畫等等“古典才藝”的描述,既秩序井然,又倏然變化,大體可視為作品的有機成分。
第二,它反對某一些迷信制度,類如因為選擇風水而置父母之柩多年不能入土,將子女送入空門,讓三姑六婆出入家宅,以及風鑒卜筮,講屬相,算命合婚等等。
第三,對文化方面,它反對八股文,瞧不起科舉中人,同情終身潦倒的秀才。它主張人人要讀書明理,博古通今。它希望有“或以通經,或以明史,或以詞賦,或以詩文,或以策論,或以書啟,或以樂律,或以音韻,或以刑法,或以歷算,或以書畫,或以醫卜”這樣的分科考試。作者以君子國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君子國是個"好讓不爭"的"禮樂之邦"。城門上寫著"惟善為寶"四個大字。"國主向有嚴諭,臣民如將珠寶進獻,除將本物燒毀,并問典刑"。這這里的人民互謙互讓。
小說以此來否定專橫跋扈、貪贓枉法的封建官場和爾虞我詐、苞苴盛行的現實社會,并且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筆,嘲諷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冒牌儒生。在"白民國"裝腔作勢的學究先生,居然將《孟子》上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這樣的不學無術之輩,又是視"一錢如命",盡想占便宜的唯利是圖者流。"淑士國"到處豎著"賢良方正"、"德行耆儒"、"聰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著都是儒巾素服。他們舉止斯文,滿口"之乎者也",然而卻斤斤計較,十分吝嗇,酒足飯飽后連吃剩下的幾個鹽豆都揣到懷里,即使一根用過的禿牙杖也要放到袖子里。作品以內外對照的手法揭露這些假斯文的酸腐氣,淋漓盡致地諷刺了儒林的丑態。
第四,對生活方面,它主張樸素節約,反對鋪張。反對日常飲食考究,弄得好吃懶做。反對盛宴待客。反對子女初生時的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的張筵設戲。反對“嫁娶、葬殯、飲食、衣服,以及居家用度”的“失之過侈”。
第五,對社會風氣方面,它要求真誠,反對假道學、偽君子。它贊美好讓不爭,謙恭有禮,遇善爭先。它反對嫌貧愛富。它主張與人為善,允許人“改過自新”。它反對爭訟。它要求把生死看得透徹,把名利心看淡。它極力嘲笑那些“明明曉得腹中一無所有,他偏裝作充足樣子”的沒有學識的人。
第六,它反對過分嚴重的剝削行為,例如無腸國的富戶那樣把在腹中通過的食物,“好好收存,以備仆婢下頓之用”,而且還舍不得讓仆婢盡量飽餐,要他們“三次四次”地“吃而再吃”。
總之,李汝珍理想中的社會,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鏡花水月,結合一百年來的中國現實來看,有的理想已完全成為現實,有的理想在一定程度為現實,有的再經過一定歲月可能成為現實。應該承認,凡屬李汝珍的理想,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性,是針對丑提出的真善美的構想,是引導人們除舊布新的火炬,是激發人們奮進奮劑。
文學批判
李汝珍雖然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但仍未能徹底擺脫舊意識的羈絆。或因時代的局限,或因保留陳腐的封建意識,李汝珍的國仍存在一定落后思想,他在提出主張和批評時,就有許多拘迂而不徹底的地方,甚至有企圖用復古來代替改革的地方。
首先,作者思想傳統,他認為:“下民”是沒有知識的,對于一切不良的風氣,是不負多大責任的;讀書人——尤其是讀書人中間的“君子”,卻應該帶頭矯正那些不良的風氣(第十二回君子國吳之和、吳之祥談話中,特別顯露這一看法)。因而,書中所反映的一些現象,大部都是當時中層以上社會中的現象。尤其是在海內外國家的描述中,無一處否定君主制討武戰爭中反映了維護唐王朝的正統觀念。在敘述武后恩旨中宣傳婦女節觀念;在寫到黑齒國街頭行人時,男女分行在左右,體現男女有別思在寫到百名才女時,沒一人是具有愛情欲求的人,其中凡是結婚的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無一人是自由戀愛成親的;李汝珍把自由戀愛看成間濮上的罪惡行為。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傳布“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歧視婦女的錯誤思想,在描述靖人國的兩種人時,一種是詭詐異常的小人,一種是吐絲纏死男嬌滴滴婦人。
