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奶女神明巖

解夢佬

畢家河

作者 | 周志峰

漢江是長江的支流,文川河是漢江的支流。文川河古已有之,古稱紋水,又稱文水、門水。《水經注》載:“漢水又左會文水,文水即門水也。”也有古文字記載:文水古入漢江,“兩水相合,灣環而流,有似紋字,故名紋水,紋即文”。

文川河源于城固西北部秦嶺南麓的鵝風包南坡。鵝風包海拔1909米,位于漢中、留壩、城固交界之處。一腳踏三縣,一雞鳴三地。文川河全長48.3公里,流域面積223平方公里,流經畢家河、老莊、文川、崔家山、龍頭、柳林等城固西部重鎮。晉代,在沙河營高橋溪口注入漢江。后來,時代變遷,滄海桑田,漢江主河道南移,梁家庵一帶形成新的路地,文川河在漢白公路橋南折向東流,經沙河營、司家鋪村南,東流南下而入漢江。1970年,修建陽安鐵路時,改文川河直下,南入漢江,將梁家庵村分為東西兩半,村中跨河建橋相通。

畢家河是文川河的上游山區段。當地人把鵝風包至千山水庫這一段稱為畢家河,蓋因該流域內有畢家河村的緣故吧。2000年前,畢家河還是鄉人民政府所在地。2001年,撤鄉并鎮時原畢家河鄉撤銷,并入老莊鎮。當時,畢家河鄉人口僅1558人。

畢家河從鵝風包發源,不拒涓涓細流,接納千溝萬壑,澗溪叮咚,從不同的山溝流出清澈見底的溪流,匯聚成一條奔騰不息的畢家河,流過群山環抱的山村,流過清崖夾峙的溝谷,一路流向谷口的千山水庫。千山水庫是文川河中游沿線村鎮及陜飛公司幾十萬人的飲水源地。水面寬闊,水質清洌,“山環綠水煙中蕩,水映青山鏡里飄”。水庫呈S形,極像一個八卦圖,左岸一條水泥路,北向通往15公里外的大木廠村。

八字奶女神明巖

15公里的畢家河水泥路,伴著汩汩南流的畢家河水,綠木蔥蘢中奇山異水迭見,還串聯著楊侯禪院、建基崖、洞陽宮等佛教道教圣地。畢家河是一串珍珠鏈,它們便是點綴在這條鏈子上的三顆熠熠生輝、光彩奪目的珍珠。

從城固陜飛彤輝小鎮出發,跨過畢家河東北而行三公里許,層巒疊翠之中坐落著一座不太起眼的獅子山。獅子山背靠珍珠山,南臨廣家巷,山并不高,但因楊侯禪院而名揚四方。獅子山頂的一個緩臺上,一座造型別致、環境優雅、中西合璧、風格獨樹的佛教叢林道場——楊候禪院,赫然在目。

據城固《建基崖碑記》載:“在宋也有開國侯楊從儀歸休與珍珠山下,后人建有楊侯院”,以紀念他興修水利造福一方的功德。《嘉靖城固縣志校注》標明:“民國年間訛為羊吼院”。其實,至今各種地圖上還是標著訛名“羊吼院”。據楊侯院內現存的碑文記載:楊侯禪院在明代的永樂、清代的順治、光緒及民國26年(1937年)皆重修或翻修。昔日,禪院分東西兩院,規模宏大,佛土莊嚴,僧眾晨鐘暮鼓,清燈古剎,誦經念佛,坐禪修行。雖歷盡滄桑而香火彌盛。

