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全州縣大西江鎮境內昔日有“三里一庵、五里一廟”之稱,據不完全統計,境內有佛殿、庵堂、寺廟達六、七十座之多。各佛殿、庵堂、寺廟內供奉著圣、佛、仙,這種儒、釋(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的傳統文化稱為儒釋道文化。
所謂儒釋道,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它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它作為中國文化主流,講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入世作為實踐儒家理想的唯一手段,以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因悉達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家是主張出世的,但是佛家的出世,其實質并不是要走出這個世界,而是要擺脫塵世,以及自身情欲的困擾。其目的還是要達到人生的永恒。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即道教。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它主張隱世與避世,但這個隱世和避世的目的,卻是為了更成功的入世。其根本精神是,無為而無不為。是以避世的方法入世。儒、釋、道的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都先后宗教化了,由儒、釋、道各自的學說、哲理演變成一種宗教理論,從而形成了歷史上的儒、釋、道三位一體的精神結構。
儒、釋(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三教講論”,雖肇始于北周武帝時,然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論難為風尚,并漸由論難而趨于融匯調和。唐代的“三教講論”導致了學者以釋道義理解釋儒家經義,促進了儒家思想的轉變。至宋,宋儒周敦頤輩援佛入儒,革新儒學,形成理學。及明,初成儒、釋(佛)、道三教合流思潮。思潮的導源是在明初,明太祖朱元璋首開明代三教合一風氣之先。太祖曾經入寺為僧的經歷,使他洞悉佛、道二教陰翊王化的玄機,深知佛、道二教內部的弊端,并力行整頓。在此基礎上,明太祖進而提出了三教并用之說:“若絕棄之而杳然,則世無神鬼,人無畏矣。王綱力用焉。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堯舜,率三王,刪詩制典,萬世永賴。其佛仙之幽靈,暗助王綱,益世無窮。”朱元璋曾自制僧律二十六條,頒于皇覺寺。內一款云:“凡有明經儒士,及云水高僧,及能文道士若欲留寺,聽從其便,諸僧得以詢問道理,曉解文辭。”明經儒士、能文道士留居僧寺,其實就是鼓勵僧流參儒、道二氏法度,所透露的基本信息則是三教合流。
上有所好,下必應之。明代儒、釋(佛)、道三教合流的方式是以儒家為主而釋道兩家為輔,即以儒家學者為中心,并由眾多名僧、方士參與其間,互相交游,互為影響,最終導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學的通俗化。儒家最高稱圣,佛家最高稱佛,道家最高稱仙。圣、佛、仙皆由人成。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學的成果。