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
民俗就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切入點
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奇特的地域文化
作為包頭人 老包頭的這些民俗你了解多少呢?
初十耗子娶媳婦
老包頭的習俗中很傳奇的一個,就是老鼠娶妻。
傳說,玉帝要給十二禽獸排名次,貓被派去通知其他十一位,但消息走露被老鼠偷聽到,就捷足先登,被排在了第一位。等貓回來,十二個位置已滿,怎能不氣?貓因此與耗子結怨,見它就咬,后來有貓的地方就沒耗子。耗子不想整日躲在洞里,為了討好貓,就將最漂亮的女兒嫁給貓,最后卻進了貓的肚子里!
這場古怪的婚事后來演變成“老鼠嫁女”的風俗,老包頭是正月初十。當晚,家家會在墻角旮旯點上蠟燭或麻油燈,點上香,擺上爆米花、芝麻糖等吃食放在老鼠出沒的地方,模擬一個嫁女場面。以前街上還有賣老鼠嫁女年畫的,現在幾乎看不到了。
圖片來自網絡
八月十五吃月餅
在包頭,中秋節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包頭人以前都是將糖、油、面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月餅,用不同的木子打成不同種類,尤其是家家都要打成一個大月光,等供月亮的時候將它按人口分成諸多三角塊。
各家各戶在中秋期間還流行換月餅,你送我,我再送你,意在溝通感情。老包頭人還會做西瓜燈。 打月餅和冰果放在一起醒制,放到家人團聚之時打開吃,香味濃郁,寓意團圓。
圖片來自網絡
漢族婚禮中的開臉、催裝
新娘結婚前一天要“開臉”,由夫婦雙全有子孫者修去新娘臉上的汗毛、以示處女生活結束。
過去娶送親多有講究,娶親往往姐夫為伴郎,到了迎娶這一天,新郎家還要準備一個純白色母羊,稱娶女羊,一百個豆餡饃饃和一個黃米捏的糕魚一并送去,這些東西要讓新郎捧一捧留下,這叫離娘饃饃、離娘糕,并送新衣服一套叫“催裝”。
新娘子早早起床梳洗打扮,但一切行動卻很是緩慢,意思是在父母家待得時間越長,以后的日子越富貴。
圖片來自網絡
祭祀祈雨
包頭祭祀祈雨一般分為兩種:一是上廟燒香祈禱問卜,二是“祈羊”,即“山不崩、淵不涸、興雨之祥,烹羊以祭“(尹知章注《管子·形勢》)。兩種形式也會合二為一,牽一活羊,到廟前焚香畢,念一段據說是由乾隆皇帝編的禱詞:“自古在昔,春效夏零。日惟見龍,田燭朝趨。盛禮既陳,神留以奮。雷師聞,飛廉衙衙。日時雨,利我新舍”,(《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七)。念完用水潑羊,并占卜,羊抖落,卦辭日“三日有雨”或“普降甘霖”等。然后殺羊,以示祈神成功。
這是封建社會下人們的一種期許,祭廟祈雨經久不衰。
圖片來自網絡
高蹺
舞者雙足踩著木蹺,高3至4尺,扮成各種人物,手持道具,在鑼鼓喧天的節奏下舞動。河套地區的高蹺多由24人至36人組成。
多數高蹺隊扮有白蛇、青蛇、許仙、法海、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唐僧、大姑娘、書生、工人、農民、士兵等角色。舞蹈套路有白菜心、剪子股、蒜辮子、蛇蛻皮、白馬分鬃、單八字、雙八字、跳桌子、撲蝴蝶、三打白骨精等。
表演結束前會唱社火調或碼頭調,歌詞靈活,可隨意編唱。高蹺的表演時間多是春節和元宵節。
圖片來自網絡
跟鬼
包頭民間有一種傳說,去世的人未舍下人世間的一些事或人,就會附在一個人身上來了愿,被附身的人多為體弱多病者,稱這個人為“跟鬼”。被跟鬼人會胡言亂語,說一些與他不相似的話,因為這就是去世人的鬼魂在說話,有知道的就給此人手里放一把大梳子,讓其痛痛快快把話說出來后,再將其送到門外。被跟鬼之人摔一跤就會恢復正常。
圖片來自網絡
破謎
謎語是我國的一種民間文學形式,古時稱“瘦辭”或“隱語”,在包頭地區人們稱之為破謎。每年元宵晚會的時候會有猜燈謎答題形式,可見謎語流傳至今依然受人們喜愛。謎語中深藏著民間生活氣息:
1.破謎來破謎來,黃狗咬出跌獨來,填進去拉出來——插關;
2.從南上來了一個紅大嫂,問她去哪呀,她說,去衙門呀,去了回來不啦,她說骨頭出來肉不出來了——紅棗;
3.一個老漢爬墻墻,掉下來流腸腸——推刨(木匠工具);
4.崖楞上吊的兩個罐罐,不燒就能吃上飯飯——母乳。
圖片來自網絡
童謠
