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廣東連州人,
連州國際攝影節的發起人之一,
有超過20年的媒體工作經驗。
從2000年開始,
他走訪了20多個省市、上百個鄉村,
記錄并考證了民間300多個老行當。
以前的街頭充滿了煙火氣,
80、90后還見識過的地攤勝景,現在幾乎消失了;
很多不規范的行當被潘偉偷摸著拍下來,
讓人感受到了那個年代濃濃的“江湖氣”;
還有一些會讓你大開眼界,
原來以前還有這樣的行業……
《百工記》 豆瓣8.7分
今年10月,他把照片和文字集結成冊,
取名為《百工記》并出版。
趁此機會,一條前往廣東清遠拜訪了他,
“幾百個行當放在一起,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是我們祖祖輩輩經歷過的生活。”
自述 潘偉
撰文 魯雨涵 責編 倪楚嬌
潘偉在拍攝鸕鶿漁翁
20多年前,我就想做一本和“江湖”有關的書,最開始想的不是叫《百工記》,而是《江湖舊業影錄》。
我出生在50年代,小的時候,還能看到各種各樣的行業。到了六七十年代,個人沒什麼搞副業的機會,那段時間,民間是比較單調的。
到了改革開放初期,民間就又開始活躍了,而且恢復得很快,我按照民國時期的369行的插圖去對比,百分之八九十的行業都是有的。
圓木匠和大木匠
所謂的“360行”也是一個大概的劃分,事實上要細分的話遠遠不止這些。
比如木匠,把原木分解成木板的叫“解匠”,做鍋蓋、箍盆的叫“圓木匠”,蓋房子、做家具的叫“方木匠”。
再比如做豆腐的,做黃豆腐、白豆腐的、油炸豆腐的,工藝也都不一樣。
我一拍就是20年,書里面收錄了193種行業,250張照片,實際上我拍了300多種行業,少說有上萬張照片。
擺殘局 2000年 廣東省清遠市
街頭的煙火氣
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比較雜亂。事實上越是雜亂,民間的東西就越多。
你可以在街頭找到各種娛樂方式。
比如說耍猴的,猴子翻筋斗,做各種各樣的表演。
擺棋局的,實際上是一種賭博,你贏了他給你錢,你輸了就給他錢。
打臺球的,好幾張臺球桌擺在空地上,像個大排檔一樣。
求簽算命 1996年 廣東省清遠市飛來寺
還有算命的,見得比較多的是用小鳥算命。
先拿一疊大張的“百家姓”,問哪張有你的姓氏,又拿出一疊小張的“百家姓”,再問哪張有你的姓氏。然后把籠中的鳥兒放出來,它就會從一疊紙簽里面選出你的姓來。
賣花鳥洋字 2003年 意大利佛羅倫薩
我們出去采訪,也經常遇到一些“走鬼”,就是那種流動商販。他們大多數沒有能力租店鋪,就在路邊擺地攤,躲城管。
我有一年在意大利的一個廣場上,都看到了“走鬼”。他們就用中國傳統的花鳥字,去畫一些英文的名字,兩三歐元就畫一張。
他們用一個紙箱,撐開來變成一個桌子,就在上面寫花鳥字,警察來了馬上把紙箱一收,就跑了。
祁劇班 2006年 廣東省連州市
還有人是走村的。年紀比較大的老人,他們很少去趕集,也很少去城里,就靠這些人服務。
流動的剃頭匠,挑著一個剃頭挑子。一頭是長方凳,有三個小抽屜,放他要用的家伙事兒,另一頭是小炭火爐和黃銅臉盆,燒暖水給客人洗頭,所以俗語才講:“剃頭挑子一頭熱。”
除了理發以外,他們還給人掏耳朵、洗頭、洗臉、刮臉,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走。有的提供包村定向服務,按年收費,每個月去巡剃一次。
收購頭發 2002年 廣東省清遠市
有剪頭發的,還有收購頭發的。
我拍到過兩個男人騎著單車,走城鎮,串鄉村,收頭發。碎發兩元一斤,長辮看質量,可以到上百元,然后賣給河北一個專門加工頭發的村子,做成假發。
流動照相師傅 2003年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還有流動的照相館。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出去打工,需要各種各樣的證件,就有一些攝影師走村去拍證件照,背后扯塊紅布,一個一個人輪流坐在椅子上,他就拍,過幾天沖洗好又送回來。