儒家修身、道家養性、佛家修心,三教合流構成了我國古典士大夫的處世和哲學基礎,也對我國的古典文化以及當今的人們的習俗傳統等構成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大西江因位于越城嶺腳下,與曾為釋(佛)教勝地的金寶鼎接壤。唐朝玄宗時期朝廷崇道壓佛,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打壓佛教的事件。開元二年,玄宗下令“四禁”,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禁止官員和僧尼的交往,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使佛教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為避風險,公元834年冬,湘山寺的主持釋全真(壽佛爺)解散凈土院,將物資分給眾僧俗,自己避入金寶鼎修煉,逃過了“會昌滅佛”之災。壽佛爺因于此恭身講經,傳授佛教,高僧云集,而使得金寶鼎及其周圍成為我國華南地區宗教活動盛行一時的釋(佛)教勝地,并影響深遠。
大西江境內古稱青瑤峒,原為十二姓瑤人的原始家園,后因戰亂及自然災害而逃離。境內漢民大多于明初時因屯田移民而遷入,當時正值明太祖朱元璋首開明代三教合一風氣之先,于是受周邊釋(佛)教影響,僧流參儒、道二氏法度,從而構成了大西江境內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特色。
大西江境內有眾多的佛殿、庵堂、寺廟。
(1)庵堂有鐘落山的的觀音閣、凼里的朝陽庵、華鞭子的地母庵、高茶源的灶王殿、月塘的高峰庵、錦塘的清水庵、武圣閣、陸家村的福善庵、地母殿、青龍庵、王家村的清柱庵、滿稼村的形山庵、天心殿、金字嶺的灶王殿、鄧家村的大巖關帝殿、大西江村的關帝殿、洋塘村的觀音閣、文家村的老庵堂和新庵堂、峽口村的箕山庵、歌渡源的廻龍庵(灶王殿)、江家村的源覺庵(關帝殿)、沙子坪的五谷殿和灶王殿、良田村的大乘山庵堂、魯塘的曬禾坪庵堂、屏山村的庵堂、禾家庵堂、日月江庵堂等等。
(2)廟有大西江村的歸崇廟(之前村里還立有沙田廟、清塘廟)、會龍鋪的江皇廟、橫溪源口的石龍廟、梓溪村東江廟、陸家村蓮花廟、曉福廟、招福廟、磨頭橋的曉福廟、早禾田的白石廟、文家村的水口廟、壩頭村的壺瓶廟、峽口村的大福廟、夏園村的新興廟、滿稼的豐田廟、古林沖的古江廟、吉家源的新興廟、橫江源的石缸廟、沙子坪的田心廟、火燒橋的文陂廟、新江的新興廟、月塘水口廟,此外還有屏山、瓦窯頭、茅坪等地都建有廟堂。
(3)寺或祠有鷲臺寺、萬全寺、西林寺、香林寺、精忠祠。
各個佛殿、庵堂、寺廟供奉的對象有圣、佛、仙。如清水庵供奉的主神是地母(坤母),之外還供奉著觀音、彌陀佛、灶王、舍施、藥王、韋陀、孚佑帝君等諸菩薩。但也有所側重,如觀音閣(庵)供奉的主神是觀音菩薩;灶王殿供奉的主神是灶王菩薩;關帝殿供奉的主神是關云長;地母庵供奉的主神是地母(坤母)、五谷殿供奉的是五谷大仙;精忠祠供奉的主神是岳飛。
大西江境內現有傳授儒釋道文化的壇頭三個即益化文社、蓮化文社、護國勝壇。益化文社最為盛行,境內曾有九大宗師:他們分別是陸家村的陸孝勇、陸為榮、陸孝彬、陸子宙、陸子繁(音)、陸性善、柳山里村的唐祚福、五星的陳覺悟、泮田里陳家的蔣長松。現在傳教授徒的師傅有陳庭華、唐田生、伍松緣、蔣連軍、陸子福等,其信徒眾多,這些信徒尊稱江梅村的陳庭華為大師傅。陳庭華生于1938年農歷8月12日,現近78歲,他畢生致力于儒釋道文化的傳承,終生實誠,積德行善,平日勞動所得也全部用于了佛殿、庵堂的維護維修,授教帶徒也從不取一文。我采訪陳庭華師傅時,他非常謙虛地說大師傅的稱呼他實在是不敢當。他的徒弟蔣咸發、蔣昌華、經德秀、蔣昌維等都贊陳庭華師傅為大善人。護國勝壇的師傅有大西江村的蔣咸國、柳山里村的蔣積金、良田村的蔣書豪(音)。蓮化文社的師傅有大西江村的蔣咸遠、龍水的李清逵、李華義(音)。
