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狼群探路戶外于二0一六年十一月十二日登臨易縣狼牙山脈的蠶姑坨主峰,居北太行之東麓,面平原,倚太行,枕易水湖,山勢陡峭,奇峰聳立,深溝峽谷,古廟比鄰,據蠶姑坨碑文云:「易州城南八十里,有山曰郎山,巍巍高聳,上下百丈有余,左右千有余里」。
何謂蠶姑坨?古傳說,蠶姑乃「三皇五帝」之黃帝的元妃,即正宮娘娘,黃帝成就霸業的地方在易縣后山,其與蠶姑相識于蠶姑坨,并娶之為妻。
我們從蠶姑坨腳下的沙嶺村出發,延著明顯的碎石路向西行,迎面就是高聳入云的群山。
山路兩旁,均是擺攤賣山貨的,有野菜、白薯干、核桃、柿子、酸棗、辣椒醬、韭菜花醬,還有山石等。
貨車沒有人,遠處一看,主人在路邊盜鋸樹根呢?看來山里資源被村民糟踐了。
地攤
路邊柿子樹掛滿橙黃色的果實,在藍天中顯得特別耀眼。
菜地,大白菜像翡翠一樣碧綠,這才是我們小時候吃的那種過冬菜,現在白菜都泛白,是農藥催生的,我們每天都在吃農藥。
不遠處就是幾間簡易的小廟,不符合規程,有點不倫不類,倒是有民間特色,開始沒有搞明白,為啥這里信男善女這麼多?他們真的特別虔誠嗎?后來我發現根本就不是這樣,謎底在后面。
地藏廟,一般還有五道廟,前者用于超度,后者用于停尸,這種廟陰氣太重,最好不進去。
財神廟,對聯書橫批寫道:「八方聚財」,豎批寫道:「八方菩薩廣源多,五路財神威力大」,不押韻,所謂廟也太簡陋了,百十塊紅磚,上面搭塊油氈也能成一個廟?
重修廟宇捐款人石碑,終于明白了,村民利用有些人信奉佛教的心里,在入口處建一個簡易廟宇,吸引人們投資,最后善款落到私人兜里,怪不得山上到處都是廟呢?以宗教為幌子,實則干賺錢的勾當,實在讓我反感。
「姥姥廟」,誰的姥姥?不明其義,也太沒有文化了吧,干嘛旁邊不建個「爺爺廟」?
收善款的廟順便干副業,支個地攤,賣土特產。
出售干菜,我看見農家院到處晾菜,10元3把,不知怎麼吃,沒有買,不過群里許多人買土特產,全缺斤少兩,村民看似憨厚,實則奸詐。
我開始進入山路,四際群山疊翠,云霧繚繞,潺潺清泉,啾啾鳥鳴,無不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
前方又出現一個廟宇,在遠際高山映襯下,有一種水墨畫的感覺。
「凌霄寶殿」,供奉玉帝,顯然是道教建筑,不過落款讓人費解:「上坡楊村佛協代辦」。
財神廟
算卦廣告,以佛為名義,不過我知道佛教從來就不算命,佛教講究做好事來世得報,像五臺山算命先生全是假的,算命及抽簽是道士所為。
山路崎嶇,兩邊樹木茂密,樹冠連在一起,初冬的落葉灑滿小徑,踩在上面嘩啦啦作響,給人一種軟綿綿的感覺。
拐彎處有巨石凹凸,樹叢下空地特別涼爽,許多人在這里休息喝水,崖壁有一些涂鴉。
贊螺祖,順口溜,沒有詩意,而且張冠李戴,作者文化不高。
經過一段山路,前面是寺廟小院,這里很熱鬧,燒香的燒香,賣水的賣水,烤羊肉串的烤羊肉串,騙錢的騙錢,各司其職,互不干擾。
大雄寶殿,應當是原物,不過房頂重新鋪設紅瓦。
當地燒香拜佛很特別,香客將散開的檀香用黃紙包好,然后用力一提,檀香像小山似的,這樣才點燃,大火熊熊,頗為壯觀。
旁邊是財神廟,與佛教大雄寶殿為伍,哪管佛與道?一切向「錢」看是發展硬道理。
「彌勒殿」怎麼變成錯別字了?莫非也有異體字,像「孔乙己」中的「茴」字多種異體寫法?
