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周易南區有利啥意思

解夢佬

“中流砥柱”的“砥柱”無疑在三門峽(全稿)

【清】張澍粹《世本集補注》:“砥石,砥柱也”【唐】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南)人楊倞注《荀子》曰:砥石“不詳其在”。呂思勉《中國通史·厘沃序》(《帝什麼厘沃序》,第19頁)引孔穎達疏《今文尚書·帝告》稱:“其砥石,先儒無言,不知所在。”

一、“砥柱山”有7省10說。

(一)河南4說。

1.砥柱在三門峽市陜州區的黃河中。

對于“砥柱山”和“中流砥柱”,古籍有著許多記載。《尚書·禹貢》:導河積石,“東至于底柱”。《水經·河水注》: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戰國】佚名記載春秋·齊之晏嬰的言論的《晏子春秋·內篇諫下》曰:“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載:“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于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又云:“(黃河)又東過砥柱間。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三門矣。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陜州志》稱,三門:中神門,南鬼門,北人門。惟人門修廣可以行舟。三門之廣約三十丈。【唐】王翰在《游三門記》里指今三門峽中之一島:“砥柱在陜州東五十里黃河中。循河至三門,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約三丈,周數丈。”【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太宗紀:“二月癸亥,如河北縣,觀砥柱。……乙丑,如陜州。……庚午,如蒲州。”詩作于本年二月。二月,己卯(初五),太宗車駕自洛陽向西行。癸亥(十三日),巡幸河北縣,觀看砥柱山。《新唐書·地理志(三)》又曰:“河中府河東郡……本蒲州。”【元】丁鶴年《自詠詩》中有:“長淮橫潰禍非輕,坐見中流砥柱傾。”吳作人《黃河三門峽》,賀敬之《中流砥柱》諸如此類的詩文題字多達七十多篇,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清】魏源《湯誓序》:砥石“疑近砥柱也,在今陜州。”

抒發對“中流砥柱”禮贊的詩篇也很多。【唐】李世民曾為中流砥柱題詩:“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唐】柳公權《砥柱》詩:“禹鑿鋒鈚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頂壓三門險,根隨九曲深。拄天形突兀,逐浪勢浮沉。”【唐】魏徵《砥柱山銘》及《太宗春日登陜州城樓俯眺原野回丹碧綴煙霞密翠斑紅芳菲花柳即目川岫聊以命篇》,【唐】許敬宗《奉和登陜州城樓應制》等詩文,均為這方面的名作。

尹彥民《商族的起源和發展》(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523頁),稱:“李民詳細考證了昭明所遷‘砥石’在河南省三門峽以北砥柱山。商族自契以后,開始遷徙。最初的一次大遷徙當在昭明之時。……按:砥石,即砥柱,亦即《禹貢》所言‘(導河)南至于華陰,東至于砥柱。’《水經注·河水》:‘又東過砥柱間。砥石,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劈山開河,水流包山而過,見山中若柱然,故曰砥柱。’……是知商族自西而東遷徙,砥石則正當其沖,昭明之第一次遷徙的砥石當在今三門峽市以北。”

《辭海》“砥柱山”條曰:“又名底柱山、三門山。在今河南陜縣東北黃河中。”

2. 商契之子昭明居地說。

“昭明”作為人名,有3說。一是指炎神。《楚辭·王褒》:“使祝融兮先行,令昭明兮開門。”王逸注:“炎神前驅。”二是夏禹之臣。 【宋】羅泌《路史·后紀十二·夏后氏》:“相傳與伯封叔作衍歷。”。三是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的謚號。其編撰《文選》30卷。四是商契之子。《尚書序·正義引》:“《世本》‘昭明居砥石。’”《荀子·成相》:“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遷于商。”

王國維《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之三遷說稱,“昭明自砥石遷商”是相土自商遷商丘,即顧頡剛先生的疑近砥柱,在今陜州。

