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何認識和讀懂一座城市?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看來,一座城市可以有很多種面向,但其所蘊含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是他關注的重心。感知和觸摸城市的歷史想象與文化記憶,除了文字以外,還可以通過圖像這一更為直觀的形式。早在近百年前,有一位極具文人雅趣的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就曾策劃、編制了一套《北京風俗圖譜》,成為今天我們了解那個遙遠的北京、遙遠的中國彌足珍貴的材料。以下是陳平原教授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
在我看來,一座都城,有各種各樣的面向。有用刀劍刻出來的,那是政治的城市;有用石頭壘起來的,那是建筑的城市;有用金錢堆起來的,那是經濟的城市;還有用文字描出來的,那是文學的城市。我關注這幾種不同類型的城市,但興趣點明顯傾向于最后一種。一座城市的歷史想象和文化記憶是我關注的重心,經由史家的學識和文人的激情,用文字塑造出來的北京城,最容易感知,也最好觸摸。
在某種意義上,城市是建起來的,也是說出來的——尤其是城市所蘊含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即內在的力度和美感,需要人文學者幫助發掘出來。今天我們從圖像的角度來討論北京這座城市,首先從一個日本學者——青木正兒說起。
既有學問又有文人氣的日本漢學家
青木正兒是日本著名漢學家,他的專業是戲曲研究,著有《中國近世戲曲史》《元人雜劇序說》《中國文學概說》《中國文學思想史》《清代文學評論史》等。
但我們讀青木,不能只讀他的批評史、戲劇史,還要讀他的游記,讀他的隨筆。青木正兒是一個非常有文人趣味的學者,他對學問及生活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學藝術,從鐘鳴鼎食到竹頭木屑,全都感興趣。這種廣泛的趣味使得他性情優雅、文章灑脫,通曉琴棋書畫、吃喝玩樂,尤其擅長茶和酒。他真正把愛好和學問合二為一,實在讓人羨慕。原日本中國學會理事長小川環樹曾經寫文章說,青木先生讓我們特別感慨的有三點:第一,做學問不分專業、不斷代;第二,文體無往而不可,可以嚴謹考證,也可以放曠闊達;第三,兼有藝術家的匠心獨運、專業學者的耐心品質,兩種不同的風格在他那里得到很好的結合。這是以前老一輩身上獨有的、在后輩中越來越難得的趣味。
最近十年,青木正兒在傳統學術著作之外的“不怎麼專業”的書也陸續被翻譯介紹給中國讀者。如1999年光明日報出版社推出王青譯《兩個日本漢學家的中國紀行》,其中收錄青木正兒的《江南春》和《竹頭木屑》;2005年中華書局刊行范建明譯《中華名物考(外一種)》,這“外一種”便是談論美食的《華國風味》;2008年中華書局又推出盧燕平譯注《琴棋書畫》;2019年秋冬之際,東方出版社出版了《北京風俗圖譜》。由此,我們得以更真切地了解一個不那麼學究的、既有學問又有文人氣的日本漢學家。
在青木正兒眾多的著作中,由他編圖、內田道夫解說的《北京風俗圖譜》是今天要講的主角。1925-1926年,青木正兒在北京留學,當初他沒有住在大學,就在北京市里面住下來,然后到處走、到處逛,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當時,他有感于整個北京在迅速地西化,于是申請了一筆錢,來做《北京風俗圖譜》。這里面涉及傳統中國的歲時記、名勝圖、禮俗志、外銷畫以及三百六十行,等等。
為什麼想到將風俗圖譜化?
