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古代最有智慧的書,被稱為“群經之首”“萬經之源”,同時也被當作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結晶,可以說,讀懂了《易經》,也就讀懂了一大半中國文化。
““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從伏羲畫卦開始,《易經》經歷了《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也經歷了從伏羲到周文王,再到孔子,其中的內容紛繁復雜,浩若星海,想要讀懂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
剛開始讀書,越讀越厚,這是因為內容太過雜亂,頭腦中沒有任何頭緒;但是當你真正懂了其中的精髓,書就會越讀越薄,這是因為你對書的主旨已經十分明了。
《易經》的道理也是這樣,整部經書的精髓其實只有三個字:理、象、數。
什麼是理呢?理就是道理,也是事物運行的規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其要遵循的規律,小到蛙叫蟬鳴,大到日升月落,都是如此。
《易經》中的理歸納起來有三點,叫做三易,即不易、簡易和變易。
其實,這三點要說的意思只有一個,那就是易,也就是變。
不易,就是不變,世間萬物,只有變才是永恒不變的;
簡易,就是世間億萬個道理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變;
變易,就是世間萬物隨時出于運動變化之中,當然也包括人情。
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人世間的所有東西都是暫時的,正所謂月滿必缺,否極泰來,任何的壞運氣和好運氣都是一時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王莽篡位,又怎是福氣呢?
正所謂:才子佳人一捧土,王侯將相三尺穴,一切榮華不過黃粱一夢。
黃粱夢
第二個要說的道理叫作象。
所謂的象就是表象,即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表面現象。所有的深層道理都要靠我們能夠看到的表象去研究,比如我們能夠看到鐘表的指針在動,能夠看到水往低處流,能夠看到太陽升起,能夠看到月亮的圓缺變化,這些都是象。
看到象才能去追尋藏在背后的理。太陽為什麼會升起?那是因為地球自轉;月亮為什麼會有圓缺?那是因為地球,太陽和月亮的位置關系變化。
第三個要說的叫作數。
數就是象的變化所要遵循的規律。
打比方說:一個小時等于六十分鐘,一分鐘等于六十秒,這就是數;
再比如說:每個月初一,月亮的面積是最小的時候,每個月的十六,月亮是最遠的時候,這就是月亮運行的樹。
世間所有的東西背后都有數。
再往大的方面講,每個朝代也有自己的樹,叫作命數,比如朝代更替的三百年規律。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易經》中的理、象、數在實際生活中怎麼運用呢?
我們要先通過象去觀察,去入手。比如你看到一個人面色不善,這就是象;然后通過觀察,詢問等方式知道原因,這就是理;之后再決定要怎樣化解,這就是數。
這里是易道傳習社,學習《易經》的小學生,以上所說只為拋磚引玉,歡迎大家批評斧正。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