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有卦辭,爻有爻辭。六十四卦就有六十四卦辭,三百八十四爻就有三百八十四爻辭。再加上用九、用六兩爻辭,實際有三百八十六爻辭。卦辭主要是概括全卦的大義,具有提綱挈領的提示性作用。
《易經•系辭傳》說:“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高亨先生認為“其旨趣都在于指示吉兇”,如恒卦的卦辭是“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翻譯成白話就是亨通,很好,沒有什麼災難,只要操守正道就有利,到其他地方去也是有利的。
大壯卦的卦辭是“大壯,利貞”。意思是所筮的事有利。否卦的卦辭就不是那麼吉祥了,“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意思是否定了賢人的建議,或者把賢能的人排斥于門外,小人來到了,像君子一樣的大人卻走了。君子道消,小人道長,不利于君子占問。每一卦的卦辭文字多少不等,少則二、三字,多則幾十字。
大有卦的卦辭是“元亨”,大壯卦的卦辭是“利貞”,都只有兩個字。
家人卦的卦辭是“利女貞”三個字。
而坤卦的卦辭就有二十九字之多,“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大意是:大亨之祭。問乘母馬遠行或出征是有利的。若君子有所前往,會先迷失道路,而后得到主人以禮相待,很好。往西南方可以得到朋友,往西北方可能喪失朋友,占問是否平安,得到這個卦吉利(歷代學者對該卦卦辭的解釋不一,爭論頗多)。
爻辭主要是揭示某一爻的旨趣。
如坤卦初六爻辭是“履霜,堅冰至”。意思是踏上深秋霜雪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寒冷結冰的冬天就不遠了。它告誡人們要防微杜漸、居安思危。顯然,坤卦的初六爻辭對人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爻辭也比較簡短,有提示性的作用。它啟發筮者循著爻辭的文字去靈活地去思考求占者要問的問題。不過,這些卦爻辭相當隱晦艱澀,什麼“元亨利貞”、“休咎悔吝”、“大人吉”、“不利攸往”等等。若沒有《易經》方面的知識,很難理解究竟說的是什麼,就包括一些易學大師們對有些卦爻辭的理解也各持一端。
這正是《易經》的神秘所在。假如人人一看都明白了,還叫天書嗎?也正是因為卦、爻辭的多義性、抽象性和模糊性,才為占筮活動提供了更為開闊的思維、判斷空間。
比如,同是一個卦辭或爻辭,張三問的是關于牛的事情,李四問的是婚姻,都可以從同一句卦、爻辭上作出不同的而又合乎各自實際需要的解答。我們老祖宗的偉大智慧也就在這里。那麼,筮者是如何利用卦爻辭來進行占筮的呢?我們不妨從幾個經典筮例品出些滋味。
例:唐代葫蘆生占筮劉辟被殺。
唐代有個人叫劉辟,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就去拜訪一個叫葫蘆生的盲人算卦先生,起卦得天雷無妄卦(聶)變成澤雷隨卦(著)。葫蘆生對劉辟說,你的官祿在西南方,二十年后不得善終。
之后,劉辟果然隨韋令公在西川(四川在西南方)做官,官位是御使大夫、行軍司馬。二十年后韋令公死,劉辟進京上奏,皇帝未準。于是劉辟再一次微服拜訪葫蘆生并占了一卦。
說來也巧,還是天雷無妄變成澤雷隨卦。先生對劉說,二十年前你占得這一卦,今日又得同樣的卦。你不要亂動,否則就要大禍臨頭。劉辟不大相信,回到四川后聚眾反叛。唐憲宗皇帝將其擒獲而后被殺。
葫蘆生的推斷依據是什麼呢?就是卦辭和爻辭。
無妄的卦辭說: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置,不利有攸往。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開始很亨通順利。如果不守正(不按正道做事),會有災禍,不利于有所前往。顯然,無妄的卦辭是不吉利的。再看爻辭,天雷無妄變成澤雷隨卦,是上九爻發動,要用上九爻的爻辭斷卦。