《北京風俗圖譜》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1964年日本平凡社的黑白版,是小32開的,上下兩冊;第二個是1986年平凡社的橫16開的彩色版;第三個是2019年東方出版社的中譯本,彩色板,橫16開,一冊。三個版本編輯的思路不一樣,但底本都是日本東北大學圖書館的那冊圖譜。2019年的中譯本,對前面兩個版本都有所增補,我今天演講用的很多資料是從這里出來的。
青木正兒在北京留學期間,北京正熱衷于做風俗調查。19世紀,風俗調查由英國的學者首先提倡,此后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1922年,北京大學成立了文科研究所,文科研究所國學門里有各種各樣的工作,比如歌謠調查、考古、風俗調查等。1922-1923年,北京大學開始籌備做風俗調查,并在《晨報副刊》上登出了張競生制作的《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風俗調查表》,總共準備調查32項中國人的生活習慣。
幾乎在張競生開始做北京風俗調查的同時,日本學者青木正兒來到北京做風俗圖譜,但兩個人的趣味方向是不一樣的。張競生看中社會功能,比如婚姻那一項,他希望調查童養媳問題、婚嫁人的年齡、聘金、婚禮過程規矩、鬧洞房等,都是當初中國婚禮相關的風俗,他想在此基礎上做社會批判;而青木正兒是外國人,他想了解中國的婚禮是怎麼搭棚結彩、送妝、上轎、迎親的,諸如此類。一個強調風俗的社會功能,更多地帶有批判的眼光;一個關注風俗的視覺效果,將其作為一種知識來傳播,他們研究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那麼,青木正兒為什麼會這樣想問題呢?他曾經在自序中說,自己當年在京都大學讀書的時候,念中國文學遇到很多困難,尤其是風俗方面的。有一天,他讀到了上海出版的《點石齋畫報》,回老家又看到了舊書店里賣的《清俗紀聞》,這些書都把風俗圖譜化了。這個時候,他發現讀起來特別帶勁,因為房屋構造、室內家具、服飾等事物,以圖片形式呈現一眼就能明白,但用文字來描述其實是說不清楚的。因此,在圖譜輔助下讀中國文學、了解中國文化,是青木正兒的秘籍。
確實,要學習外國文學,除了字詞等技術因素外,器物及文化習俗的了解最為艱難。很多器物、習俗及生活方式,本國讀者耳濡目染,乃至習焉不察,而外國讀者則可能云里霧里,須認真鉆研才能弄明白。某種意義上,青木正兒最初的設想,只是服務于中國文學教學,也就是說,為日后的學習、研究者了解那個遙遠的中國提供方便。沒想到時代變化如此劇烈,而中國學者又沒能及時制作類似的風俗圖譜,以致今天看來,青木的工作顯得彌足珍貴。
外銷畫與三百六十行
談到圖像,有一種特殊的藝術品種是繞不開的,即18、19世紀以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外銷畫。外銷畫,簡單來說,就是由中國畫師繪制的、專供輸出國外市場(歐美等地),采用透視法、色彩暈染等西洋繪畫技法的畫作。外銷畫繪制的主要內容就是“三百六十行”(指各行各業的行當)。從這些外銷畫中,我們能體會到中西結合的審美,也能了解當時真實的生活圖景。
畫了畫賣給外國人,在19世紀以后的北京是一個很正常的買賣。在北京的南堂、北堂,有很多傳教士對中國風俗有興趣,民間畫工畫了風俗圖賣給他們,或者他們出錢雇畫工畫風俗圖,都是很普遍的事情。外銷畫就像一種工藝品,這種重彩工筆北京風俗圖,在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文化方面是有意義的。如果著意向外國人介紹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最合適的選擇就是三百六十行。目前能找到的描繪三百六十行的系列圖畫,最早應該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浙江收藏家金德輿在乾隆南巡時進獻的《太平歡樂圖》。《太平歡樂圖》是一套記錄杭嘉湖地區的風俗、展現老百姓安居樂業、百工技藝場景的寶貴生活長卷。它所記錄的民俗、飲食、特產、百工技藝等,可以說包羅萬千,從彈棉花、箍桶、修鞋、刻圖章、捏泥人,到賣雛雞雛鴨、賣糖粥、賣蠶桑等應有盡有。1909-1910年,上海的《圖畫日報》里面有一個“營業寫真”,總共連載了456幅,講的也是各種各樣的職業,例如排字、運輸、賣報、賣小說等,介紹各種各樣的新行當、新職業,大大地補充了以前的三百六十行。