踏入楊侯禪院的山門廣場,西南方有七座泰式風格尖頭圓肚方座的純白色佛塔,向你渲染著濃郁的異國情調。山門兩側金底黑字的楹聯頗耐人尋味:“佛教非宗教密宗禪宗凈宗宗宗指歸,寺院即學院學佛念佛做佛佛佛相應。”大致意思是說無論哪一種佛教,終究萬法歸一,一歸于心。修行就是修心,修行終究要回歸自性,明心見性,才能達到無任何分別執著的智慧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眼前的楊侯禪院是1997年在頹廢的原址上相繼建成的。修建了山門一座,鐘鼓樓兩座,楞嚴五佛塔一座。建造大雄寶殿七間,念佛堂五間,藏經樓三間,接引殿三間,圖書館三間,念佛堂三間,香積廚三間,寮房八間,衛生間一間,方丈室五間。雕塑香樟木佛像十五尊,鑄銅佛像五尊,大型彩繪佛像四幅。對院內環境進行了美化,修建放生池一座,涼亭兩座,修長廊,建廣場,把一個昔日破損不堪的寺廟建成了殿堂莊嚴,環境幽雅,道風純正,道場清靜的現代文明寺院。

進得山門,只見香火冉冉,梵音裊裊,善男信女如梭。“金盆洗手”的香爐昭示人們要從善如流,洗罪孽以渡苦海,講慈悲而即回頭。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清清白白。一泓碧水放生池,長廊假山八角亭。風動芭蕉柳拂面,水照寶剎竹頷首。天王殿上,大肚彌勒開口笑;大雄寶殿,金身三尊莊嚴立。香樟銅像彩繪佛,楞嚴五佛觀世音。紅柱黃墻青瓦脊,樓堂館殿清凈土。

天王殿旁是楊侯楊從儀的塑像。楊從儀(1092--1170年),陜西鳳翔人,南宋抗金名將。宋靖康丙午年間(1126年),金人南犯,楊從儀毅然投身吳玠、吳璘領導的如火如荼的抗金戰斗中。楊從儀驍勇善戰,先后率軍襲陳倉,鎮梁洋,屢建奇功。楊從儀于紹興五年(1135年)曾任洋州(今洋縣)知州時修復了淤塞多年的張良渠(即楊填堰的前身)。修浚后,灌溉城、洋二縣16500余畝良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金和議破裂,金兵大舉南反,楊從儀奉吳璘命令飛奪大散關,斷其糧道,迫金兵逃竄。楊從儀功升和州防御使,賜爵安康郡開國侯。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楊從儀卒于官位,享年78歲,葬于城固寶山丁家村。楊氏家族人丁興旺,后裔多于城、洋二縣繁衍生息。《宋史.楊從儀傳》稱其“居高位不以其貴驕人,殉國而不徇私,懷義而不懷利”。實乃千古高風亮節之人!

八字奶女神明巖

精妙絕倫的美麗建筑是院中的海會樓。海會樓單檐歇山頂的門洞上方,題寫著“海會樓”三個寶石藍底的溜金大字,再上方畢恭畢敬的雕著釋迦牟尼佛的圣像。淺藍色的墻上雕著六個襟飄帶舞的飛天女神。她們騰云駕霧,長袖飄飄,舞動身上鮮艷柔軟五彩斑斕的絲紗,為佛陀、菩薩及眾神奏樂歌舞,渲染著西方極樂世界歡樂祥和的氣氛,彰顯著飛揚靈動、飄逸莊嚴的極樂凈土的殊勝。

站在楊侯禪院,北望珍珠山云鎖霧繞,如夢如幻。眼前的楊侯禪院在青山的懷抱之中,隱匿于郁郁綠林深處。誰能想到在這里會有這般如詩如畫的寺院、風格迥異的建筑、靜寂肅穆的一方凈土、一方勝景、一方佛門圣地?

如果說楊候禪院的特點是藏風納氣,建基崖便是鋒芒畢露。從彤輝出發,沿著千山水庫左岸逆行十來分鐘就到了一個蝴蝶型的川地——畢家河村,畢家河穿村而過。畢家河村現在屬城固老莊鎮,人口才300多,清順治年間以畢姓居住此河畔而得名。畢是這條河的姓,亦是這座村莊的姓。平坦的河畔,分布著幾十畝黑油油的莊稼地。石橋、古樹、炊煙,白墻、紅瓦、奇峰,無不讓人凝思,讓人留戀,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