流動修理工 2001年 廣東省清遠市
中國人什麼都能修
老行當里面,蘊涵了中國老百姓的很多特性。
中國人勤儉節約,什麼東西壞了、破了,第一個反應就是去修,所以我們的修補行業曾經是很興旺的。
家庭用具什麼都可以補,碗也可以補,鍋也可以補,瓷也可以補,鞋也可以補。
流動修單車檔 2001年 廣東省清遠市
鞋匠绱布鞋 2003年 山西省平遙古城
我們民間有一句話,“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說的就是修補瓷器的人。過去老百姓家里的瓷碗,破了不丟,都要補的。
在陜西富平縣,我找到了一個從事這門手藝的人。
除了補碗,他還補陶瓷的茶壺。茶壺有一條縫,縫是彎的,他就會補成一枝梅花,比原來沒補過的更漂亮。有人還專門在茶壺敲了一條縫,找他來補,其實就是欣賞他的手工藝。
換煲底 2018年 廣東省清遠市
在洲心(清遠附近的鎮)有一家換煲底的店鋪,夫婦倆經營。一般都是開飲食店的人來找,他們的煲一天燒到晚,底容易壞,舍不得買新的,換個煲底就繼續用。
有個70多歲的老師傅專門從清遠舊城來找他們,因為舊城已經沒有換煲底的師傅了。他說,只要能換煲底,煲就能比他還活得長。
現在修補行業是越來越少了,你不太會穿補過的衣服,也不太會用補過的碗了。
編斗笠 2001年 廣東省清遠市
畫“貓仔獅” 2016年 廣東省清遠市
中國的老百姓手也很巧,以前城鄉到處可以看到家庭作坊,從吃的、穿的一直到用的物品。
現在大多變成了一個工業化的流程,但還是有人喜歡手工做的東西。
走村做床墊 2007年 廣東省清新縣
比如我曾經拍到過一個做床墊的,夫妻倆在村里面租了一間房子,平時就在空地上做床墊。
當時我就有點奇怪,床墊到處都有得賣,為什麼還要特意來做?當地的村民就告訴我,看他做床墊就是貨真價實,里邊用的什麼材料都看得清清楚楚,買得放心。
街邊釘秤攤 2006年 河南省開封市朱仙鎮
做秤的過去到處都有。以前的秤是16兩的,一根桿子加一個秤砣,賣菜的挑了一個擔子,找個鉤子一掛。
現在工商部門有規定了,賣肉的、賣菜的都要統一用電子秤,不能用桿秤。
前兩年我去香港,也拍到了一個做秤的。他在路邊開了一個半邊鋪,就是在墻上鑿開一個一米多深的空間,只能站得下一個人。她告訴我,全香港也只剩下兩三家在做手工秤。
百業變遷
拍了20多年,我觀察到很多行業都發生了變化。
以前民間有“一閹二補三打鐵”的說法,閹技曾經是農村里最吃香的職業,主要是閹雞、閹豬。
“閹雞佬” 2001年 廣東省陽山縣
我曾經在連州遇到一個“閹豬佬”,歐陽師傅,有人叫他是“連州第一刀”。
他16歲就繼承了祖傳的閹技,用的閹具都是自制的。到了閹雞的旺季,雞場找他都要排隊預約,最多的時候每天閹上千只雞,每年八月十五就收刀。
現在閹雞的還有,閹豬的就越來越少了。
歐陽師傅就告訴我,以前養豬都要養一年,豬長到九個月的時候發情,閹了之后的豬肉才好吃。現在的豬,幾個月就出欄,還不需要閹的時候,已經可以上市了。
臨時劏雞檔 2005年 廣東省清遠市
還有“劏雞檔”,就是賣雞、殺雞的,也有鴨、鵝,廣東人統稱“三鳥”,放血、拔毛、開膛。
廣東人喜歡吃雞,逢年過節,路邊的劏雞檔生意都很好。后來因為禽流感,不讓賣活禽,劏雞檔就讓位給屠宰廠了。
割雞眼 2000年 廣東省連州市
藥罐、飲料罐,皆可拔火罐 2003年 廣東省連州市
以前民間的醫藥行當也特別多。特別是農村,有很多賣藥的,中草藥,自己做的藥酒、藥丸、藥膏,掛個牌子,什麼祖傳多少代,為了吸引注意,一邊賣一邊吹嗩吶。
還有一些治跌打損傷的,無痛拔牙的,割雞眼的,穿耳的也有。
這些也是魚龍混珠,有的確實有作用,大醫院都搞不定的疑難雜病,它碰巧醫得好。但也有一些是江湖騙子,雇了一些托在旁邊幫忙吆喝。
現在隨著醫療水平慢慢提高,小診所、藥店到處都是,他們也就沒有生意了。
批“八字” 2004年 湖南省江華縣濤圩鎮
擇日師 2002年 廣東省清遠市
農村還有一種傳統,叫“擇日子”和“看八字”。有的人擺攤,有的不擺,鄉鎮里面口口相傳,大家都會找到他。
男女結婚的時候,家長就把雙方的生辰八字合在一起給他,來判斷合適不合適。建新房、動土、遷墳這些重大的事項,都要去問這樣的先生。
