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關于算命說某一月有變動是什麼意思的信息

解夢佬

算命說某一月有變動是什麼意思

“吉兇”兩字大家要注意,天地間的事不是吉,便是兇;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不好不壞的。不好就是壞,不壞就是好。做生意,如果沒有賺錢也沒有賠本,在你認為沒賺沒賠,沒賺沒賠就是賠了,賠了精神,賠了時間……所以沒有不賺不賠的事。由此可知天地間的現象,只有兩種:不是吉,便是兇。

吉兇是哪里來的?拿物理現象來講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我們知道就是陰陽,物理世界中抽象的就叫陰陽,實質的就叫剛柔。剛就是陽,柔就是陰,事實上也是互相推蕩的一種現象。在中國的文化思想中,矛盾也不過是一種現象,就是《易經》所謂的象,它表示了這種變化的關系,說明了矛與盾的原理,就像太極拳的推手一樣,你推過來,我推過去,兩種力量互相推蕩。《易經》已經看到這個變化,知道這個過程,所與它指出物理世界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拿佛學來說,物質世界自然現象中山河大地是無情的東西,是沒有思想的;一切眾生,像我們這些有生命的人,佛學稱為“有情”,是有靈性,有思想的。眾生是哪里來的?也是宇宙物質世界的一種現象。“剛柔相推”,是兩種正反質能相互推動,因而產生了有情世界的一切眾生。

知道了“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道理,不過這個中間也有它的變化,是看時、空的大小來決定的。像醫生看病,說今天病好一點沒有?病人說沒有,還是很痛。但你昨天還痛得躺在床上,今天已經可以下床活動了,已經不錯了。可是人總不滿足,因為他不曉得“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道理。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這三個道理,就是最高的人生哲學,也就是政治哲學。我們知道,宇宙間只有兩個現象:一個吉,一個兇。那麼人文世界的吉兇又是怎麼來的?好與壞是怎麼來的?是人為假定的。人類心理自己反應得失的一種現象。譬如我想賺錢,錢到了我手,就是大吉大利;錢不到我手或失掉了,這就是兇。所以吉兇是人類心理相對的一種反應。天地間沒有所謂絕對的吉兇,也沒有絕對的是非,也沒有絕對的好壞,這是指形而上者而言。所以形而上者“沒有”,形而下者“有”。有是哪里來的?是由人類心理來的。吉兇是怎麼產生的?也是從人類心理的判別而產生的。

譬如說青年人談戀愛,談到最熱烈的時候很得意,但你不能就認為是吉。表向上看來很得意,事實上,說不定失意已暗伏在里邊了。現在覺得很好,到時候分開也很痛苦啊!我常常說一個人求生不易,但求死也很難。想死還真不容易呢,跳水太冷,上吊很悶氣……沒有一樣好受的。這些是非好壞都是從心理現象來的。所以說吉兇是一種失得的心理現象。我常說你學了《易經》以后就不要卜卦了,因為八八六十四卦沒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也沒有一卦是大兇的,充其量告訴我們“吉、兇、悔、吝”四個現象。人文世界的一切現象也只有四種“吉、兇、悔、吝”。

怎麼叫悔呢?就文字看就是后悔,人生對任何事情每一刻都在后悔中。剛剛吃飯的時候,菜很好吃拼命地吃,吃飽了,肚子難過了,后悔了,“剛才少吃一口多好”,這就是悔。悔字以我的解釋,它真正的意義,只有一個名詞可借用來說明才最恰當,就是佛經上講的“煩惱”,這就是悔。佛經講的煩惱不是痛苦,是開始時心里感到很煩,過久了感到不舒服,也不是痛,可是隨時隨地就是很不爽朗,很煩、很苦惱,也就是不高興。一般人說的煩惱,就是《易經》的悔。

吝是什麼?吝就是困難、是慳吝。“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憂就是憂愁、煩惱;虞就是思慮,腦子不停地想,用腦筋叫做慮。用腦也很痛苦,一個人要不痛苦,什麼都不要想、不用腦筋才好。但是那很難做到,絕大多數人都要用腦筋;只要用腦筋就有憂愁,就有煩惱。所以說“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由此可知宇宙間一切事情,一切人的心理,都離不開“吉兇悔吝”四個字。所以人生只要有思想就有煩惱,心理上就有得失,得到了高興,失掉了痛苦、煩憂。整個《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只有吉、兇、悔、吝四個變化。四個之中只有一個吉是好的,其余三個成分都是壞的。悔吝是小兇,不是大兇,不好,也不是太壞。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不動則已,一動只有四分之一的成分是好的,四分之三都是壞的。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有進有退,這就是變化。我們學了《易經》后,如何來判斷一個問題呢?根據《易經·系傳》孔子思想的原理,來告訴大家就是“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這里有一句名言,就是“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只有兩個字把看相算命、做人做事都統統包括了,這兩個字就是“吉、兇”。如果你一定要說我在家睡覺,就不吉也不兇了,殊不知那你已經是壞了。因為沒有好,你躺在那里沒有動,但是你的生理已經變了。所以《易經》只有兩個字:“吉與兇”。為什麼說吉、兇、悔、吝呢?悔與吝是小的吉兇,所以還是只有兩個字,“吉”與“兇”。