其次,作者在某種程度上宣揚迷信。在他批評殯葬講求風水迷信行為過后,又通過才女之口大傳六壬神課。他批判屠殺耕牛時,雖不乏正確觀點,但也有迷信的因果思想。特別是他在描繪一個美好的理想國的同時,又讓主人公唐敖厭棄現實、走向逃世隱遁之路,反映他入世和避世的矛盾心理。
最后,書中為了表現眾才女多才多藝,讓才女們一個接一個講經書,談歷史,論音韻,說文藝。這些知識學問在小說中泛濫成災,就成為最大弊端。《紅樓夢》也有談詩論畫,說樂理講脈象,乃至藥方等描寫,但給讀者的感覺和 《鏡花緣》大不相同。《鏡花緣》中這些知識學問,不但不能解人睡魔,令人噴飯,反而使人感到作者借人物之口,賣弄知識學問,刺刺不休,枯燥無味,令人不能卒讀,昏昏欲睡。而且這些知識學問只能說明某一才女的知識專長,和反映這一才女對社會矛盾的看法,與人物個性特征毫無關系。這些知識學問覆蓋在人物情節之上,淹沒了小說的特征,形成販賣各種知識學問的雜貨鋪。
寫作手法
夸張手法:在大部分諷刺性作品中,夸張——這種諷刺手法被大多數作家所鐘愛,李汝珍在表現特定的諷刺內容時,也使用了這種手法。他將某種需要表現的性格或現象有意放大,讓作品中喜劇人物主觀上的假定邏輯與現實生活中的正常邏輯相錯位,從而產生與眾不同的效果,深化作者想要表達的諷刺性內容。在《鏡花緣》這部作品中,夸張手法就運用得恰到好處。
書中第十四回,唐敖一行人來到了無腸國,多九公向唐、林二人介紹了此國國人的特色。此處之人“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隨即一直通過”,而那些想發財的人家“因所吃之物,到了腹中隨即通過,名雖是糞,但入腹內并不停留,尚未腐臭,所以仍將此糞好好收存,以備仆婢下頓之用”。然而就是這樣,那些想發財的人家仍嫌不夠,不但不讓仆婢吃飽,而且“三次、四次之糞,還令吃而再吃,必至鬧到出而哇之,飯糞莫辯,這才另起爐灶”。如此夸張的描寫讓讀者在捧腹發笑的同時,更看到了那些為富不仁、刻薄成性的富人們的丑惡嘴臉。他們為了一己之利,不顧下人們的死活,這不僅僅是作者的有意夸張,更是現實世界的真實寫照。
漫畫手法:《鏡花緣》這部作品描繪了奇幻的世界,帶有很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然而作者對書中海外異國的人情物態的描寫并非隨心所欲的胡亂勾描,而是根據其所要表達的寓意,運用漫畫的手法細致勾勒。眾所周知,漫畫在諷刺一些人或事時,所產生的效果往往比用語言直接敘述強得多,李汝珍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把白描的手法再略作夸張,變形,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國家的主要特征,讓人感到滑稽可笑并能悟出此中真義。
對比手法:李汝珍通過運用對比手法對科舉制度予以了諷刺,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和同一人物的前后對比,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們精神上的毒害,在對比中進一步諷刺那些裝腔作勢、胸無點墨的冒牌文人,暴露其丑陋的內心精神世界。
名家點評
胡適:李汝珍所見的是幾千年來忽略了的婦女問題。他是中國最早提出這個婦女問題的人,他的《鏡花緣》是一部討論婦女問題的小說。他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男女應該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選舉制度。
我們先要指出,李汝珍是一個留心社會問題的人。這部《鏡花緣》的結構,很有點像司威夫特的《海外軒渠錄》(今譯《格列佛游記》),是要想借一些想象出來的‘海外奇談’來譏評中國的不良社會習慣的。
對此兩節,這兩項都是婦女問題的重要部分;我們在這里已可看出李汝珍對于婦女問題的熱心了……李汝珍對于女子問題,若單有君子國那樣干燥枯寂的討論,就不能算是一個文學家了”。胡適認為,《鏡花緣》里最精彩的部分是女兒國的這一段。這大段的宗旨只是“要用文學的技術,詼諧的風味,極力描寫女子所受的不平等的,殘酷的,不人道的待遇”。甚至說:這個女兒國是李汝珍理想中給世間女子出氣伸冤的烏托邦。
魯迅:論學說藝,數典談經,連篇累牘而不能自已矣。
周作人:我年幼時所喜歡的是《鏡花緣》。林之洋的冒險,大家都是賞識的,但是我所愛的是多九工,因為他能識得一切的奇事和異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