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福建省龍巖的永定土樓姿態萬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奇的山區民居建筑,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9年的最后一天,在被稱為“土樓王子”的永定著名土樓——振成樓,八位來自各國的藝術家與音樂人共同開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藝術活動“尋找記憶中的故鄉——土樓國際藝術巡展”,以土樓作為天然展廳與大屏幕,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賦予土樓新的活力,由此思考中國文化、古建筑與當代藝術相互間的融合與啟發。藝術如何激活鄉村?古建筑如何合理地順應時代,更好地保護、開發,并恢復生機。
2019年12月31日晚,振成土樓燈光藝術
2019年12月31日晚,振成土樓燈光藝術
永定土樓鳥瞰
土樓天然的依山傍水地勢,樓距緊密、展線合理。藝術家以天然樓群為創作對象,將藝術與自然有機結合,并創造出一種富有藝術整體性且帶有當地地域文化的視覺化藝術形式。
永定土樓,又稱筒子樓,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龍巖市永定區,最古老的土樓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
永定土樓
振成樓位于永定湖坑鄉洪坑村,是最為富麗堂皇的客家土樓,是客家土樓的精品,被稱為“土樓王子”,該樓建于1912年,按八卦圖結構建造,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墻,內有花園、學堂等。內環還有中心大廳,雕梁畫棟,裝飾秀麗,古樸典雅,中西合璧。占地約5000平方米,費時5年建成,耗資8萬銀元。分內外兩圈。外圈4層,每層48間,八卦每卦6間,一梯樓為一單元。卦與卦之間筑有防火墻,以拱門相通。祖堂為一舞臺,臺前立有4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臺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間圈成內圈,二層廊道有精致的鐵鑄欄桿。
早在30多年前,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覽會上,永定土樓中的振成樓與雍和宮、長城并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筑,模型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古建筑代表在建筑展覽會展出。
2019年12月31日晚的振成土樓局部
土樓,不僅僅作為一種建筑形式,更是留存中國文化與人類居住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起源于唐朝,在明代時其建筑形式漸趨考究,功能也向多樣化發展。清代、民國前后,隨著人口增長,家族興旺,土樓也趨于成熟。
上世紀50年代后,當地居民仍然不斷建造土樓。現存的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式土樓多達三十多種。2008年,福建土樓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瑰寶,土樓獨特的建筑形式以及符合當代的建筑理念正漸漸被人們所悉知。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土樓已逐漸被淹沒在現代磚砌的民居之中。
此次展覽的海外策展人、意大利國際文化協會副理事長江雨朦
“實際上,這些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代表了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傳承。而如今,象征著‘家’與‘故土’的土樓文化正瀕臨滅絕,我們能做些什麼?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們邀請的八位來自各國的藝術家、音樂人將把最新銳的藝術思考代入古老的土樓文化當中,一起開啟這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此次展覽的海外策展人、意大利國際文化協會副理事長江雨朦說。
夜晚的振成土樓局部
“尋找記憶中的故鄉——土樓國際藝術巡展”開幕式上,藝術家以永定振成土樓外立面作為大屏幕,將巨型燈光秀投映在巍然而立的墻面之上,或萬馬奔騰,或巨龍盤旋,或春光明媚,或雪花飄揚……或呈現土樓在歷史典故與民俗風光,變幻莫測的新媒體燈光藝術秀讓專程趕來的游客與四鄉八鄰的鄉親們驚嘆不已。
2019年12月31日晚,振成土樓燈光秀
觀者更是可以從白天觀展至日落時分。而在夜晚,土樓的外墻將以新媒體聲光電的藝術形式講述土樓故事,打造獨特的夜晚觀賞氛圍。
步入土樓內部,在振成樓的廳堂,展出的則是臺灣地區藝術家林俊廷的互動影像裝置《天池》,擷取“九條金魚”的文化內涵,于土樓的廳堂之中,再造廳堂——承載族人議事宴客、婚喪喜慶、祭祀先祖的祖堂,是土樓的核心,崇尚“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與哲學淵源,祖堂也成為族人圈連世代、溝通天地的現實空間。林俊廷以新媒體藝術之影像,模糊了現實與虛構、當下與夢境的結界,如開啟一扇時空之門,邀請觀者進入潛意識中的美好世界。