吉在背面就是兇,兇的背面就是吉。悔吝呢?是小兇、不是大兇。所以懂了這個道理,不需要卜卦啦。一件事情一開始做就知道結果了,不是好就是壞,沒有第三樣。一個人去看相算命,八成都是彷徨不定的人。發財的時候,一天忙得不得了,哪有時間去看相算命,生意失敗的人、沒有辦法的人,理發也沒有錢,頭發長得長長的、胡子也不刮,穿的破鞋子,每天卻圍著算命攤子轉。

所以我常常告訴有些同學們,我說我教你一套,包你靈,將來你如果沒有辦法,去跑江湖擺個卦攤子,有人來看相算命,你就說:“嗯!你老兄最近運氣不好,氣色不對!”因為他一定有了不對才來問你,所以你講他氣色不對,一定靈。然后他肯叫你算命,你就說他最近會破點小財,這句話也一定靈,因為他叫你算命,一定要花錢,不是破財是什麼?所以我說包你靈,你說話本來是不著邊際的,他回去想想,“哎呀!算命的話對啦!”如果不對呢?他會翻來覆去地想,擔心什麼時候會破財,“哎呀,可能是真的!”反正都是對,所以善易者不卜。

世界上的“吉、兇、悔、吝”是從哪里來的呢?“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萬事一動只有好或壞,沒有中間的。你說我不想好,也不想壞,想不動。那只有打坐入定了,才能所謂寂然不動。只有得道的人才能不動,那才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否則一動便有吉、兇、悔、吝,這是圣人的話,孔子的名言。讀《易經》到這里非常令人贊嘆,宇宙人生的道理,孔子統統講完了,懂了這些也不要再研究《易經》了,“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一動好壞就出來了,不動就沒事,但是想不動可不容易啊!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什麼叫兇?什麼叫吉?失去了就叫做兇,得到了就做吉。為什麼得到了、占有了就叫做吉?失去了、沒有了就叫做兇?這就是我們人文文化的觀念。其實失去與得到都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中國春秋時候,有個有名的楚人失弓的故事,也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另一方面。

在楚莊王的時候,莊王有一張寶弓,不見了。當時的宰相、大臣們驚慌得不得了,甚至全國人都非常震驚。國君丟了這張寶弓,那還得了!為了找這張弓,弄得全國雞犬不寧。這事被楚莊王知道了,便告訴部下說:不要找了,我丟了一張弓,他得到了一張弓,不是不得不失嗎?我用跟他們用有什麼不同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都是我們自己人呀,這沒有什麼不好呀!部下聽到了很高興,都以為楚莊王度量大,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國君。我昨天丟了錢,被人撿起來拿去用了,那也很好,錢反正是要用的,我用他用都一樣!從我們中華文化這一種哲學思想看來,便沒有什麼得失之分,當然也無所謂吉兇了。但這只是少數的圣人們才會有這種開闊的思想,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說”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得到了以為吉,失去了以為兇,便成了社會一般人的常則。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悔吝這兩個字,在《易經》卜卦上常常碰到。什麼是悔吝?就是小毛病,也叫煩惱。但是,《易經》除了“吉兇悔吝”四個現象以外,還有一種現象,叫“無咎”。我們后人卜卦,遇到了“無咎”這兩個字,便以為“無咎”很好,這是不懂《易經》道理的緣故。

“無咎者,善補過也。”天下事情沒有絕對好,也沒有絕對壞,你認為好,就出毛病啦!人生就是悔,悔就是很困難的,沒有真正的無咎。要真正達到沒有毛病的話,你要“善于補過”,自己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要能檢查出來自己每一方面的錯誤,隨時隨地檢查自己的毛病,這樣才能無咎。不是卜卦不到無咎便認為沒有問題,是好卦,那便錯了!