可見,以三百六十行為切入口,關注民間生活及風俗,可以是外國游客,也可以是本國民眾;可以是民間畫工,也可以是文人雅士。現藏于國家圖書館的清代民間藝人繪畫稿本《北京民間風俗百圖》,收錄的圖畫均出自民間藝人之筆,描繪內容包括中醫診脈、高蹺、耍飛叉、背包送報人、做蠟燭者等。而陳師曾畫的《北京風俗圖》,現在藏于中國美術館,書中有34幅近乎速寫或漫畫的風俗圖,譏諷時事,呈現斑斕多姿的人間世態。這兩本書,一個是文人的筆墨情趣,一個是民間的彩色工筆,也許陳陳相因,但是各有其價值。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細看陳師曾的《北京風俗圖》與無名藝人的《北京民間風俗百圖》,我們會發現文人雅士和民間畫師各有所長。就畫作本身而言,我們當然更推崇陳師曾,他是著名畫家,其筆墨情趣到今天為止仍受到很高的評價。但是,如果你想了解北京的風俗,陳師曾的風俗圖其實不如民間的工筆重彩。民間的工筆重彩勝在細節,對于想了解風俗的人來說更有參考價值。
編圖者的眼光及趣味
最早出版《北京風俗圖譜》的時候,封面并沒有署青木正兒的名字,署的是“內田道夫解說”,也就是給117幅圖作注的中國文學教授。從第二版開始才署上了“青木正兒編圖”。今天我們逐漸意識到,青木正兒作為一個主編、策劃,他的功能和貢獻更值得關注。
當然,我們應該承認內田道夫這位中國文學小說研究專家的貢獻。最初只是117幅風俗圖,沒辦法在日本出版,內田道夫為圖作注花了很多工夫。我舉一個例子,開篇的《春聯門神》,他引用了《風俗通》《荊楚歲時記》《晉書》《夢溪筆談》《歲時廣記》《清俗紀聞》等來自中日兩國各種各樣的資料,去解說這幅圖。117幅圖,每一幅圖他都引經據典、仔細解說,這是費了很多功夫的。所以《北京風俗圖譜》出版的時候,青木才會特別致謝內田道夫。
可是后來我們越來越覺得,青木正兒發凡起例的苦心孤詣,更值得表彰。在我看來,青木正兒就像一位導演,他對這本圖冊起了關鍵性作用,他對圖冊的立意、規劃、指揮調度,在這部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1964年平凡社版的《北京風俗圖譜》,冠有青木正兒的原編者序,中間一段講述他在北京的游歷,很能見作者性情:“本來我是以戲曲小說為中心研究文學的,故而對相關的風俗特別有興趣。前些年游江南之際,雖走馬觀花,但不敢稍有懈怠。由于在北京逗留了一年,所以能有機會專注實地考察。在那里,只要有機會就去熱鬧的場所,在擁擠的人群中穿行,或是在廟會的小攤兒上閑逛,或是在僻靜的胡同里徜徉。我覺得北京雖然還保留著很多舊的風俗,但也逐漸隨著西化而消失。如果現在不將其記錄下來,不遠的將來就會湮滅。因此保存的方法之一,就是制作此圖譜。”
作為一個留學生,“只要有機會就去熱鬧的場所,在擁擠的人群中穿行”,如此心態,兼及旅行者的好奇、研究者的嚴謹,以及詩人的浪漫情懷,有點像談論“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的本雅明。青木正兒的隨筆《竹頭木屑》中談及北京生活的內容,或許可以與《北京風俗圖譜》的制作相勾連。
