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算命的說暮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

解夢佬

揭秘:“相由心生”,裴度緣何會改變面相

算命的說暮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

“相由心生”是指不同的心理狀態對應不同表情,不同的表情會產生不同的相貌。這說明,“心”可以影響“相”,同樣,也可以通過對“相”的分析,來探測更為本質的“心”。這也難怪當人們看到“賊眉鼠眼”的人時,會把他歸為“非偷即盜”一類;這也難怪現代人相親時,老說自己是“相貌協會”的,是“相貌控”;這也難怪中國的戲劇,老是要把好人和壞人臉譜化了。其實,“相由心生”源自唐朝“悲度還帶”的典故:說的是唐朝裴度年輕未達時,一天,在路上巧遇一算命先生。先生看了裴度的臉相后,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可過了一段時間,那位算命先生再見到裴度時,卻驚奇地發現他目光澄澈,臉相改變,災禍已經破解了。于是問裴度是怎樣化解災禍的。裴度說他沒做過什麼,只不過是歸還了一條偶然拾到的別人的玉帶而已。算命先生說:“正是你做的這件善事救了你一命,日后你一定會位極人臣,壽登耄耋,富貴不可言。”“裴度還帶”的故事說明,凡事都會發生轉機,人生是在不斷變化的。

“裴度還帶”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唐末王定保撰寫的《唐摭言》中。現將《唐摭言》摘錄如下:“裴晉公質狀眇小,相不入貴。既屢屈名場,頗亦自惑。會有相者在洛中,大為搢紳所神,公時造之問命。相者曰:‘郎君形神稍異于人,不入相書。若不至貴,即當餓死。然今則殊未同貴處。可別日垂訪,勿以蔬糲相鄙。候旬日,為郎君細看。’公然之,凡數往矣。無何阻朝客在彼,因退逰香山佛寺。徘徊廊廡之下。忽有一素衣婦人,致一緹褶于僧伽和尚欄楯之上,祈祝良久,復取茭擲之,叩頭瞻拜而去。少頃,度方見其所致意。彼遺忘,既不可追,料其必再至。因為收取,躊躇至暮,婦人竟不至。度不得已,攜之歸所止。詰旦復攜至彼。時寺門始開,俄睹向者素衣疾趨而至,逡巡撫膺,惋嘆若有非橫。度從而訊之。婦人曰:‘新婦阿父無罪被系,昨告人假得玉帶二,犀帶一,直千余緡,以遺津要。不幸遺失于此,今老父不測之禍無所逃矣。’度無然復細詰其物色,因而授之。婦人拜泣,請留其一,度不顧而去。尋詣相者。相者審度,顏色頓異,大言曰:‘此必有陰徳及物,此后前途萬里,非某所知也。’再三詰之,度偶以此言之。相者曰:‘只此便是陰功矣。他日無相忘,勉旃勉旃。’度果位極人臣。”

譯文如下:唐朝中書令晉國公裴度,未發跡時又瘦又小,相貌也不夠貴重,多次在功名場上受挫。連他自己都感到很疑惑。正好洛中有個相面先生,很被達官貴人推崇。裴度便特意造訪問命于他,相面先生說:“郎君的相貌神采,稍異于常人,相書沒有描述。郎君若不能發達致貴,就會餓死。然而,如今還看不出你有什麼特殊能發達致貴之處,可另日來訪,別鄙視粗蔬糲食。等十來天后,我給你仔細看看。”裴度答應后,幾次前往,都因有朝客在相面先生處,只好先去游覽香山寺。當裴度徘徊在走廊和側房之間時,忽然看見一個穿素色衣服的婦女,把由丹黃色貼身單衣系成的包袱放在寺廟的欄桿上,祈禱了很長時間,又擲茭問兇吉,叩頭瞻拜后離去。過了一會兒,裴度看見那件包袱還放在原處,知道是那個婦女遺忘了,想追去送給她已經來不及了,裴度料那婦女一定會再來,于是就把包袱收起來。可等來等去,等到太陽落山了,還不見婦女來,裴度只好把包袱帶回到住處。第二天早晨,又帶著包袱去了老地方。寺門剛開,就看到昨天那個婦女急急忙忙跑來,茫然失措,又惋惜長嘆的樣子,好象有什麼意外的災禍。裴度就跟上去問她出了什麼事。那婦女說:“我的父親沒有罪被拘押起來,昨天求得貴人給我二條玉帶,一條犀牛帶,放在用貼身衣服裹成的包袱里,價值一千多串錢,打算用來賄賂管事的,不幸在此丟失,我老父親就要大禍臨頭了。”裴度很憐惜她,又仔細地追問那東西的顏色,都說對了,就還給了她,婦女哭著拜謝,請裴度留下一條,裴度卻頭都不回地走了。不久,他到相面先生那里,相面先生仔細審看后,臉色陡變,驚嘆道:“這種面相一定是你有陰德上身,前途不可限量,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經過再三詰問,裴度才把前幾天的事告訴了他。先生感慨萬分,說這是陰功積善所至。裴度后來果然作了宰相,位極人臣。

宋代的《太平廣記》等書,也記載了《裴度還帶》的故事。到了元代,戲劇家關漢卿又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了元雜劇《山神廟裴度還帶》,故事更有了戲劇性。劇情是:唐代宰相裴度未做官時,因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又不肯跟隨姨父王員外做生意,只得寄居在山神廟中,幸有一白馬寺長老供他齋飯。有一道人為裴度相面,斷定他命該橫死。此時另有韓太守因廉潔為官被國舅傅彬誣陷入獄,韓夫人與女兒瓊英辛苦籌資以救韓太守,幸得朝廷采訪使李邦彥贈玉帶相助。瓊英路過山神廟時不慎失落玉帶,被裴度撿到。韓氏母女正要絕望自盡,裴度將玉帶歸還,韓太守一家三口性命皆得救。就在裴度送韓氏母女出門之時,山神廟倒塌,裴度得以逃脫橫死厄運。后裴度赴京趕考,得中狀元,并與韓瓊英結為夫婦。

到了明代,馮夢龍所著《喻世明言》與《醒世恒言》亦記載此事。特錄《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如下:唐朝有個裴度,少年時貧落未遇。有人相他縱理人口,法當餓死。后游香山寺中,于井亭欄干上拾得一條寶帶。裴度自思:“此乃他人遺失之物,我豈可損人利己,壞了心術?”乃坐而守之。少頃司,只見有個婦人啼哭而來說道:“老父陷獄,借得一條寶帶,要去贖罪。偶到寺中盥手燒香遺失在此。如有人拾取,可憐見還,全了老父之命。”裴度將一條寶帶即時交付與婦人,婦人拜謝而去。

他日,又遇了那相士。相士大驚道:“足下骨法全改,非復向曰餓革之相,得非有陰德乎?”裴度辭以沒有。相士云:“足下試自思之,必有拯溺救焚之事。”裴度乃言還帶一節。相士云:“此乃大陰功,他日富貴兩全,可預賀也。”

后來,裴度果然進士及第,位至宰相,壽登耄耋。正是:面相不如心相準,為人須是缺陰功。假饒方寸難移相,餓莩焉能享萬鐘?

“相由心生”,“裴度還帶”,講的都是勸人向善,多做善事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世人,多做善事,不僅是積德,而且還能改變自己的面相。因為,做善事的人,心情總是愉悅的;而愉悅的心情,總是能讓人精神煥發的;而煥發的精神,也總是會反映到面相上的;“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宋朝陳希夷說:“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

(全文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2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