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倉頡,人們都知道是中國漢字的鼻祖,傳說這人天生雙瞳四眼,注定不凡,中國自古就流傳著“倉頡造字鬼神驚”的神話。
倉頡
當然,嚴肅地說,倉頡不論是長相還是造字的功勞,應該都是后人對他的崇敬給他的安排的一種神化。現在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造字這麼龐大的工程,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
不管怎麼說,倉頡就這樣成了中國漢字的鼻祖,順便也把我們老祖宗繩結記數的習慣改了改,中國人于是有了數字。但是中國的這幾個數字,一開始它們的本義,并不都是表達數字的……
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漢字數字寫法,是從商代開始的,殷墟甲骨文的出土,讓我們了解到了當時的人們怎麼寫數字。
“一”的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號“一”既代表最為簡單的起源,也代表最為豐富的整體。本義倒是很簡單,就是表示“最小的正整數”。
《玉篇·一部》中說:“一,王弼曰:一者,數之始也。”春秋戰國以后,“一”字又可寫作“弌”或“弌”,是一種繁化寫法,后世這兩種繁化寫法均被廢棄。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與道家思想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相似,所以“一”有時也表示“全,滿”。
既然一橫代表一,那麼兩橫自然就代表二、三橫自然就代表三了。
“二”是一個指事字,它除了表示正整數“二”以外,還用以表示天地兩極。《說文解字注》里說:二,地之數也。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于一,有一而后有二,元氣初分。
和“一”一樣,在春秋戰國時期誕生過加“戈”而成的繁寫,寫作“弍”,也出現了一種除了“二”和“戈”以外還有“月”字的異體字,現在看來,應該是大寫“貳”最早的雛形。
“三”的本義為特殊指事字,指衍生萬物的天、地、人,后來才有了“二、四之間的正整數”、“多多地”、“一再地”等含義。
三的三橫是用作表達字義意象的——最上面的一橫代表“天”,最下面的一橫代表“地”,中間的一橫代表“人”。
到了四,情況就比較復雜了,有人可能說,那不就是“四”?一開始的時候可不是,“多一就加一橫”的憨厚古人們,還真的寫過這樣的“四”。↓
甲骨文的“四”
這個“亖”字現在依然能夠在輸入法中鍵入(大家可以試試),表意就是數字四。同理,五也有過的五個橫的寫法。
這樣寫“五”,在甲骨文中極為罕見。
那為什麼今天用“四”表示這個數字了呢?這其實是文字演變中一個常見的現象:“假借”——用讀音相同的另一個字,來取代某個字的本義。假借產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原來的字復雜難寫,或者容易與別的字混淆。 如果“亖”才是正牌的“數字四”,那麼假借而來表達數字的“四”字,它原本的含義又是什麼呢?有的學者認為,它其實是“泗”的本字,是鼻涕的意思,而且是個象形表意字。
金文里的“四”,像不像一個人在流鼻涕?
但是當“四”被借去表示數字后,古人覺得比“亖”好使多了,半天也不把這個本義還給人家,最后沒辦法,又加了偏旁,讓“泗”代替“四”表達鼻涕的含義,比如成語“涕泗橫流”。
“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一般寫作一個“X”,寓意天、地萬物的交匯。
也有的甲骨文在字形“X”的基礎上加“二”,表示天地間交匯的萬物。著名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中的“五”就是這麼寫的。
“六”的最初寫法很像“四”大篆的寫法,只是上面加了個頭而已。現代學者認為,甲骨文六,像房屋形,是廬(簡體廬)的本字,也是一個假借字。
六字的演變,現在看來更像“介”
《說文解字》:“六,《易》之數也,陰變于六,正于八。從入,從八。”
《周易》中稱陰爻為六,六個六為“坤”卦,是大不順的卦象,古人對此有忌諱,所以人們才有了“六六大順”的說法,來表達內心希望不順趕緊轉變為順利的愿望。
如果說上面一到六的寫法還可以接受,“七”的寫法就讓今天的人看來有點匪夷所思了:
甲骨文“七”
有人看了就會說,這難道不是“十”?金文中,“十”中間的橫畫不及“七”長。后來為了和“十”區別,“七”的筆畫出現了彎曲,到小篆中就和十完全不一樣了。出土的馬王堆帛書中的隸書“七”,和今天的寫法差別已不大。
“七”的演變
“七”被認為是“切”這個含義的本字(注意“切”的偏旁)。造字本義是動詞,指用刀分割物體,所以劃出了一個十字代表切開。
“八”也被現代學者認為是假借字,原意是“分”。
甲骨文中的兩種“八”
《說文解字》說:八,別也。從字形上看,它像是分別相背之形。“八”這個字多與分解、分散、相背有關。
“八”的演變
當“八”的“向背”本義被表達數字取代后,篆文再加上了“刀”另造一字,即“分”代替分開,用刀也代表分別的意思。
九對于中國人意義非凡,它的本義其實是一個動詞:指伸手往洞里掏摸、試探,以求確定情況,有探索的意思在里邊。從金文的結構里,很容易看出這個字的象形部分。
像不像一只在黑暗中摸索的手?
同樣的,當“九”的“探究”的意思消失后,篆文再加“穴”(古人用以代表需要探索的未知空間)另造了“究”代替本義。
在中國古代,九為陽數的極數,即單數最大的數。《黃帝內經》說:天地之至數,始于以,終于九焉。于是多用九這一數字來附會帝王,與帝王有關的事物也多與九有關。
帝王之位稱“九五”,帝王之身稱“九五之尊”,周代象征權力的青銅器有“九鼎”,皇帝周圍要設“三公九卿”。朝廷命官分大小設“九品中正”,京師都城共有“九門”……
“十”的本義是打滿了結的紀事繩子,代表滿數、全數。一開始就寫作一豎。估計后來是考慮到如果讀者觀察方向有所改變的話,就會被誤解為“一”,所以逐漸為它增加了一個小短橫以示區別。
等到“丨”逐漸變成了“十”的時候,前邊提到的“七”也已經從“十”完成了轉變,沒有產生沖突。
《說文解字》說: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
好了,現在你已經是一個會寫一到十的成熟的人了,不妨來看看這道考題,說說這塊石板上,古人刻的是啥數字?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1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