這是畢家河溝谷中唯一一塊比較開闊的谷地。過了畢家河村沒有幾分鐘就到了建基崖。

站在畢家河的一座石拱橋抬頭仰望,左岸一條登山石梯路從山頂垂下。順著石梯往上走,山路并不陡峭,路邊叢林幽深,怪石嶙峋,青藤翠蔓爬得到處都是。藍天白云下,那座突兀的峰頂懸崖上隱約可見有一座道觀建于一個天然巖洞內壁上,呈弧形帶狀分布著,顯得恢弘壯觀、神秘莫測。

那兀立的孤峰叫鷹頭崖,遠遠望去恰如一只雄鷹危坐,目光如炬,傲視蒼穹。崖峰拔地而起,端直擎天,在直貫云霄的一剎那倏然前伸,化為老鷹前頜,然后漸漸回收,戛然而止,形成鷹冠峰頂。陡峭、高聳,鉆進了蒼天暮云。此峰如鷹傲立,鷹的尖尖勾喙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打磨成凸出的鏤空懸崖。崖下凹進的建基崖道觀就像含在它的嘴巴里一樣。

爬了數不清的臺階,穿過山門,迎面矗立著一塊巨石。穿過巨石與山崖間的狹窄通道,只見建基崖道觀依崖而建。

建基崖道觀始建于明宣德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道觀依山就勢,為兩邊低中間高的磚木結構閣樓,左邊高五層,右邊高四層,木質樓梯相接。分東西兩處,中間有一條長約5米的狹窄的山洞相連。南北長50米,高約10米。在建文帝當年逃難落腳的洞口,供奉著建文帝塑像,黃袍加身,長髯飄飄。遺跡有棧孔、柱孔、明代摩崖題刻1方、清光緒三十四年石碑1通、民國十年石碑1通。據清代及民國石刻記載,這個石窟寺創建于明代,供奉明建文皇帝,清代及民國重修,文革中再遭重創,1982年及1994年兩次復建。現有磚木結構房屋20間。

崖上一通光緒三十四年的石碑上書:“其北古峽以內,有明巖一所,嶄然削成。巖穴塑有神像,披發跣足,身著黃袍,相傳為有明建基皇帝。”從中尚可看到明朝不知所終的建文皇帝落難建基崖的一點蛛絲馬跡。傳說建文帝朱允文曾在此避難修煉,在此得道成仙。更為神奇的傳說是這位朱皇帝得道后由此出發,云游四海,走向海角,終了天涯,從此再無音訊,不知所終。山野的口口相傳為這座外形獨特的鷹崖峰氤氳出神奇的撲朔離迷來。

佇立壁立千仞的建基崖上,憑欄遠眺,群山環抱,奇峰聳峙,乳霧縹緲,溝底的山路和畢家河水似銀練飄舞,在河谷間蜿蜒起伏。

建基崖下,畢家河畔,有一個叫三流水的三岔路口。從這里右行沿著蜿蜒的山路爬坡,過了紅花村向東北行約十多公里的山巔上,有一座棲于山水云霧間的千年古觀——洞陽宮。

洞陽宮頭枕秦嶺重巒,藏于老君山巔。群峰拱衛,松杉溢翠,靈崖古觀,風光獨秀。它終年云窗霧閣,翠幔重重,嵐靄騰騰,勝似仙境。

據《水經注》載:“漢水又左會文水,文水即門水也,出胡城(位于今城固縣城西約十公里的柳林鎮古城村)北山石穴中。長老云:杜陽有仙人宮,石穴宮之前門,故號其川為門川,水為門水”。清《城固縣志》載:“門水即今文川河,杜陽仙人宮即洞陽宮”。據此可見洞陽宮始建于1500多年的北魏以前,是陜南有史可稽最早的道觀。

八字奶女神明巖

明英宗天順元年(1459年)被皇帝封為“通微顯化真人”的著名云游道士張三豐重建洞陽宮,從此洞陽宮聲名大振;清乾隆年間,又經道徒陳本秀修復,還修了長約百余米的大城墻一圈,并栽植松杉3000余株;乾隆50年(1785年)立碑一通云:“宮名洞陽,松杉蒼蒼。”;宣統三年(1911年)道徒劉宗德又主持修石梯路三百六十階,打石水缸一口;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道徒魏成新在此修靈官崖3間,并修張爺洞、太白廟4間,黑虎泉1間;民國二十七至三十一年(1938--1942年),翻修洞陽宮房屋64間;1985年又修復三清殿,玉皇殿、十王殿和土地廟,洞陽宮便分上、下兩院,漸成現在的規模。