譬如你做生意,三點半鐘要錢,你不到無咎就認為沒有問題,那靠不住。你要去找才行,錢不會自己進來的,不然你會一垮到底。要善補過才行,這就是無咎的道理。不是說無咎就是很好,就是沒有毛病,那便錯了。

“辨吉兇者存乎辭”,因此《易經》的卜卦、算命等等,對人生的作用,以及所說的吉兇的道理,是好還是不好呢?《系傳》說“辨吉兇者存乎辭”,辭就是你的思想、你的觀念。你的觀念對了,便一切都對了。孔子說“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所以文辭語言,是人類思想的代表。由于這種思想是在我們一念之間生滅,我們心里認為對了,不好的地方便也好了。不對了,我們心里感到很憂煩,那好的地方也不對了,也不好了。我們隨時可以從文學的境界中體會出這些。如唐朝有名的白話詩: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流在外頭。

月兒彎彎,每個月月初或下旬,月亮都是彎彎的。同樣一個彎彎的月亮,可是大家看到后感受卻不一樣。有人看到彎彎的月亮,心里是那麼高興,那麼愜意;有些人看到彎彎的月亮,心里卻非常傷感,非常凄涼。其實人個的喜樂,同月亮有什麼相干呢?這所謂的“觸景生情”,事實上還是自己心里先有了一個觀念意識的存在,再由當時的景物引發出來而已。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流在外頭。這是唐代的白話詩,同樣是一個月亮,但人們心里的思想感觸卻不相同,就是這個道理。“辨吉兇者存乎辭”,吉兇表現于文字思想,是一個觀念的問題。

“憂悔吝者存乎介”,平時我們用《易經》卜卦的時候,卦的下面往往會有一個憂或者是悔、吝的釋語。假設我們做生意,卜卦碰到了憂,一定會很痛苦;碰到了悔吝,一定會有煩惱或阻礙。這些悔、吝絕對無可避免嗎?不然。如果你研究《易經》久了,你便會知道,遇到憂、悔、吝的時候,是可以解決的。怎麼解決?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要能行得正,行得直,心里沒有歪念頭、壞主意。縱使遇到煩憂、悔、吝,心里坦蕩蕩,以平常心處之,那一切也就平安了。

《易經》“其介如石”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高高的山頂上有塊石頭巍巍然的站在那里,這種頂天立地的精神,就叫“其介如石”。孔子說“憂悔吝者存乎介”,介就是一個人頂天立地的站在那里,行得正、坐得穩、一切作正念、最好的存心,當你遇到最痛苦、最麻煩的事時,自然也會逢兇化吉了。

“震無咎者存乎悔”。假如卜卦卜到了無咎,不要以為沒有問題,要存乎“悔”,一切要小心,自己要多反省自己,這樣才會“無咎”。孔子又告訴我們,讀《易經》要懂得“卦有大小,辭有險易。”《易經》下面的卦辭,有險有易。有險,看起來非常可怕,但不一定可怕;有易,這個易的含義有兩個:一是變易的易,一是可以變化的易。有易,也不要高興,以為盡是變易,它會變的。我們人類的價值,就是有頭腦有智慧,用自己的智慧把危險變成平易,壞的把它矯正過來變成好的。但是,自己也可以把好的破壞了,變成壞的。

人世間萬物都有一個景象、動機,動機來了就有很多的因素,這很多的因素又構成一件事情,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就發生許多的變動。對人事而言,變化發生以后就有好有壞,有吉有兇。一有好壞,就有煩惱,有悔吝,悔是煩惱,吝是困難,所以說一動就“吉兇生,而悔吝著也”。

“吉兇以情遷”,吉兇是根據人類心理的需要而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來是大吉,在我看起為說不定是大兇;在別人看起來是大兇的,在我用起來說不定卻是大吉的。所以說吉兇是因個人的需要而定,人們對變動的看法是著眼于利害關系的,“吉兇以情遷”,是看個人心理情緒的需要來講的。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易經》最后還是回到人文文化上來。什麼情況才叫吉與兇呢?“愛惡相攻而吉兇生”。你不喜歡,給我好了,對你是大兇,因為你不喜歡嘛!你厭惡它,而我喜歡它,我們兩個愛惡相反,愛惡因矛盾而相攻,吉兇由愛惡心理而來。孔子研究《易經》到這里,所得的結論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吉兇,沒有絕對的善惡,沒有絕對的是非,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一切都是跟著人文文化,跟著人們的需要來的。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餓的時候面包擺在前面就很喜歡,不餓的時候擺在面前便很討厭;需要的時候,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高興,需要而得不到會很痛苦,所以“遠近相以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情偽相感而利害生”,情就是真實的,有情的,偽是虛情假意的。一個人不要只聽一句話“我愛你”便高興起來,有時候這句話是真的,有時候是假的。情偽互相有感應,其實都不能騙人,也騙不了人的,情偽互相感應而發生利害關系。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最后報告,非常重要。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我們研究《易經》以后,了解了人情世故,《易經》所謂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則兇”。譬如夫婦兩人剛結婚好得不得了,那當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兇了。所以我也經常告訴大家,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敵人而是你自己或最親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就是說越親近越不能合作,這是最壞的最危險的。因而變成大害,即使不至于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就很糟糕了。這些都要注意。