上九爻的爻辭是:無妄,行有青,無攸利。意思是往前走會有災害,沒有任何好處。所以,葫蘆生告誡劉辟不要妄動,妄動有大禍。
可見,學習《易經》,其卦、爻辭是不可不通曉明白的。那麼,是否用卦、爻辭斷卦就一定準確呢?也不盡然,那就要看筮者各人的理解了,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個卦爻辭也會有不同的斷法。
例:清代紀曉嵐占卦斷鄉舉。
清人紀曉嵐參加鄉試,他的老師為他占了一卦,得澤水困卦(凳),六三爻動。六三爻辭是這樣說的:“困于石,據于冀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這句爻辭很難理解,譯成白話是:走路時被石頭絆倒了,手正好趴在藻藜上,到了宮室,不見了自己的妻子,很兇。
根據爻辭,紀的老師斷紀曉嵐考不上,不是明明告訴說“困于石,據于藻藜,不見其妻”嗎?而紀曉嵐自己則認為,我現在還沒有娶妻,爻辭的“不見其妻”是說現在還沒有人能與我匹配,可能是第二名。
“困于石”應當是說第一名是姓石的,或是一個帶石字旁的人。發榜后,果然自己中了第二,第一名是姓石的,第三名姓米,米字的字形象藻藜。紀曉嵐對爻辭的理解是正確的。
例:孔子弟子測子貢怎樣回來。
《誠齋雜記》記載了孔子弟子測子貢怎樣回來的筮例:
子貢出訪多日不回,孔子就讓弟子們占子貢何時回來,起得火風鼎卦(琴),其中九四爻辭有“鼎折足”的話,大家都說子貢無足(意思是沒有車馬)不能回來,唯顏回掩口而笑。孔子問他笑什麼,顏回說,子貢會乘船回來,用不著車馬即不用足。幾天后,子貢果然回來了。
也有依據卦爻辭而得出錯誤結論的,甚或造成巨大損失。
例:漢武帝測討伐匈奴。
漢武帝要攻打匈奴,用《周易》占了一卦,得澤風大過(餐),九五爻動。九五爻辭說:“枯楊生華,何可久也。”太史們據這句爻辭說:“匈奴不久將破”。“何可久也”,就是匈奴已經維持下去了。
漢武帝相信了太史們的說法,就派了兩支軍隊攻打匈奴。結果,一敗涂地,漢軍大多投降了匈奴。由以上幾例可以看出,用卦、爻辭斷卦,容易產生歧義。因為卦、爻辭隱晦曲折,對其理解具有多樣性,其結果也就不同,甚至得出完全相左的結論。
不過,易學的大家多能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變通地去理解和應用,其準確率也就很高了。卦、爻辭是《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雖語句艱澀,也必須突破這一難關。
若卦、爻辭都不能下工夫去讀,淺嘗輒止,就不算真正懂《易經》,更談不上什麼研究成果了。除了卦爻辭外,象辭、彖辭等也都是斷卜的重要參考,不可忽視。
例:孔子占自己命運遇旅卦而哭泣。
《乾鑿度》記載了孔子占卜個人命運的故事:孔子一開始并不懂《易經》,偶然用《周易》占算自己的命運得旅卦(昊),旅卦的彖辭說:“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就向自己的學生商瞿請教。
商瞿是懂《易經》的,商解釋說:是小亨通,陰柔得于外卦而順乎于陽剛,靜止而依附于光明。離上艮下,離為光明,艮為靜止。光明靜止不動,你能集大道于一身,卻不能將大道推行于天下;有圣人的智慧卻沒有圣知的權位,就是說只能當圣人而不會居官。
孔子聽了這話哭泣著說:“鳳鳥不來,河無圖至,天之命也。”意思是鳳凰不向這里飛來,黃河沒有龍圖出現,這是天命啊。孔子已經認識到自己有光明圣德卻難以推行于天下的命運,所以才無奈而哭泣。卦辭、爻辭、象辭、彖辭,所有的“辭”都源于卦象,也就是說,卦象是根本,“辭”是象的進一步延伸和發揮。
“玩辭”與“觀象”相互映襯,玩辭可以深入理解“象”,觀象又有助于“辭”的深化。尚秉和先生曾總結占筮經驗認為:“占《周易》者以辭為先。然辭往往與我不親,則察象為最要矣。”(《周易古筮考》)。辭、象是學《易》的根本,兩者是不可偏廢的。
北冥木木,專注易經原理解讀。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