大雄寶殿后墻,用石塊壘砌而成,外面抹黃土。
回頭望去,這里的確是風水寶地
山路邊不時出現洞窟,有的能鉆進人,有的只是細縫一條。
有求必應
手臺里突然傳來明亮隊長的聲音:「南天門到了!」我抬頭看見周圍全是茂密森林,繼續向前,在一個拐彎處抬頭一看,南天門猛然在眼前,陽光從山洞中透射,萬道金光,太壯觀了!形似手掌狀,傳說為蠶姑一掌推出所得,任何溢美之詞都不足形容南天門之奇、之峻、之秀美、之空靈。
傳說蠶姑圣母修練成仙后,一掌破峰成「門」,由此乘車飛去,而那「門扇」則被推到黃河里去了,如今手指印尚還清晰可辯,「門」下邊還有車轱轆印。在山腰還有一塊奇石,上面有一個竹籃形狀的凹形槽,傳說是蠶姑圣母當年摞籃子時留下的痕跡。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號有熊」。作為黃帝的正妃,聚少離多,蠶姑一定是太思念丈夫才有這驚天一掌。
又「易縣志」記載∶后晉時期,將門之女孫深意在此出家為尼,其飛檐走壁,如履平地,且喜歡抱打不平,除暴安良。后來孫方簡、孫行友兄弟以侄輩來投奔她,共高舉義旗,抵御過契丹侵略,蠶姑廟中供奉的是姑姑孫深意。
時有「南有少林寺,北有姑姑坨」的說法,不過少林故事是發生在唐代,相隔百年,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
萬道金光如同利劍一樣從山洞橫插而來,大自然的奇觀,真是嘆為觀止。
留影
左側一條小路通往雙龍洞,是兩眼泉,從兩個相鄰的巖洞里流出來,水極清涼,甘甜可口。
不過隊長告訴我們,路封死,無法通過。
繼續向前,延著明顯的山路上升,路上不時看見有人修路,旁邊放著一個紙盒,里面放些零錢,示意登山者捐款。
善人修路,行人捐款
山勢挺拔
山徑曲折回旋,可沿路攀緩,亦可獨辟蹊徑,所行處綠波潮涌,或麻雀引路,或松鼠伴行,山之巧然盡孕其中。
又一處絕壁,中間有天然佛龕
涂鴉
支撐木枝,頂天立地
崎嶇
據說在明代,這里設「寨」,謂之「姑姑窩寨」,與「狼山寨」、「孔山寨」、「燕窩寨」等構成了易州西南對外防御體系的一部分。
南天門之一
不時有毛驢馱物品上山,速度很快,天生「驢友」。
忽行至豁然開朗處,近山如刀削斧鑿,令人有感于鬼斧神工,遠山與藍天相接,令人慨嘆于煙波浩渺之蒼茫。
南天門之二
爬過一段陡坡,山路漸緩。有提示向左「老君堂」,向右「蠶姑廟」,我無意中發現正前方萬丈懸崖,卻有一柱擎天。
通往老君堂
指示牌,有趣的是落款「田臆仙」,不知是真名嗎?臆仙:做夢都想成仙,何不東渡大海求仙?是不是動靜大點沒有錢?
「禮記」和劉大貴有關系嗎?捐1萬元修一對石麒麟,就變成劉大師了?怪不得我們這個社會大師多得數不清,其中奧秘知道了吧?
天然石柱,傲然獨立,直指藍天,謂之蠟燭蜂,與南天門遙遙相對,暗合陰陽,妙也!
南天門之三
爬過一線天,上到飛來峰,地勢越加險要,唯一小路直通蠶姑廟。
萬丈深淵
轉個彎,折向東,兩對守門神獸,虎踞龍盤,嘯傲山谷,靈峰院就在眼前。
一對石麒麟
南天門之四
在石麒麟邊扔著幾塊古碑,細看文字清晰,碑首寫道:「蠶姑」,碑文大意是敘述蠶姑來歷,落款「大清乾隆年」。
另一塊是殘碑,落款丟失了,是直隸總督府重修碑記。
蠶姑碑
直隸總督府碑
延著通往蠶姑殿的路上,這里松柏成蔭,左側是一排古廟,廟前空地丟棄殘碑數方,有的臨時作為石凳,有的則作為石桌,更有的當過門石任人踐踏,還有的當灶臺石,實在讓人心疼,難道我們不懂得對古代藝術有敬畏感嗎?
通往蠶姑殿的路上
蠶姑坨上的廟宇歷經多次擴建、重修,從碑文所記,最早始于五代,現存元末明初建筑,曾有大小廟宇70余間,在抗日戰爭中大多毀于日本侵略者的戰火之中,90年代始,一些民間人士對其中的一部分建筑物進行了恢復。
古廟,不像原物
制作粗糙
這應當是以前留下的古屋,現在民工在這里居住,旁邊數孔灶臺,無意發現灶臺面是古碑。
灶臺
古碑臨時作為灶臺面,落款:「乾隆十五年」。
瑪尼堆用石塊壘成的祭壇,內藏阻止邪惡、禳除災難、祈禱祥和的經文,在藏族認為石頭是有生命的,這種形式不符合漢族習慣,看來一切都亂來。
古洞
作為石凳的古碑,是「重修靈峰寶殿」碑文,蠶姑殿是其俗稱,落款「大清康熙貳年」。
碑體
碑首
「十方圣賢各有因」多棱碑身
此處是拍攝南天門最佳地方,可以與山洞平視,從洞里看到背后群山起伏,一覽無遺,太富有詩情畫意了。
「孫悟空」殿,揉揉眼睛,沒有看錯吧?「西游記」小說杜撰的人物怎麼跑到這神圣的地方來了?難道弼馬溫嫌官小也造反了?