由此可見,這里的“昭明”為契之子,原居于砥石,后遷于商,商即商都,古宋地,今河南商丘市也。

周易南區有利啥意思

3.砥柱山指洛陽的指柱山(龍門有砥柱山)。

馬培棠先生在《冀州考源》中說:“據墨翟(dí)《墨子·兼愛》推知,(冀州)北區之極曰龍門,曰底柱,是大河(黃河)以北不與焉。南區之極北曰淮水,曰汝河,是大江(長江)之濱不及焉,其間有孟渚……在未名之《禹貢》之豫州。”史載,砥柱山又名指柱山,傳說此山天天再長,后被仙人指住不再上長。故得名指柱山。它是蟒河境內最高的山峰,海拔1572.6米,是一座由太古界和元古界產生的變質巖和結晶巖所構成的山峰,四周萬仞絕壁,只有一條人工開鑿的小石階通往山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登上砥柱山,隱隱約約只見一條亮光閃閃的“銀蛇”蜿蜓曲折由西向東緩緩蠕動,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入夜,你放眼中原,會看到一片亮光,忽隱忽現,猶如繁星點點,這便是百里之遙的九朝古都——洛陽城。

4.在夏代豫州、春秋宋地(開封以東),今河南睢縣與豫魯交界地的菏澤之間。

孟渚又作盟諸、望諸、明都,古澤名。指的是春秋屬宋或者即望諸君。出自【春秋】周公旦《周禮·夏官·職方氏》與《周易·職方氏》:“其澤藪曰望(微)諸。”注:“望諸,明都也。”疏:“明都即宋之孟(明)諸。”伏生所傳【先秦】《尚書·禹貢》豫州:“導菏澤,被孟諸。”【先秦】《爾雅·釋地》十藪:“宋有孟諸”:【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明都澤”,在梁郡睢陽縣東北。”【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梁國睢陽縣”:“盟諸澤在東北。”【唐】李吉甫《元和志》(《元和郡縣圖志》)(卷7)“虞城縣”:“孟諸澤在縣西北十里。周回五十里,俗號盟諸澤。”馬培棠先生在《冀州考源》中說:“據墨翟(dí)《墨子·兼愛》推知,(冀州)北區之極曰龍門,曰底柱,是大河(黃河)以北不與焉。南區之極北曰淮水,曰汝河,是大江(長江)之濱不及焉,其間有孟渚……在未名之《禹貢》之豫州。”

顯見,上述“底柱”大體上在商丘市東北、虞城縣西北與山東省菏澤市之間,古泗水支流丹水橫貫其中。唐時:“周回五十里”

此“底柱”金元后堙廢。金、元以后,屢遭黃河沖積,澤漸湮沒。一作盟豬澤、明豬澤、孟豬澤、孟諸澤、望諸澤。難怪,郭沫若先生1961年10月游覽嚴子陵釣臺賦詩:“由來勝跡流傳久,半是存真半是猜”;“傳說也能反映歷史的影子”。

(二)砥石在陜西積石山之說。

曲英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先秦都城復原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頁)認為,《荀子·成相》云:“‘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遷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此居于砥石遷商者,指的是契,而不是昭明。《尚書》序疏引《世本》‘昭明居砥石’為誤。”其在《史學月刊》(第2期)載文《論成湯都亳及其以前商人之八遷》,也有同說。其依據是:

【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墜形訓》(又名《淮南鴻烈》)(卷四):“入禹所導積石山。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之東。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至于……遼出砥石。釜出景。岐出石橋。呼沱出魯平。泥涂淵出槁。”《淮南子·鴻烈解》(卷八):“故出積石。積石山在金城郡河關縣西南。荊山,禹貢北條,荊山在左馮翊懷得縣之南,下有……遼出砥石。釜出景。砥石,山名,在塞外二。”

此說位置,在今與華岳所在的今渭南市華州區。《水經注》引《世本》云:“契居蕃。”《水經注·渭水》:“渭水又東經欒都城北。故蕃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契居蕃。闞骃曰:‘蕃’在鄭西,然則今欒城是矣……渭水又東,西石橋水南出馬嶺山,積石居其東,驪山居其西,,與華岳同體……渭水又東逕鄭縣(今華州區)古城北。’”

曲英杰稱,據此,“蕃地在今華縣境內。……砥石或有可能是指積石……‘砥’字,從氐得音……‘砥’或作‘厎’,五經石刻作‘厎’就為‘厎’,……如此,則砥石當即積石……以二者為一地亦無不可。……自蕃地遷居砥石,可視為契至于成湯八遷的第一遷。”