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以口頭形式流傳:
1.大頭寶寶愛吃餃餃,你媽打你告你姥姥;
2.新來戶,膠皮肚,吃了莜面頂不住,八碗八碗喝糊糊;
3.你打我,我不怕,我去北京告我爸,我爸拿的個機關槍,聘你屁股打兩槍;
4.問:你說房,就是房,又沒模子又沒梁。
答:窯。
問:你說窯,就是窯,又沒尾巴又沒毛。
答:雞蛋。
問:你說蛋,就是蛋,一槌搗下十八瓣。
答:蒜。
結尾:算就算了哇。
圖片來自網絡
蒙古族“天葬”
蒙古族喪俗,也稱野葬。早年,包頭旗境蒙古族經常在鳥多的草灘放牧,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人死后,要把衣服脫光,凈尸后用白布或白綢包裹尸體,請喇嘛念經一二日后放在馬車上,按喇嘛指定的方向前行,當尸體被顛簸自行落地后,如果面向上為“升天”,反之為“不得善”。如是后者,還得請喇嘛念經超度,并將尸體另移它處,直至尸體被鳥獸吃掉為止。
圖片來自網絡
蒙古族飲食禁忌
蒙古族有著獨特的習俗,同時也有一些禁忌,比如飲食禁忌:敬茶時忌滿杯;忌用左手倒茶;忌從門里向外倒茶水;吃飯喝茶時忌長吁短嘆。
食用紅食禁忌,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德吉;啃骨頭時忌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著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食用完的骨頭,忌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食用牛膽囊和狐貍肉,狗肉、貓肉。
吃飯禁忌:忌諱給客人食用無鹽的茶飯;吃熱飯時忌諱用嘴吹氣;忌諱倒撒食物;飯后忌諱伸懶腰。
圖片來自網絡
回族飲食
回族的主要飲食是面食和牛羊肉,不同地區的回族人飲食不同,回民早餐喝茶、吃焙子或糕點。過年炸油香、馓子。禁吃血,禁吸煙喝酒,禁吃豬肉和自死牲畜。
包頭最早的特色食品是回民小吃攤,在老包頭一些回民聚居的財神廟、草市街、東門大街等小商小販集中的鬧市,以及回民牙紀們集中的牲畜交易市場——牛橋。他們以干貨茶湯、油餅粉湯、餃子、餡餅、燒麥、包子為主,這些小攤一家緊挨一家,成為老包頭的特色。
圖片來自網絡
包頭特色飲食
燒麥:流傳至今的傳統美食,與一壺磚茶搭配美好的一天就此開始;
莜面:吃法很多,可以用羊肉湯,也可以用涼湯,有莜面窩窩、魚魚、囤囤。蒸著吃窩窩,炒著吃炒面,氽著吃魚魚。
酸粥:一般是把糜米放在陶罐里用酸漿泡制好,在熱的鍋黑浪漿上一晚,第二天熬酸稀粥或酸粥,也有吃酸撈飯的,此食品下火耐餓是包頭人喜食的家常飯。
拿糕:也叫牙糕,一般是用家里腌制的酸菜湯調制食用,舀一碗蕎面一邊往滾開水的鍋里撒面一邊攪成團,煮熟就能蘸涼湯食用。茶湯:把小米放碗里,用一把架著的銅茶壺里的開水直沖碗底,瞬間小米凝固,不稀不生,加紅糖、芝麻、葡萄干調成糊,可配麻花,是包頭特色。
油糕:用黃米蒸炸而成,包上豆餡用胡油炸出,吃著香脆可口。包頭人婚喪嫁娶、老人過壽、孩子滿月、搬家蓋房時有吃糕的習俗。民間有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蓋房不吃糕終究鬧不好的說法。
此外豆腐腦、扁食(即餃子)也有包頭的獨特味道。
圖片來自網絡
橋紀行話
行話是行業專用語,內行叫“調言子”,外行叫“里語”。
牲畜:牛叫叉子,羊叫綿綿,馬叫飛爾,騾子叫圈娃子,驢叫爾直更(又叫依不利思),駱駝叫高樓子(又叫鐵面)
數字:一點,二放,三品,四協,五拐,六撓,七候,八巧,九彎,十海。另一種叫法是 一流,二門子(又叫合頁),三曹,四吸連,五阿拉格,六美力更,七好日子,八阿鏟,九點蓋,十大流。
姓氏:張姓叫扯家,王姓叫無頭家,白姓叫片爾家,馬姓叫飛爾家,劉姓叫水水家,米姓叫顆顆家。還有很多人,不一一列舉了。
這類行話累積多年,帶有欺騙行為,新中國成立后就禁止使用了。
圖片來自網絡
老包頭作為商業重鎮 獨具特色的
民俗風情是其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
當然 傳統文化需要去粗取精 去偽存真
才能更好地與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相適應
真正成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