《竹頭木屑》中有一則撰于1927年1月的《從春聯到春燈》,對北京新年的描摹十分精細:“我在北京過了一次正月,當然是農歷,年底哪里都是忙亂的,我輩閑人被稱作溜達派,為了名副其實,就來到熙熙攘攘的東四牌樓大街信步走去,旁觀街上的景象。”“中國正月以春聯開始,以春燈謎結束,這表現了文字大國的風雅,也讓我們這些中國癖隨喜。但是隨著西洋文明的襲來,這種風俗也漸漸衰落了,我希望這斯芬克司一樣的老大國仍然像斯芬克司一樣長眠,留著謎讓世人去猜。”因此,在《北京風俗圖譜》中,青木正兒選擇以《春聯門神》作為開篇,他認為這最能代表中國人對春節的想象。畫面上,建筑樣式、人物衣著及神態栩栩如生,就連門神兩邊的對聯也都清晰可辨:“瑞日芝蘭光甲第,春風棠棣振家聲。”
一座城市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
《北京風俗圖譜》的一個很大特點,是歲時和名勝的結合。歲時記是中國一個很大的文學門類,每一個節氣都有大量的詩歌。歲時記之外,一個城市的風光和人情其實也很重要。《北京風俗圖譜》跟一般的歲時記不一樣,它把歲時與這個城市里的名勝古跡或場景聯系在一起,比如“廠甸年節”“白云開廟”“什剎賞荷”等。春節在廠甸里面賣書、賣雜物,夏天在什剎海賞荷花,這些都是有特定情景的。風俗場面與都市景觀合一,這是很好的思路。
《北京風俗圖譜》的“市井第六”最接近傳統的三百六十行繪畫。區別在于,它的一圖包含很多行當,如第15圖“賣豆腐及其他”,由右往左看,第一排賣豆腐、鋸碗、賣茶湯,第二排賣炸豆腐、磨刀、賣絨花,第三排賣夜壺、賣鮮花、乞丐、打堂鑼算命,十個身段及神態各異的人物,就這麼栩栩如生向我們走來。放在別的畫冊,這可需要十個單頁來表現。青木正兒不滿足于職業介紹,還希望將其動態化、場景化,比如第5圖“隆福寺廟會”,各種攤販已然就位,以婦孺為主的游客穿梭其間,煙火味十足。青木正兒撰于1938年12月的《竹頭木屑·煙鹽閑話》,對此情景有所追憶:“我游學于北京時,緣日經常獨自前往隆福寺,因為從書本上也許無法了解到的中國人的生活縮影,在那里非常典型地簡潔地展現給人。陳列在貨攤上的每一件物品,不僅僅讓我感到新奇,還是教給我許多知識的良師。”
這種場景化的呈現方式,在游樂、伎藝兩部分尤其明顯。常見于其他風俗圖的賣茶、養鳥、放風箏,在《北京風俗圖譜》的“茶館”“養鳥”與“童子嬉戲”中,全都場景化,畫面飽滿且富有戲劇性,而不是孤零零的個人或職業介紹。比起首都博物館藏“清光緒年間茶園演劇圖”,《北京風俗圖譜》“伎藝第八”的十六圖或許更值得關注,它不僅有京劇的戲臺、角色、樂器、觀眾,還有傀儡戲、皮影戲、說書、大鼓書、道情、蓮花落、高蹺戲、跑旱船、耍獅子戲、武藝國術等,而且畫面都很飽滿,構圖及筆墨也比前幾部分精美。對于講授中國戲曲或曲藝的學者來說,這都是十分難得的輔助材料。
著名的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在隨筆《對中國文化的鄉愁》中寫道:然而不管怎麼說,中國的思想,都是人類的故鄉之一。青木正兒對于城市文化生活的了解,兼及這座城市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這份旅行者的好奇、詩人的浪漫情懷、學者的嚴謹治學、批評家的犀利觀察,正是我所欽佩的。
(整理人:周丹旎)
【思想者小傳】
陳平原,現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先后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大學何為》《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作為學科的文學史》《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等著作。(作者照片由上海圖書館提供)
轉載請注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周丹旎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陳平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