(三)砥石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之說。

周易南區有利啥意思

1990年初,于山西省平陸縣城東 40公里、地近“砥柱”的坡底鄉、崖底村及前莊村南端黃河邊的一個二級臺地上,出土了一批商代早期珍貴文物。在這批文物中,有可以與舉世聞名的鄭州商城杜嶺一、二號方鼎相媲美的青銅大方鼎一件、有商王室舉行祭祀用的重要青銅禮器大圓鼎兩件、罍和堪稱商代樂器之最的大石磬。

顧頡剛先生的疑近砥柱之論、應在在今平陸三門峽大壩以東地區砥柱附近。也就是說,砥柱以東、東糧宿村以西,這大約10公里范圍之內沿河一帶,或許是昭明當年所居的砥石,“糧宿商城”很有可能就是“昭明之都”。

李學勤任編委會主任,宋鎮豪、宮長為任主編的《中華傅圣文化研究文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收有《商“先王”昭明之都“砥石”初探——砥柱東部山區考古調查隨想》也由此說。砥石在山西平陸說柱中流砥柱

(四)砥石在今河北砥水流域之“砥柱”說。

張蔭麟在《中國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版,第13頁),以砥石地望和“泜水”為由,稱:“砥柱在河北砥水流域”。寫道:“成湯……的先十四代祖契與禹同時,以蕃(今河北平山附近)為根據地,契子昭明遷于砥石(今河北砥水流域),繼遷于商(今河南商丘)‘天邑商’,及商朝之得名由此。”

王國維《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的文章中,認為:“砥石是由水和石濟水而來,水即今河北元氏縣南槐河”。

鄒衡先生在通過對河北漳河中游的邯鄲、磁縣地區的先商文化研究的基礎上,所著的《論湯都商亳及其前后遷徙》認為,今河北省石家莊以南、邢臺以北一帶即為契之子昭明遷居的“砥石”。陳家夢《殷墟卜辭綜述》,也有此說。

(五)王國維《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之二遷說稱,“昭明自砥石遷商”是金景芳先生的遼水發源處,即今遼寧省昭烏達盟克什克騰旗的白岔山。金景芳《商文化起源于我國東北說》(《中華文化史論》1978年第7期)的依據是《淮南子·地形訓》:“遼出砥石。”高秀注《淮南子·地形訓》稱:“砥石,山名,在塞外,遼水所出,南人海。”《水經注·大遼水》:也曰“大遼水出塞外衛白平山……遼水亦言出砥石山。”

(六)王國維《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之四遷說稱,“昭明自砥石遷商”是相土自西都商丘遷居東都泰山下,后復歸商丘,

(七)王國維《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之五遷說稱,“昭明自砥石遷商”是商侯帝芬自商丘遷于殷(今安陽市)。

二、“砥柱”如是說。

對于上述7省10說,上邊提及之尹彥民《商族的起源和發展》(第526頁),就“中流砥柱”在何處就行了全面分析與對比,肯定了三門峽說。其稱:以上晉冀魯遼諸說“缺乏文獻支持基礎,考古材料也不能證明,所以不能成立。”就“昭明居砥石”一說,尹彥民又說:“東北遼寧說,只是晚出地名與商族先公昭明無關。再次,砥石遼水源說的考古學輔證材料,也不堅實。” 尹文還說:“總之,西方(指陜西)說者所指的積石山、砥柱山以及東北說者所指,都與商族起源地及昭明先公活動地較遠。”

尹彥民先生的說法,鄙人對其大多數觀點原則上同意。理由是:從上述河南三門峽(陜州)說里可以明白,古今的權威性書籍均已提明叫響。《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禹貢》、王翰《游三門記》、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丁鶴年《自詠詩》、魏源《湯誓序》等古籍皆明白無誤地認定“砥石”“疑近砥柱也,在今陜州”,在今“三門峽”。唐王李世民、唐人柳公權、魏徵、許敬宗等人之詩文,也均為三門峽的“中流砥柱”所作。正是如此,《辭海》“砥柱山”條曰:“又名底柱山、三門山。在今河南陜縣東北黃河中。”