「白猿銀財神」殿,又是杜撰的,我發現農民兄弟特別富有想象力,特別能忽悠,看來中國民間故事與神話傳說就來源于此。
「靈峰院」第一個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式廟宇建筑,南北兩座碑樓正對著南天門,中間卻隔著深不見底的峽谷。
西面的廟里供奉著蠶姑圣母,雕塑和壁畫都很不錯。北面大殿是「真生老母」殿,南側是「南海觀音」殿,東側是「皇娘后土」和「送子三娘」殿,太富有民間化了,真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俯瞰山下蕓蕓眾生,規模不大,但香火極盛,院落南側香灰經年累積,小山一樣。
院落中間,桑樹一棵,尺徑有余,應過百歲;水井一眼,四尺見方,旱澇不枯。井沿散落數塊石碑,年代久遠,字跡模糊不清,院子東南躺落兩塊石碑,形制六尺有余,一塊為「重修靈峰院碑記」,字跡依稀可辨,文字優美,蒼勁有力,極具文史價值。
斷壁殘垣間,偶見殘碑石鼓,令人頓生蒼涼之感。我想這里就是當年英雄聚義的地方嗎?抑或是當年蠶姑生活的地方?
院子雜亂無章
鏡頭是從「蠶姑圣母」殿內向外拍攝
「蠶姑奶奶正殿」橫匾及塑像
北面「真生老母」殿
橫匾
主峰就在院西側,背靠山,前面視野開闊,俯視南天門,是風水絕佳寶地。
東側「皇娘后土」和「送子三娘」殿
北側碑亭
供臺
半圓拱形磚雕極為精美,飾以一圈牡丹花紋,意寓富貴。
亭內側壁也是牡丹花紋裝飾
亭壁正面磚雕,也是花瓶與牡丹,同樣意寓平安與富貴。
三通石碑
「靈峰院蠶姑殿創建鐘鼓樓碑記」,撰文「保定府易州大方居士廩膳生員盧煃」。
碑文摘要如下:「古人云:山不在高,有神則靈。而況山之青翠壁立,高出萬仞,莫有逾為者乎!則其有神之靈感可知也。余鄉西六十里遙,瑯山照秀,文筆插天。有靈峰院蠶姑圣母寶殿從來遠矣。竊賞游鑒瞻拜,祈禱獲應。見北峰名玉皇陀,東峰名仙人陀,西峰名松樹陀,南峰名龍門陀。四峰環峙,蠶姑奠位中央。且群峰峭峻,層繞疊圍,不可勝紀。群峰峭峻,層繞疊圍,入其間也,塹道盤旋,凜如骨立。陡其巔也,崗地弘廠,恍然心豁。晴則清風朗日,光霽無涯;陰則云煙出岫,變幻莫測。晝而俯矚,環區河山盡入襟袍;夜而仰瞻,霄漢星辰直低徘徊。以至春夏之碧綠青紅,草木鐘秀;秋冬之清肅寒冱,霜雪凝晶。滿目畫圖,清涼世界。直所謂天地之奇設而山川之勝跡也」。
「大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歲次壬申孟春正月吉日立」
南側碑亭
南側碑亭東側是「南海觀音」殿,磚雕紋飾極為精美,從風格看與碑亭是同一時代,不會晚于明崇禎年間。
裝飾魚和蝙蝠等圖案,意寓「余」和「福」,取其諧音。
「重修靈峰院記」,字跡清晰,落款「大明萬歷十二年正月吉日立」。
碑座
「重修靈峰寺」功德碑,于明萬歷四年潤八月
我們轉過大殿,蒼松翠柏,古木蔭天,殘垣斷壁,古碑遍地,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一塊清乾隆「流芳千古」的石碑挪作臺階,一塊清康熙石碑半截斜躺角落,一塊清康熙山記石碑已半埋入土,一堵精雕細琢、栩栩如生的磚雕龍墻,留下大半截。還有隨處可見的垃圾堆,世事變遷,唏噓感嘆。
白衣菩薩殿,這里建筑基本都是私人復建的,形狀各異。
財神殿
藥王殿和玉皇殿合二為一,門口墻壁繪有門神圖案。
佛祖殿,起名不符合規范,一般三世佛在大雄寶殿內。
到處是殘桓斷壁和私人墓地,某居士,某仙人安葬處,人、鬼、神、佛共處一室,真是無語了,好端端的風景區被破壞了,就像喝湯吃著一只蒼蠅的感覺。
俯視大殿
羊腸小道,雖險不惡,手腳并用,終于登頂,頂峰卻平坦圓潤,平臺處可以俯視南天門。北峰玉皇坨,東峰仙人坨,西峰松樹坨,南峰龍門坨,蠶姑坨居中,極目四望,氣象萬千,有一杏黃旗迎風飄揚,大家在這里留影紀念,然后下山。
我們在山上看到這樣斷層的巖石,與紅旗渠的山脈相似,同屬太行山山脈,是幾億年前海洋隆起為陸地,又沉積,又隆起,處于太行山隆起與華北平原沉降帶的邊緣部,所以許多巖石呈層層疊疊結構,這是長期變化與海洋生物沉積而成。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0972.html