洞陽宮是歷代道教勝地。張爺洞、逼火城、拔池獻花等離奇傳說至今仍膾炙人口;嘉靖香爐、萬歷鐵鐘以及珍貴的匾額、明至民國時期的石15通碑等文物古跡歷歷在目。尤其是1932—1933年間,中共陜南特委書記張德生領導紅29軍第三游擊隊以洞陽宮為根據地,以畢家河為半徑,堅持開展對敵游擊戰,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南(鄭)城(固)褒(城)邊區革命委員會(機關駐地在城固畢家河大木廠),為中國革命做出了貢獻。至今,洞陽宮南天門外的古杉樹上還留存有反動派圍剿游擊隊時的彈痕。

洞陽宮山林青翠,環境清幽。路旁林木繁茂,濃蔭匝地。山上古樹參天,郁郁蔥蔥。特別是現存的110株六百多歲高齡的古松杉,高大偉岸,蒼翠挺拔,環列孤峰,擎天傲立,給這神奇的古觀平添了無窮的清靜悠然韻味。

洞陽宮明清建筑群依山就勢,建筑布局錯落有序,對稱穩重。飛檐翹角,靈動飄逸,院落殿堂,整飭嚴謹。所有樓閣堂宇精妙架豎構造,瑰麗幽雅,意境深遠。所有構筑材料精心遴選甄別,內斂含蓄,融合自然。大部分建筑內還保留著清至民國時期的塑像。這些泥塑或巍峨神圣,或憨態可掬,或正襟危坐,或俊俏可愛,或鶴發童顏,或道骨仙風,形態各異,風格迥然。

穿過山門,拾級而上,拐彎處就是一座六角碑亭,保存著一些寶貴的碑文。沿著圍墻來到下院,下院是個四合院,主要承擔著道長居士們的飲食起居念誦功能。左轉踏上登山古道,便來到南天門,也就是上院。里面有三清殿、玉皇殿和十王殿。南天門外,蓊蓊郁郁的古松杉環伺而立。穿小徑,越密林,走崎嶇山道,探陡峭懸崖,拔木井、太白廟、黑虎泉、張爺洞、張三豐手印、腳印等古跡一一呈現。

八字奶女神明巖

站在洞陽宮前的山嘴回望來路,但見一條長龍蜿蜒纏繞在山腰之間,在密林中若隱若現,飄然而去。遙望遠處,那一抹抹遠山青蒼如黛,綿延千里,云出山岫,山藏云間,美奐美輪,如詩如畫。

仙山奇峰下,悠長的畢家河穿山越嶺,沖刷出蜿蜒曲折的河床,兩側綿延的群山分別從主峰順著或逆著畢家河自然伸展,蒼勁雄渾。峰回路轉,山溪流潺潺,澗水鳴濺濺,激流或奔涌湍急,或飛短流長,銀瀑幽潭交錯,巖壁危石兀立。

澄澈的流水為這靜謐深遠的山澗跳動著悅耳的音符,跌宕起蓬勃的生機。清凌凌的畢家河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這片高山、大地、密林,滋潤著綠樹、山花、野草,滋養著山里人家和美麗的山鄉田園。

畢家河是一串珍珠鏈,楊候禪院、建基崖、洞陽宮便是點綴在這條鏈子上的三顆熠熠生輝、光彩奪目的珍珠。治水惠民的楊從儀、神秘精修的建文帝、超然悟道的張三豐便是這些珍珠放射的縷縷光芒,大木廠、畢家河、洞陽宮的紅色傳奇更加使得這串銀鏈大放異彩!

(圖片素材來自網絡)

—END—

【專欄作家】周志峰,在報刊及網絡發表有散文詩歌作品等,陜西省作協會員,現居陜西洋縣。

摘選自:讀書村,版權屬作者所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