其實這個習慣現在也有,但是在網上都可以算,算八字、看手相、黃道吉日,手機里面都有。剩下的人開始用一些現代手段,比如說有個機器,你把手掌伸出去,就能夠看你的手相。打著這種科學的旗號,做的還是以前巫術的事情。
猴棗散 2001年 廣東省清遠市
越難找到越有意思
自從有了拍百工的計劃之后,我先找了一些資料。比如說民國期間,上海的煙草公司會在煙盒里贈送小畫片,印有“360行”的煙畫;還有清末有一些白描的畫冊,有一個系列叫《營業寫生》,也是關于老行當的。
我按照資料描述的行業一個一個去找。
要拍民間的百業,趕集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找。像清遠附近的洲心鎮,每逢3、7、10,大家就集中到一起擺攤,我們叫“墟”,農民可以把自己多余的農副產品拿出來賣,然后買一些其他需要的工業品。
安徽羅盤和山西泥人
補缸 2006年 浙江省臺州市
有些行業只在外省有,就自己掏腰包坐車過去,只為了拍那一張照片,比如說安徽黃山的做羅盤,山西的做泥人、做毛筆,浙江的補缸。
還有湖北的一個做粉筆的村,很厲害,那里生產一種石膏,現在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粉筆,80%以上都是那個村做的,廠家只做粉筆盒,貼商標。
爆米花 2018年 江蘇省江陰市
除了專門拍的,還有偶遇的。有一次我剛好去常州旅行,路過江陰一帶的時候,突然看到路邊有一個賣爆米花的,我就趕緊叫司機停車,下車跑過去拍。
他們是倆夫婦,開了一個小四輪,一年到頭都在外面走,走了附近好幾個省。他們白天就找一個地方,擺一個攤子爆米花,晚上就把車開到公園或者公廁附近,如廁用水兩方便,就睡在車廂里面。
像這種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也想盡可能找一些走江湖的人,越難找到越有意思。
潘偉和雀籠店老板交談
因為在媒體工作,我就有個習慣,盡可能地做一些采訪。拍這些老行當的時候,和他們聊天,做一些深入的了解。很多已經成了朋友,加了微信,隨時可以去拍。
也有一些不太好拍的,比如街頭賣藥、算命的,他們不太愿意給你拍,也不愿意和你聊。那我就偷偷拍,在旁邊觀察他的操作。
貨郎擔 2000年 廣東省清遠市
大多數行業都有一段很長的歷史。從事各行各業的人,那是他們的生計,我作為考證人,就會查各種資料,甚至從一些古籍里面,了解它的源流和發展,比如《天工開物》《王禎農書》《考工記》等。
把這個行業如何操作、發展脈絡和現狀記錄下來,再配上我拍的照片,它們就是這個行當發展的“物證”。
擺地攤賣歌書,一邊賣,一邊捧書吟唱 晚清時期的《營業寫真》中就有“賣山歌書”這個職業 2007年 廣東省英德市
最近幾年,我發現老行當越來越難找,有時候聽別人介紹某個行當,在哪里有,跑去那里,發現不是我想象的那樣,都變味了。
后來也覺得也是一個好事情。這些行當的變化,最根本的還是老百姓生活方式的改變。你看現在買東西都用手機,正規的店鋪生意都非常清淡,更何況那些走江湖的,他們也要找到新的活法。
我在平遙曾經采訪過一個做泥人的,他祖上幾代人都是做傳統泥人的,現在他兒子也跟著他一起做,但是他兒子完全就是創新的,比如把泥人做成時尚掛件,然后放到網上賣。
以前他們只是在平遙一個偏僻的街道開了一個店,只有游客來買,現在他的生意就大很多。
還有我認識的倆夫婦,在清遠做廣式鳥籠,拿到廣州去賣。后來手藝越做越精,他們就走了高端的路線,做訂單,一個鳥籠要好幾萬。但是手藝還是傳統的手藝,也是他們活下去的一種方式。
很多不規范的行業,現在規范了,人的商品意識提高了,知道要去買正品,而不是買那種偽劣的產品,也是說明我們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我用自己的影像和文字把它記錄下來,事實上也是記錄了一段相當長的歷史,甚至好多代人曾經有過的生活,我覺得是有意義的。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