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雁文化之七)
◇張長元
衡陽雁斷,是一句成語,比喻音信隔絕。衡陽有回雁峰,“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不再南飛,需待來年開春而北歸。因雁足傳書,目斷鱗鴻而不返,故有此意。在中國50000條成語中,約有100─200條成語以“鴻雁”為對象,組成了“鴻雁系列”成語。這些成語或源于歷史典故、詩詞歌賦,或源于寓言、神話傳說,或源于群眾口語,是我國漢字文化的微縮景觀,具有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寓意,是“大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管窺“大雁文化”的窗口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成語多為4字組成,,也有3字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分成兩部分,中間用逗號隔開。漢語成語數量龐大,形式完整,內容精練,并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包括貶義和褒義,當然,也有中性的。我國語言學者,對成語已有深刻的研究,本文只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說明“鴻雁系列”成語的文化寓意。
先談談成語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Edward Sair,1884—1939)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并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存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為人類物質世界的特征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人類精神世界的狀態可以利用語言去進行周密地闡釋,而人類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都隸屬于文化,因此,語言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人類把對生活現象、自然現象的認識凝固在語言中,這就賦予了語言以記錄文化的功能。語言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發展,而文化的發展也影響和制約語言的發展。成語,是人們長期沿用、有某種歷史源流的古老詞語,一條成語從產生到定型,要走過一段漫長的歷史道路,要經過語言歷史上多次的篩選與錘煉。這些能存活在現代漢語詞匯中的成語,就象語言中的活化石,為我們研究語言事實上蘊含的文化內涵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素材。另外,成語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有特定的語義內涵,這就使得一條成語比一條普通的詞語包容更大的信息量。因此,整個成語系統也就比一般語匯更能完整地表現出我國民族的文化內涵。成語的這種語言學特征使其成為中國文化的“積淀物”和管窺中國文化發展軌跡的“窗口”。
無疑地,有關“鴻雁系列”的成語也是管窺“大雁文化”的窗口。所謂“大雁文化”,即以大雁為審美意象,包括詩,詞,賦,曲,散文,議論,熟語,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繪畫,音樂,舞蹈,雕塑等在內的意識形態文化的集合。正如筆者在《大雁文化解讀》(參見《衡陽日報˙生活周末》2013年11月2日,11月9日文)中所說,自《詩經》起興于雁而言情以來,大雁文化的興起、發育、成熟,迄至于今,從時間上看,歷經了3000多年,從空間上看,復蓋了東西南北中中國廣大的疆域。有關“鴻雁系列”的成語,作為中國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的一部分,可以說是一種經過歷史檢驗的“流行語”。“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它受到人們喜愛,除了其語言學和文學的基礎外,更主要的是具有其社會心理學基礎。鴻雁于飛,定時守信;雁陣藍天,整齊有序;志在千里,不懼風雨;扶“老”攜“孤”,有“情”有“義”;離群孤雁,其聲凄哀;倩影翩翩,可愛可親——人們將喜歡自己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喜歡自己的民族、國家和家鄉的土地的濃烈情感,“投射”于大雁行為,并付諸于語言藝術,以特定的詞組和短語來表達,就構成了“鴻雁系列”的成語。
二、五彩繽紛的“鴻雁系列”成語
