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色黃,舌頭有齒痕,大便不成形,這三個問題如果湊齊了,那就說明你的命里缺“土“了。
聽起來像是算命的,其實這是中醫的體質辨析,所謂“欠土”,就是我們常說的脾虛。因為中醫的脾屬土,“欠”和“土”湊在一起正好是中國字的“坎”字,土缺少了,石頭會露出來,就形成了“坎”,健康中的“坎”就是生病,命中欠缺土的脾虛之人,比其他人, 更容易生病。
中醫說的脾, 不是我們肚子里的脾臟,中醫的脾有幾個特點:
首先,主肌肉,所有和肌肉相關的問題,都和中醫的脾有關。脾虛時候肌肉無力,所以總是覺得累的人多是脾虛的;舌頭上是肉做的,肌肉張力不足,舌質就軟,牙齒很容易印上齒痕;腸道肌肉無力,食物糟粕不能塑形,大便就是不成形的。
其二,中醫的脾是“諫議之官”,專門負責監視異己、外敵,并向統領匯報的,相當于身體中的“紀檢委”、“審計署”。之所以有的人容易感冒,有的人癌癥會復發了,就是因為他們的“審計署”失職了,也就是脾氣虛,命中欠土,不能識別異己和外敵,所以就遇到了小到流感,大到癌癥的“坎”兒。
其三,脾主黃色,脾虛的人面色發黃。這個黃不是黃種人正常的黃,而是黃得沒有光澤,中醫叫萎黃。因為食物的要經過脾的運化才能化生成血,脾虛往往連帶著血虛,血虛的時候,身體要保證心腦腎關鍵臟腑的供應,皮膚頭發這些次要部位就要率先被舍棄,皮膚因為缺少血的供養而變得萎黃。
中國是個脾虛大國,中國人脾虛體質的人占的比例最大,好在我們先人的智慧早就意識到了,所以對脾虛的改善早就從生活中著手了:《黃帝內經》是中醫的法典,它將和健康相關食物做了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是糧食,就是我們的主食,所謂“五谷為養, ”。因為糧食是入脾經的,能入脾經的食物都可以健脾,而脾是“后天之本”,出生之后的所有健康問題,都有脾的參與,因此,健脾是養生的第一要務,糧食絕對不能或缺的食物。
之所以現在人脾虛的越來越多,因為很多人為了減肥不吃主食了。食物中缺少糧食,就少了健脾的機會,這是藥物健脾不可替代的,因為養生就是“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簡稱,意思是,養生是細水長流中完成的,具體到健脾,不讓命中欠土,就是每天養成正常吃主食的習慣。
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從事低強度體力勞動的成年人,每天谷物攝入量應該在250~400克之間,折算成米飯是每天550~880克。100克米飯的熱量是116千卡,就算你一天吃半斤米飯,也不過是580千卡的熱量,不過相當于2瓶多冰紅茶的熱量,如果真的想減肥,那也應該忌飲料忌高熱量的零食,而不是忌主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1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