從事實上稍加考證也能知道。砥柱山,也寫作底柱山。如:《禹貢》曰:“導山導水”之“底柱。”砥柱山,即像柱子一樣的山,黃河上的艄公叫“中流砥柱”為“朝我來”,距市區約30公里。冬天水淺的時候,它露出水面兩丈多;洪水季節,它只露出一個尖頂,看上去好像馬上就被洪水吞沒,驚險萬分。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沖刷,它一直力挽狂瀾,巍然屹立于黃河之中,如怒獅雄踞,剛強無畏,自古被喻為艱難險阻的環境中起巨大支撐作用的力量或英雄人物,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史載,在上古時代,因砥柱山影響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時把兩邊的河道鑿寬,這樣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樣立在急流之中。三門峽分人門、神門及鬼門,其中鬼門最險。大禹劈開的三島被稱為人島、神島、鬼島。

不過,此三島在上世紀50年代修建三門峽大壩時被炸掉,作為大壩的壩基了。

更重要的是,現在主導觀點承認的是三門峽市陜州區說。因此權威工具書《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第1796頁)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31年5月版,1982年11月再版)均持有此觀點。

這里對尹彥民先生的山西、河北、遼寧、山東等諸說,還想作一些補充。另外,對其全盤否定西方(陜西)說者所指的積石山、砥柱山,不能完全茍同。

將7省10說進行梳理不難發現,其中共有兩種情況,河南3說與陜西渭南市華州區說,說的是“中流砥柱”的“砥石”和“砥柱”;而晉冀魯豫等諸說,是偷換概念的似是而非的砥石說。

先說晉冀魯遼的“砥石”說。此說大多與“昭明自砥石遷商”與說相關。河北說雖然有“砥石”,但無“砥柱”,更與“中流砥柱”的“中流”“砥柱”無關。特別是“中流砥柱”指的是黃河里的“中流砥柱”,顯然晉冀魯遼的“砥石”與黃河不沾上邊,豈能談上“中流砥柱”。說到底,只不過是考證“昭明自砥石遷商”的牽強附會而已。

其實,上述冀魯遼說除過移花接木、偷換概念(以當地之出“砥石”、有“砥水”貿然代替黃河的“砥柱中流”)外,不僅經不起考究,就連一些史料也不能自圓其說,甚至是自相矛盾,或別處明確否定。如《水經注·大遼水》所說的遼水出“砥石”,只是肯定這里出“砥石”,而沒有承認是中流砥柱之“砥石”。相反,《水經·河水注》已經明確肯定:“砥柱山”是昔日大禹治水之地的“三門”之地;并且指出:“昭明之第一次遷徙的砥石當在今三門峽市以北。”還有,《淮南子·地形訓》和高秀注《淮南子·地形訓》等,也只是說遼水“出砥石”,僅此而已。

還要指出的是,尹彥民先生認為,“昭明自砥石遷商”之河北說與史料相對接近,其采納了丁山先生《商周史料考證》(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2頁)的觀點,因為河北元氏、平山一帶,砥石地當在就砥水流域,距離商族先王活動地靠近。蔣逸雪在《文化先鋒》之《商代遷都考》(第五卷第21期),《南谷類稿》(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55—58頁),臺灣學者趙鐵寒《湯遷八遷的新考證》及《史書考述》(臺灣正中書局1965年版,第147頁),也均持有此說。唐云明 羅平在《文物春秋》(2003年第3期)載文《泜石與有易氏地望及相關問題初探》,稱:“砥石在河北泜水流域,并以屬于先商文化漳河類型的臨城南三岐遺址,可能即昭明遷居砥石之時的一個聚落遺址。”

針對此說,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說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117頁)予以質疑。尹彥民先生認為呂思勉的觀點有一點保守。鄙人以為,“昭明自砥石遷商”在哪里,是三言五句難以說清道明的,不妨閣下不提。但有一點須得明白,河北砥石說與黃河中心島的“中流砥柱”之“砥石”沒有關系。

再說河南三門峽說與陜西積石山說。在下認為,實際上是一回事,是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所說的一地二說。翻開地圖即可看出,三門峽黃河中心島的“中流砥柱”,就在相距不遠的陜西渭南市華州區的北邊,中間只隔一個潼關縣。三門峽市與華州區都在華山的范圍之內,積石山即華山的余脈。黃河中心島的“中流砥柱”,東南邊一側是三門峽市的陜州區,西北邊一側是潼關縣。將“中流砥柱”說成是在陜西的潼關也并無不妥。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