從某種意義而言,“大雁文化”首先是一種情感文化。情感是個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傾向性的內心體驗,“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荀子)。所謂情感文化,是指人類所積累的各式各樣心理感受的總和。它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情感是從動物情感演化而來的,到了智人時代,人類由于語言的產生而獲得了精神文化穩固的載體,因而情感文化便加速發展起來。巫術文化、神話文化、宗教文化是人類精神文化產生和發展的三大源頭。但是,巫術文化不是藝術,在圖騰崇拜和巫術儀式的表演中,表象性符號系統首先表達的是信仰和價值觀念系統,其次才是情感文化和知識文化。“鴻雁系列”成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來表達人的情感的,它是埋藏在中國人內心的情感積累。這類成語較多,筆者將業已收集到的,歸并如下,然后分析其情感文化內涵。
表示愛情、思念之情的成語。 這類成語的最大特點是借助“鴻雁傳書”典故和“雙鯉”的故事,表達愛人之間、朋友之間、親人之間的思念之情。其中,如“雁素魚箋 ”“魚信雁書”等則是表示書信。計有(枚舉):
鴻雁傳書 衡陽雁斷 雁杳魚沉 雁影分飛 寄雁傳書
雁斷魚沉 雁去魚來 雁逝魚沉 雁素魚箋 河魚天雁
目斷鱗鴻 雁素魚箋 雁足傳書 雁足留書 魚箋雁書
魚封雁帖 魚箋雁書 魚書雁帛 雁素魚箋 寄雁傳書
鴻斷魚沉 魚信雁書 魚雁沉杳 魚腸雁足 魚沉鴻斷
目斷飛鴻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于《漢書·蘇武傳》:“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過。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荒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
“雙鯉”的故事最早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人們以鯉魚代指書信。當然詩中所言烹魚并非真的烹煮,而是讓兒子打開裝有尺素的鯉魚形的木盒。鴻雁傳書的故事后來嬗變為對愛人、朋友、親人、家國的思念之情和羈旅傷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詩句。如:
云中誰寄錦書來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月滿西樓》
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
——李商隱《離思》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懷李白》
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歐陽修《戲答元稹》
情感是什麼呢?拿愛情來說,正如黑格爾所言:“主體把自己拋舍給另一個性別不同的個體,把自己的獨立的意識和個別孤立的自為存在放棄掉,感到自己只有在對方的意識里才能獲得對自己的認識。”這就是愛情。愛情是一種特殊的男女之情,是一種“精神化的自然關系”。“臨去春波那一轉,心搖神恍堪銷魂。”故此,才有“鴻雁傳書”的期盼,“雁斷魚沉 ”的傷感,“雁影分飛”后的撕心裂肺的痛苦。
表示宏才大略、志向高遠、前程美好的成語。
屬于這一類的成語有(枚舉):
鴻翔鸞起 鴻鵠之志 雁塔新題 鴻函鉅櫝 鴻飛冥冥
鴻軒鳳翥 鴻章鉅字 鴻商富賈 鴻筆麗藻 鴻業遠圖
鴻圖華構 鴻漸之儀 鴻漸之翼 鴻漸於干 鴻篇巨著
鴻篇鉅制 鴻儔鶴侶 鴻儒碩學 鴻隱鳳伏 鴻鶱鳳立
鴻漸之翼 鳴雁直木 木雁之間 雁塔題名
這類成語大多借用鴻雁高飛、志在千里之寓意,用以說明人之才高、物之豐厚、學問之深、著作之宏大等,且大多源于歷史故事。茲舉“鴻鵠之志”、“雁塔新題”、“鴻漸於干 ”三成語加以說明。
“鴻鵠之志”的出處有:《呂氏春秋·士容》:“夫驥驁之氣,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又,《史記·陳涉世家》:“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毋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庸耕,何富貴也?’ 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宋朝詩人陸游在《庵中雜書》贊陳涉云:“輟耕壠上鴻鵠志,長嘯山中鸞鳳音。”
“雁塔新題”的涵義同“雁塔題名”,舊時考中進士的代稱。出自宋朝林光朝詩《次韻奉酬趙校子直》:“雁塔新題墨未干,去年燈火向秋闌。”林光朝(公元1114年——1178年),字謙之,興化軍莆田人,專心圣賢之學,動必以禮,有氣節,朱熹兄事之。
“鴻漸於干”出于《易・漸》:“初六,鴻漸于干”,“六二,鴻漸于盤”,“九三,鴻漸于陸”。又云:“漸初六 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無咎”。最后一句可翻譯為:鴻漸于干:“干”,古指涯邊、水邊,亦通“澗”。此句是說鴻鳥漸漸飛到涯岸、水邊或山澗。小子厲:此處“小子”有小人的蔑稱之義。言下之義對君子吉,對小人兇厲。鴻雁先飛到水邊(干),再飛到涯岸山澗的巨石之上(盤),再飛到大土山上(陸),以次而進,漸至高處。后世因以“鴻漸于干”指始入仕途。《易・漸》是指《易經》中《漸》卦,《漸》卦談的是辦事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漸進。為了闡述此理,用“女歸”、“婦孕”和“飛鴻”作例子。