振成土樓廳堂的新媒體作品《九魚》
有意思的是,這些魚通過智能設計,隨著人聲的大小與掌聲,即面向觀眾游來,而當沒有聲音時,金魚則游入遠方直至消逝。
時空錯置相連,建構起似曾相識的生活場景,觀者興起而鼓掌,魚群歡聚于“廳堂”,演繹動靜之間美的傳奇,點綴塵世間的風花雪月,“金魚本是自然水域中罕見的彩色鯽魚,因其色彩奇異,帶有一定的神秘意味,被視為上天賜予的靈異圣物而加以保護和膜拜,自佛教的放生行為始,金魚便更被賦予一種超越自然屬性的生命禪韻。自宋以來,文人雅士喜愛飼養金魚,追慕莊子濠梁觀魚的悠閑自在,欣欣然忘卻塵世煩擾。‘九魚’因諧音九如,就慢慢演變為這一吉祥寓意的具體圖騰和文化符號。”
新媒體作品《九魚》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藝術家劉旭光,也是本次土樓建筑藝術節的策展人之一。他早年留日并接觸物派藝術,多年來在當代藝術體系中探索形質與介質的語言和視覺可能性。為了策劃此次展覽,多次考察土樓與鄉土文化,他說:“土樓是中國客家文化的代表性標志,我們的這次活動也重在表達對故土的思念,以‘回歸’為主題。我們當下的社會發展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很多的青年人都離開生長的農村,到城市去發展、工作,相對的農村老齡化的趨勢就比較嚴重,還有很多“空心村”產生。農村要如何再生存?對于藝術家或策展人而言,這是另一個更高意義上的工作。我們希望把農村的空間、歷史、民俗作為平臺,引起城市人的關注,把人引進來、引回來,當代藝術在其中可以起到媒介的作用。實際上土樓有著嚴密的、有智慧的空間布局和使用方式。歸根結底,客家人的理念、生活方式源于《易經》,陰與陽、八卦的建筑格局,一下就能把人帶入那個世界中。另一個就是,客家人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發生的故事。我在考察中看到一份特別大的家譜,這是一個文本,記載著一個家族的故事,但是你可以聯想到浩瀚的歷史中,千家萬戶的故事,記述著整個歷史的文明。”
劉旭光在土樓(右一)介紹
他此次參展的作品名為《元白》,是利用土樓建筑的圓形、以及中心的庭院,再構造一個“圓”,他說這代表著歷史的“無字書”,“《易經》里記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項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我就用土樓原有的概念,用建造土樓的土,來共同構建這件作品。跟過去、現在、未來產生虛空的連接,引發進一步的思考。”
管懷賓作品
在中國當代裝置藝術中,管懷賓擅于將傳統文化和感知方式解構并溶入到自身的語言系統與作品構架中,將中國古典造園美學融入其空間裝置形態。此次管懷賓的影像作品名為《流隙》,管懷賓說:“流隙是物質的侵蝕和流變;是歲月對于歷史與記憶的打磨過濾;是無數的精彩時刻被擠壓消耗的瞬間。十年前我在蘇州齊門拍攝到一幕難忘的景觀:那是荒涼廢墟中孤寂于煙云間的北寺塔,就像一幕凝固的歷史舞臺。這靜觀實態的圖片,后來被我用在當年上海雙年展的裝置作品之中。《流隙》的拍攝與這兩段經由的線索相關,當然也是對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所引發許多歷史與文化記憶漸行漸遠的感懷。這部9分25秒的影像,記錄一座由陶土砂漿鑄造的塔在水下不斷侵蝕坍塌的過程。雖然圖像與畫面有著物理般的界面和詩意的視覺,但其泛浮的水泡與墜落的流砂其實穿梭刺痛在我的身體與所有末梢感知之中。”
日本藝術家坂口寬敏的裝置“天空之庭”則材料就地取材,創作出一個反應當地原始自然狀態的裝置作品。在古老的土樓群之間,用當地的一種特有土質筑成白色的圓錐形山脈。頂部放置一個容器,盛水來反射天空。結合圓錐形的山脈和附近的植物,景觀,為土樓創建一個“空中花園”。
日本藝術家坂口寬敏裝置作品
俄羅斯極簡主義燈光裝置藝術家維克多·波利亞科夫曾與普希金博物館、國家特列季亞科夫畫廊,莫斯科博物館等藝術機構,品牌施華洛世奇、歐萊雅等合作創造過一系列令人驚嘆的燈光藝術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光和運動是最關鍵的媒介。通過光學效應和新技術,藝術家試圖改變對空間的感知。
燈光藝術家安東尼·奧羅拉來自西班牙巴塞羅那,被視為當代西班牙燈光設計的代表人物。如今,他以為各大品牌設計聯名燈具家具、國際性的燈光裝置藝術展而聞名。其多件作品獲得了西班牙國家設計獎以及2013、2018年度國際紅點獎“最佳設計獎”。受西班牙傳統海洋文化和獨特視光方式的啟發,他的作品用高科技詮釋了南歐地中海獨特的靈動舒展美學。
西班牙燈光藝術家安東尼·奧羅拉作品
此次“尋找記憶中的故鄉——土樓國際藝術巡展由福建省龍巖市文化與旅游局、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政府、意大昨國際文化協會主辦,開幕當天,主辦方同時舉辦了“對話土樓2020——永定國際藝術節”研討會、“藝術走進鄉村——古建的保護與開發”研討會等。除參展藝術家與藝術評論界專家外,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柳肅、華僑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陳志宏等就中國古村落與古建筑的保護進行研討。
土樓與藝術研討會現場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