儒釋道開展的活動主要有各壇頭的師傅組織信徒們在各佛殿、庵堂內進行念經拜懺、解官煞、打醮等活動。
念經拜懺活動主要是請僧道為信徒拜佛誦經以懺悔罪業,消災免禍。境內信徒們信奉的是“眾善同緣”即佛教《七佛通戒偈》中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的精華濃縮。其意就是規勸眾人,一切壞事都不應該做,一切好事都應該認真做,大家應當經常自我反思,去掉自己的種種妄念。
解官煞是指八字中官煞重如何進行彌補的事宜。鄉民們認為“人命官煞俱有謂之混雜,只取財印為用,柱元有財,運行 財發,大要身強勝任其財方可,身弱官煞混,多夭貧。身旺有 制亦好,無制,成印局化煞亦可。詩曰:官煞交加用命推,個 中消息要詳之,得時身旺分輕重,貴財分明辨別知。”如壬辰、丙午、丙辰、癸巳,身煞俱旺,官從戊化,德秀兼備。丁亥、壬子、丁未、癸卯,丁從壬化、亥卯未會局,水木清奇。甲午、 己巳、辛酉、甲午、辛日巳丙為官,二午丁為煞,喜旺專祿,巳酉會局,勝煞,雖無制伏,初行西方,身益旺,故貴。觀三 命不可以混雜為賤論。官煞,是八字算命里的述語,通俗來講,官煞代表工作事業,官運亨通。就光從八字而言,官煞原本是中性的東西,就是說如果命中注定有官煞命,其兇吉還要根據日干的需用和忌諱來定,才能決定是否官運亨通。假如日干需用官煞,而且官煞在八字中旺而逢生,則表示此人官運亨通,生力越強,則官職越大;假如日干需用官煞,而官煞在八字中弱而受制,則表示此人不但無官,而且還會有官司牢災。假如日干忌諱官煞,而官煞在八字中旺而逢生的話,那就表示此人不但沒有官運,而且會有官司牢災了,生力越強,則官司越重。假如日干忌諱官煞,而官煞在八字中弱而受制,則表示此人官運亨通,制力越強,則官職越大。
大西江境內盛行“僧道設壇祭神”的打醮活動。所謂打醮,就是道士設壇為人做法事,求福禳災的一種法事活動。冬天到了,農事也暫告一段落了,鄉民們為了感謝神靈帶來一年的收獲,祈求上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各種祭祀活動也在農村上演,以此來消災免難、祈求上蒼的賜福與庇佑。
據《昭明文選》指出:“醮諸神,禮太乙。”而《隋書》中指:“夜中于星辰之下,陳放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其原始的目的,是古代農民百姓對天上神佛的庇佑,表示感謝,或祈求平安而舉行的隆重祭典。祭典乃通過道士、和尚為媒介與鬼神溝通,這個活動稱之為"醮"。
醮亦分有平安醮、瘟醮、慶成醮、火醮等四類。此后道士為人設壇念經祈禱叫“打醮”。于漢末道教盛行之后,逐漸衍變成“僧道設壇祭神”的專有名詞,其原始意義,主要在于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最后成為了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二為一的民間祭典活動或傳統節日。
打醮名目繁多。有祈求平安的“打平安醮”;有驅瘟疫、除天災、許愿打醮;有收成好,打醮酬謝;有喪葬,請道士打醮。打醮時,要設齋道祭祀,道士擊鼓誦經,甚至有舉行演戲娛神諸活動。
大西江境內的鄉民在各佛殿、庵堂內開展的“打醮”活動,一般都是太平清醮。太平清醮是一種保平安的“平安醮”,俗名“打醮”或“清醮會”。如大西江“關帝殿”的打醮祭祀娛神民俗活動神秘而又精彩。殿內塑有觀音、如來佛、彌陀佛、關帝等神佛。鄉民在神佛前選出拜神的代表,稱“首士”。“首士”在打醮的大部分儀式中代表鄉民待奉神明。其主要有:發奏上表 開搭閣棚 、進火用齋灶、取水凈壇 、揚幡 、迎神登壇、啟壇建醮 、開臺例戲、啟人緣榜 、超幽散醮、送神回位等儀式。以醮祭言,鄉民以影響較大的“關帝殿”神廟為中心,普請境內各種仙、佛、俗神 。