從歷史上看,這類成語是中國人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積淀和反映。所謂觀念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有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制度文化是指在觀念文化影響下,在歷史上形成的各種政治、經濟、法律、教育制度等。中國社會,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人們期盼“雁塔新題 ”,入朝做官,“鴻軒鳳翥”; 羨慕“鴻儒碩學”和“鴻筆麗藻”;當時運不濟時,就“鴻隱鳳伏”。雖然儒家思想既有精華又有糟粕,但這些成語所表現的思想,在今天看來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反映道德文化的成語。
“文化本身是為人類生命過程提供解釋系統,幫助他們對付生存困境的一種努力。”(丹尼爾·貝爾,1919——2011,當代美國學者和思想家)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以其價值引領功能,使人類步入少走或不走彎路的坦途,并使人類愉快和諧地生活。道德文化是人們在道德實踐過程中,所產生和留下的道德意識、道德原則、道德規范、道德情感的總和。道德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核心。國人將鴻雁視為“五常之鳥”,具有仁、義、禮、智、信的美德,這些也反映在成語中。這類成語的特點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鴻雁作為喻體,或隱喻或類喻或借喻,來表達某種具有道德文化涵義(含褒義與貶義)的喻意。
我們將反映道德文化喻意的成語歸集如下(枚舉):
哀鴻遍地 哀鴻遍野 哀鴻滿路 人似秋鴻 死鴻輕毛
輕如鴻毛 雁行失序 雁行折翼 千里鴻毛 鴻雁哀鳴
斷鴻孤雁 孤鴻寡鵠 鴻雁哀鳴 鴻都買第 鴻案相莊
鴻儔鶴侶 雁默先烹 燕雁代飛 指雁為羹 鳴雁直木
木雁之間 雁過留聲 雁過拔毛 鳧居雁聚
這類成語大多亦具有歷史故事或典故的背景,茲舉其三加以說明。
先說“哀鴻遍野”。
哀鴻:哀鳴的鴻雁;野:田野、郊外。比喻啼饑號寒的災民。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凄慘景象。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該成語源于《詩經·小雅》中一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1945年,毛主席在在重慶談判期間,柳亞子先生向毛澤東索要詩詞,毛澤東抄寫了以前的《沁園春·雪》給他,后又寫了一首《七律˙憶重慶談判》,很快被傳抄開來。詩中,借用了“遍地哀鴻”成語用來控訴國民黨統治:
有田有地皆吾主,無法無天是為民。
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屎不黃金。
炸橋挖路為團結,奪地爭城是斗爭。
遍地哀鴻遍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
次說“人似秋鴻”。
該成語的意思是: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樣。比喻朋友間守信用,就像鴻雁每年秋天按時從北方飛到南方那樣。出處:宋·蘇軾詩《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最后說“鴻都買第”。
鴻都,這兒指東漢靈帝光和元年設在鴻都門的學校,專習辭賦書畫,出授高級官職。鴻都買第泛指買官行賄。典出于《后漢書·崔寔傳》:“靈帝時,開鴻都門榜賣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黃綬各有差。”然而,這個成語的流行卻和隋朝昌州刺史袁憲(529年-598年)有關。《陳書·袁憲傳》載:“時生徒對策,多行賄賂,文豪請具束脩,君正曰:‘我豈能用錢為兒買第耶?’”袁憲不屑于行賄買官的凜然正氣為“鴻都買第”這個成語注入了正能量。
此外,反映季節變化的成語有:鴻飛霜降;社燕秋鴻等。形容女子美貌的有:驚鴻艷影;魚沉落雁;魚沉雁落;鴻衣羽裳等。還有其他類別的成語。
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管軌,而成語則是語言、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息塊”。它既作為語言現象,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語言中的珍珠,是民族文化的縮影。同樣,“大雁系列”成語是“大雁文化”的縮影,通過它,我們可以管窺“大雁文化”的斑斕多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