整理自《易經系傳別講》

這里要注意,《易經》的道理并不如想象的那麼多,它講人事的法則,只有吉、兇兩個結果,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中間的;不是進步,就是退步,沒有停留在中間的。

“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這就是哲學問題了,這是說人類文化。我們人類認為的吉兇,好的或壞的,以哲學來說,沒有絕對的,而是根據人類本身利害的需要;我們得到,便覺得是吉,失去便覺得兇,但這并非絕對。譬如說得病,這個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失意也不一定是壞事。所以對于古文,不要僅在文字表面上讀過去,而要知道在文字的深處包含了很大的哲學思想。

可見吉兇只是根據個人的觀念而來,而悔吝就是憂煩愁慮之象,虞即慮。卜卦的結果,不外“吉兇悔吝”四個字,沒有六個字,換句話說只有兩個字——一個是好,一個是壞,——或吉或兇,悔吝只是加上去的。因為“悔吝”兩個字,是憂慮,如卜到一個卦是悔吝,就是有煩惱,事情辦不通,有困難,要小心了。所以人生的一切,看《易經》只有四個角度,吉兇悔吝。

吉兇悔吝怎麼來的?下有兩句話:“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動就有好有壞。再說任何一動,壞的成分四之三種,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種,所以中國人的老話,一動不如一靜。凡事一動,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過這三分當中,兩分是煩惱、險阻、艱難,如此而已。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業的道理都說清了,所以儒家就知道慎于動。動就是變革,變更一個東西,譬如創業,譬如新造,這個動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慮。所以學了《易經》的人不卜卦,因為大概的道理都知道了。“善于易者不卜”,用不著卜了,看現象就明明白白了。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在研究《易經》時看到卦的后面有的是吉,有的是兇,有的是悔吝,有的是無咎,這是爻辭常用的話。無咎,翻成白話就是“沒有毛病”,但并不等于“好”,而是在進退之間要注意。從這里可以看到《易經》的哲學,一個人到了平安無事的時候,這情形又怎樣?孔子說“善補過也”,要特別小心,人不會沒有錯,隨時有錯,善于反省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就是真正到了無咎的時候。因此我們做事業要盡量地謙虛,倘自認絕對沒有毛病,這是靠不住的,“善補過也”,懂得小心謹慎反省與改正錯誤,這是最高的哲學。

“辨吉兇者存乎辭。”什麼是吉兇悔吝?“存乎辭”,看文字的記載。換句話說,這文字代表人的思想,吉兇悔吝在于各人的觀念,各人的看法。“憂悔吝者存乎介”,這是說卜到悔吝卦的時候,憂虞悔吝,就要獨立而不移,下定決心,絕對要站得穩,端端正正。人到了倒霉的時候,自己能站得正,行得正,一切現象都可以改變。“震無咎者存乎悔”,無咎就是善補過也。人生沒有絕對自己不錯的,只要知道懺悔,懺悔的結果就是要補過。

《易經雜說》

《易經》上對人生宇宙,只用四個現象概括:吉、兇、悔、吝,沒有第五個。吉是好。兇是壞。悔是半壞、不太壞、倒霉。吝是閉塞、阻凝、走不通。《周易·系傳》有句話,“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告訴我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盡在其中了。人生只有吉兇兩個原則。悔吝是偏于兇的。那麼吉兇哪里來?事情的好壞哪里來?由行動當中來的,在動的當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出這個規則。

《歷史的經驗》

“性空緣起”,體是空的,空的體起用,就是緣起,一用就有因果。所以中國《易經》上有一句話:“動輒得咎”,絕對空,沒有事,一動就有因果。動就是起用,一起用就有因果,緣起因果就來,不動則已,一動毛病就來。《易經》把天下事歸納為“吉。兇、悔、吝”四種現象。實際上就只有吉兇兩端。吉是好的;兇是很壞;而悔為煩惱;吝是困難。簡單說,悔、吝也就是小兇。天下人、事、物都不外吉與兇兩端。吉、兇怎麼來的?《易經·系傳》上說:“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凡是一動,做一件事,講一句話,一個行動就會發生或吉、或兇、或悔、或吝的結果;不是吉就是兇,不是兇就是吉。其中四分之三的情況都不好,四分之一是吉,也是沒有把握的,所以“動輒得咎”。

天下事不好即壞,不過一般人在小壞中不覺得,以為自己在好中。中國古人有兩句哲學名言:“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好事沒有兩樣一起來的;倒起霉來不是一件喔!這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可見求吉之難。學佛的人懂得一動就是緣起,也就不要算命、卜卦、求神了,你的起心動念、緣起對不對,自己就曉得了,因果律就擺在這里。如果自認為佛法是空的,不懂得性空緣起的道理,就落在邪見上了。這些非常重要,所以要注意!

《孟子旁通》《莊子諵譁》《南懷瑾老師講宗鏡錄》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