常請的有關帝、觀音、如來佛、彌陀佛等。儀式中常先迎神,即將境內諸廟神像或象征物請進“關帝殿”神棚內安置,然后按醮儀依次進行。清醮會一般要舉辦三到五天時間,這期間,各種儀式紛呈,通宵達旦的戲劇表演,法師演法,道眾誦經,醮主則依時上香,代表鄉民向神明祈禱。由于太平清醮以清寧地方,消災祈祥為目的,因而它具有很強的民俗性和觀賞性。每有清醮會舉行,便會吸引這一方周圍近百里的人成群結隊的來上香,看熱鬧。就是平日的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也云集于此,素身齋戒,頂禮膜拜,篤信至極,熱鬧非凡。
附:太平清醮伏愿辭
圣神保佑殄除災禍,消除以往之愆尤,大賜將來之福祉。官非遠殄,火災全除,橫災不染,萬禍消除。庇佑男女老幼潔吉太平,福壽康寧,老者增福增壽,少者海水常清。一年四季東去遇財,西去遇寶,六畜旺興,騾馬成群,人口添增,糧棉豐盛,財源廣進,合家歡樂,萬事如意,人發財發。
總的來說,大西江境內的儒釋道文化是民間文化信仰的傳承,鄉民們因信奉因果報應和前世今生,出于對圣、佛、仙的敬畏,通過設壇祭祀,素身齋戒,念經拜懺,燒香禱告,頂禮膜拜,祈福消災,祈盼福壽康寧,進而促使信眾力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生信條,“自凈其意。”這對于維持本地社會良序的生活倫理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如圖:放生池。
放生池位于柳宗元客居的大西江鈷鉧潭,柳宗元信佛曾在此舉行放生活動,而取名放生池。此石刻為全縣知事唐英杰為紀念柳宗元而命箕山同善事務所于1925年農歷3月所立,相傳舊時縣知事于每年的農歷2月29日觀音菩薩生日時率同善會在此舉行放生活動。
如圖:大西江村的神道。
它從歸崇廟,經橋頭邊、古柏、樂安吉第、安樂堂、黑漆門樓、八字門樓,到八房宗祠。大西江村蔣姓一族承襲先祖的做法,尊靈寶天尊為廟王,將之供奉于歸崇廟神壇主位,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日,村族排成長龍,高舉令旗,舞著龍燈,敲鑼打鼓,恭敬地到神廟歸崇廟,請師公作降像法事,然后由族人用八抬大橋,迎請能夠禳災度厄和救苦拔罪的廟王靈寶天尊,到村里走街入巷,迎接到八房宗祠,舉行“儺鬼頭還愿”祭禮活動。村族首士代表通過師公同鬼神打交道的必備程序,請天界八方神靈下凡為人間解脫苦難,驅趕邪魔,借助還愿的形式從精神上控制村族畏懼鬼神,讓村族牢記神明不可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而久之,村族就習慣地將這條迎請廟王能夠為村族驅疫降福、祈福禳災、消難納吉的迎神巷道,稱之為神道。
如圖:大西江村“神道”上的神廟歸崇廟。神廟于明初時所建,主位供奉著廟王靈寶天尊,相傳能夠清寧地方,保一方平安。
如圖:大西江村族人尊長在神道上舉行請神。
如圖:大西江境內的各個佛殿、庵堂、寺廟內供奉著圣、佛、仙,儒釋道三教合一,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圖為清水奄內的祭壇。
如圖:大西江村的關帝殿,民間稱之武廟
如圖:大西江有“天開地閉”之說,圖為建于風水寶地——地閉之處的峽口箕山庵。
如圖:2014年國慶期間,鄉民們在為夏園新興廟建立276周年慶典
如圖:儒釋道的眾多信徒尊稱江梅村的陳庭華為大師傅和大善人。陳庭華畢生致力于儒釋道文化的傳承,終生實誠,積德行善,平日勞動所得也全部用于了佛殿、庵堂的維護維修,授教帶徒也從不取一文。圖右第一人為陳庭華。
作者:蔣咸喜(此文為作者授權的原創作品,未經許可,轉載必究)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